“老典型”新风采|文正友:让乡亲们再多一条增收路子

天眼新闻 2024-10-11 08:20:34

10月6日一大早,天空飘起蒙蒙细雨,文正友穿上雨靴来到村委会办公室,与正在工作的村党支部书记文均福交谈起来:“海雀村要发展,必须要有产业支撑。今年的林下天麻种植成功了,明年要继续扩大规模。”

两人聊着聊着,文正友看了看手表,随手拿起墙角的镰刀,准备去天麻基地查看天麻长势。看着文正友离去的身影,文均福恍惚间仿佛看到了爷爷文朝荣的影子。

文正友(右)查看天麻长势情况。受访者供图

2021年,文正友从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退了下来,由侄子文均福接任,文正友转而担任海雀村名誉支书。但他并没有闲下来,在王家院子谈谈心声,在罗家院子聊聊发展。他心里始终牵挂着村子,想让海雀村再次插上腾飞的“翅膀”。

20世纪80年代,海雀村因过度开垦,导致水土流失,井水干涸、河流枯竭,森林覆盖率曾不足5%。恶劣的环境带来极度的贫困,“海拔两千三,人均三十三”“四个人用三个碗”,这里被认为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穿行在万亩林海里,文正友的思绪被拉回到1987年冬天,24岁的他与哥哥跟在父亲文朝荣身后,背着一筐华山松幼苗到山上栽种的场景。

海雀村万亩林海。冯相清 摄

正是那一年,为彻底打破“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怪圈,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文朝荣带领300多名村民植树造林,种下了30多个山坡的华山松,让大片大片的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

“山上有林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回忆起当时父亲带领大家植树的场景,文正友依然历历在目。

2004年,41岁的文正友担任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接棒父亲守护好万亩林海,带领村民找到致富增收的路子摆在了他的面前。

2007年,文正友(左)与父亲文朝荣(右)一起巡林。 杨元德 摄

“父亲为了让村民过上好日子奉献了一辈子,他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文正友始终记得父亲的教导,“这个职务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老百姓信任你,你就要一心为民,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

在父亲的教导下,文正友继续带领村民植树造林,对种植农作物经济效益差的耕地实施退耕还林项目1250亩。如今,海雀村森林覆盖率提升到77%,森林面积达到1.37万亩,莽莽林海成为迈向小康的“绿色提款机”。

2014年,文朝荣因病去世。临终前,他拉住文正友的手叮嘱道:“你是海雀村的掌舵人,要好好守护好这片林子,它可是我们大家的命根子。一定要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好,带着他们一起奔小康。”

文正友不敢忘记父亲的嘱托,将万亩林海视若珍宝般守护,从未发生过一起火灾,也从未发生过乱砍乱伐事件。

海雀党性教育基地综合楼。王星 摄

在文正友的带领下,海雀村大力推进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民生事业、精神文明等建设,强化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改建了黔西北民居,完善实施了村组路、连户路及院坝硬化等一大批惠民工程,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8633元。”文正友说。

带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因地制宜找到适合的产业,真正把万亩林海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一直是文正友最为牵挂的事。

2020年,毕节市委党校以文朝荣带领群众植树造林事迹打造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海雀现场教学基地,开辟出“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致富新路子。

海雀村生态民宿。王星 摄

“今年,27户村民开起了民宿,村集体经济达到60万元,100多户人家开起了小汽车。”文正友介绍,海雀村依托海雀现场教学基地,通过建设村集体农特产品超市、发展特色民宿获取分红、吸纳群众务工等方式,实现收入300余万元。

如今的海雀村水、电、路、讯、网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村里还因地制宜发展起生态旅游,搞起了生态民宿,老百姓的“旅游饭”越吃越香。

退居二线后,文正友依然闲不下来。他结合海雀村万亩林海的生态优势与地理优势,与合伙人打造450亩林下天麻产业。“今年看起来长势很好,让大家看到效益,一家人能增收五六万元,这个产业就成了。”

中午,正在走访的文均福遇到从天麻基地回来的文正友,走上前去搭话:“二叔,天麻可以采挖了吧?”

“国庆假期一过就可以了,明年准备扩大到650亩,让乡亲们再多一条增收路子。你爷爷嘱托我的事我做到了,你也要加油!”文正友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星

编辑 何涛

二审 杨韬

三审 闵捷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