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灭美军最多的一战,美军伤亡惨重,李奇微说:这辈子都不想提起

观今品古 2024-12-28 22:56:54
前言:

马修·邦克·李奇微自出生起,他便一心想要为国征战。所以长大之后,在报考学校时,他义无反顾的投身军校。从西点军校毕业后,他正式被授予陆军少尉军衔。

先后被派往驻中国步兵团任职,以及尼加拉瓜、巴拿马、菲律宾、巴西等等地区。为了取得更高的成就,他决定去军事学校进修。从陆军军事学院毕业,他去到部队中,担任一名参谋。

朝鲜战争爆发之后,朝鲜军队凭借着提前做的战斗准备,取得了节节胜利。美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直接下场干预朝鲜半岛的战争。随着战斗的不断发展,朝鲜逐渐落入下风。

朝鲜政府提出,派兵支援的请求。

为了保卫国家,中国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朝鲜半岛的战争。与此同时,李奇微也被派到朝鲜半岛,代替沃尔顿·沃克指挥,在朝鲜作战的第8集团军。也是在这里,李奇微遭遇了一生都不愿意再提起的战斗。

更是在退役之后,用空闲时间写下了,在朝鲜半岛的回忆录,以及著作《朝鲜战争》。由此可见,与中国志愿军在朝鲜半岛的战斗,给他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

这场歼灭美军最多的一战,究竟是如何发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此,又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

对于一辈子都不愿在提起的战斗,李奇微是如何评价朝鲜战争的?在他成功担任“联合国军”总指挥时,又是如何带领美军,与中国志愿军抗衡的?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充满硝烟的历史吧!

横城反击战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取得三次战役的胜利之后,由进攻状态转变为休整状态。并且在休整期间,制定下一次的战斗计划。但是“联合国军”并未给志愿军以喘息的时间,军队快速调整,再次向志愿军发起战斗。

我军也立刻做出反应,进入防御状态。在休整期间,以彭德怀将军为代表的指挥官,商讨之后的作战计划。在众多的方案当中,毛主席挑选中了邓华的战斗方案。

由于美军与法军的火力强大,即使我军在战斗人数上有优势,但是想要与之战斗并取得胜利,肯定要付出不小的代价。所以最优的选择就是,攻击战斗力相对较弱的韩国军队。

志愿军以最快的速度攻打下横城,以此为突破口,向砥平里发起进攻。此次作战计划能否施行成功,将直接影响着中国与朝鲜,在此次战斗当中的处境,以及对之后战斗部署的规划。

1951年2月11日,横城反击战正式打响。中国志愿军第四十军从正面,攻击韩国部队第八师,军长温玉成派遣118师师长邓岳,带领麾下将士进行突击作战。邓岳也没有辜负信任,在战斗开始前,便仔细钻研地图,模拟布局与战术。

他发现在战斗开启的地区,有一个“丫”字形的地区,若两军开战,此处必定是敌军溃逃的方向。所以要想更多的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必定要在此处安插部队,围追堵截韩国逃跑的士兵。

而正面作战的三个团,一个在左面进攻,一个从右边攻击,还有一个则穿插在两个团中间,渗透至敌军阵地,直插敌后作战。部署完毕后,只等指挥官一声令下,志愿军尽全力向前推进。

事实证明,邓岳的部署十分优秀。左右攻击的两个团,在一个小时内就先后突破了敌军的两个连的防御阵地,以及阻击阵地。并且在此次战斗结束后,志愿军还击毁了美军部队的一个装甲营,五百多人中仅有三人幸存。

另一支牵制砥平里的“联合国军”的志愿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进行穿插作战。战士们先后经过,暴露在敌方视野下的公路、伸手不见五指的山谷、南朝鲜军队,没日没夜的向目的地前进。

在此过程中,击败了美军的一个黑人排、溃退的韩国士兵。抵达夏日后,与正面作战的志愿军联合,与美军、韩国军队作战,共同击败了二百多名敌军。还未等将士们休整,南逃的美军发起了突围。

志愿军只好炸毁坦克,堵在路中央,截断敌军的退路。志愿军不惜一切代价,要将美军拦截在此处。双方的战斗从热武器进入冷兵器,美军一直没有突破我军的封锁线,双方在阵线内不断发生大大小小的战斗。

一方试图突围、另一方则牟足了力气阻止。与此同时,麦克阿瑟与杜鲁门在政治上矛盾加剧,双方谁都无法说服对方同意自己的观点。僵持不下的二人,分歧日益严重,最终闹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最终麦克阿瑟的职务被撤销,由李奇微接任。新官上任三把火,他实行了一系列举措。但是战斗开启后,我军已经取得了极大的优势。第四次战役注定要以志愿军的胜利作为结果。

经过一系列的战斗后,将“联合国军”击退至三八线附近,并且歼灭敌军近八万人。横城反击战也成为了,中国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打的最漂亮的战役之一,以及歼灭美军最多的一战。

此次战斗结束后,身为“联合国军”总指挥的李奇微,总结经验教训。并且今后的指挥战斗中,他时刻警醒自己不可轻视敌人。

李奇微的态度与贡献

第四次战役结束后,李奇微将大量的注意力,集中在了研究志愿军的战斗方式,以及作战技巧上,方便自己做出相应的战术调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认真观察下,他发现了中国志愿军的月夜攻势,以及穿插作战方式。

他认真分析战场形势,以及应对方案,终于确定了磁性战术,而此项战术也帮助了“联合国军”取得多次胜利,在一定程度了阻止了,中国志愿军前进的脚步。

朝鲜战争结束后,李奇微对曾经,自己认为中国军人,不堪一击的幼稚想法十分鄙夷。如今的他认识到中国志愿军,作战勇猛、不畏牺牲,还十分擅长游击战、穿插作战等等。

并且对彭德怀的指挥作战的能力十分敬佩,还对朝鲜战争中,美国帮助韩国的行为表示不值。他表示在此次战斗当中,美国付出的人力、物力早已超过收获的。军事装备与士兵的消耗,数量是极为庞大的。

美国在朝鲜半岛的战争中,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他的一番感悟,以及在朝鲜指挥战斗的战绩。让他成为了美国陆军的优秀榜样,同时受到了许多人的追捧与崇拜、闻名于世。

朝鲜战争结束后,他先后成为了欧洲盟军最高司令、美国陆军参谋长。年纪渐长的他,决定离开部队,去过自己的生活,于是他向部队提出了退役。离开军队之后,他将自己在朝鲜战场上的见闻与思考写了下来。

并且整理好,撰写成回忆录进行发表,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退役后,他一直享受着独属于自己的时光。远离战场的他,晚年生活十分幸福。直到1993年7月26日,马修·邦克·李奇微在家中去世。

结语

朝鲜战争的爆发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一场有预谋、有计划开始的行动。最终的结果虽然不如金日成所料想的一样,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人民志愿军将会拼劲全力,保卫国家、党与人民。

尽管面对的是军事装备远超自身的美军,还是作战成员多于自己国家的“联合国军”,都没有丝毫的怯懦。反而是鼓足力量,在战场上奋勇厮杀。这种大无畏的战斗精神,也彻底改变了美国战斗指挥官的刻板印象。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