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1976年9月9日,敬爱的毛主席与世长辞。
他生前留下遗嘱,要求火化遗体。
可在中央领导的深思熟虑下,还是认为毛主席的遗体应该永久保存。
谁料正是这个决定,为一些有心之人留下话柄,甚至扬言毛主席遗体防腐是天价。
这到底怎么回事?
当年,毛主席的后事究竟是如何处理的?
举国哀悼1976年9月8日,夜幕低垂,人民大会堂灯火辉煌,欢声笑语在宴会厅回荡。
华国锋总理刚刚笑盈盈地对外宾致完欢迎辞,助理却匆匆而来,耳语一句:“华总理,紧急电话。”
华国锋总理的心不由得“咯噔”一下——毛主席的病情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
今天一天之内,主席已昏迷数次,靠着医生的全力救治才得以挽回。
目前中央政治局其他干部都在主席卧室外焦急地等待着,期盼着奇迹出现。
随着电话中传来的沉重消息,华国锋总理的心沉入了谷底。
他丢下听筒,匆匆与外宾寒暄告别,便急切地冲出了宴会厅。
他直奔中南海,可还是晚了一步。
当他赶到毛主席的卧室时,医生们凝重地站在病榻旁,宣告了令人心碎的事实:毛主席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在场所有的同志不得不打起精神来,强忍哀伤成立治丧委员会,料理主席身后之事。
早在1956年,中央发出号召,要从高层到百姓一律改土葬为火葬,毛主席第一个在倡议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散会后,毛主席还特地叮嘱他的贴身秘书:“我死后,一定要把我火化。”
不仅如此,他还交代,自己的骨灰要撒在湘江里,让鱼儿尽情享用。
“我生前吃鱼颇多,死后也让鱼儿吃我的骨灰。”主席打趣道,“我要让鱼儿个个白白胖胖,为人民提供更多的美味。”
主席晚年病重后,也经常跟医护人员说:“我啊,是要火葬的。”周围人听了,心里都有点酸楚。
护士长抹着眼泪急忙安慰道:“主席万岁!”,主席听了这话却有些不高兴了,强调:“人民万岁,人民万岁!”
他的一生,鞠躬尽瘁为他的人民谋幸福,当他离去的那一刻,举国哀悼。
从五湖四海赶来的人们挤满了北京的街头,他们想目睹这位伟人的最后一面,感受他仍在身边的气息。
群众都赶来北京的消息传来,党中央的心头沉重无比。
华国锋总理立即就如何妥善处理毛主席的后事问题召集了一场会议。
与会者各抒己见,有人提议遵从毛主席遗愿火化,有人却忧心忡忡:“毛主席是人民的领袖,革命的先驱。火化虽能了却他的心愿,但群众的期盼又该如何安抚?”
会上,列宁同志的遗体永久保存之举引起热烈讨论。
有人感慨:“这何尝不是另一种缅怀方式?让后人瞻仰领袖的风采,缅怀革命的征途。”
经过几轮的商议,这场会议达成共识:毛主席的功勋永载史册,他的遗体应该不朽,以供后世瞻仰。
身后事宜既然已经确定了要让人们瞻仰领袖不朽的容颜,就要确保遗体栩栩如生。
紧急成立的遗体保护小组接到任务后,面面相觑。组长徐静虽曾经留学苏联,却没学过防腐技艺。
他们只能在摸索中前行。徐静带领团队昼夜攻关,终于研制出珍贵的防腐剂。
小心翼翼地注入毛主席遗体后,效果立即发生了——遗体轻微浮肿。
徐静和队员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屏住呼吸等待结果。
翌日,浮肿神奇般地消退了,取而代之的是令人惊叹的自然状态。
这一刻,团队成员仿佛听到了伟人的心跳,见证了一场科学的奇迹。
得知主席遗体保存完整,中央还要给毛主席建纪念堂后,人们的爱国热情如同熊熊烈火,点燃了亿万颗赤诚的心。
天南海北的助力如激流般涌向北京。
东北的大好木材,四川巍峨的花岗岩,海外同胞捐赠的大理石……每块材料都凝聚着人民对主席的无限敬爱。
1976年的11月,毛泽东纪念堂动工了,全国人民都在出自己的一份力。
不到一年的时间,一座庄严肃穆的殿堂拔地而起,成为主席永恒的居所。
这座纪念堂仿佛诉说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主席虽已离去,但他的光辉将照耀中华大地,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他。
纪念堂已经建好了,下一步就是打造伟人的棺材。
中央点名要时任计划委员会副主席的韩伯平来完成这项神圣的任务。
韩伯平深知责任重大,立马召集了一支精干的团队,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这项任务任重道远,事关重大,要力求完美!”
工作人员绞尽脑汁,首当其冲想到的关键要素是——隔绝氧气。
只有创造出一个无氧的环境,才能最大程度地长时间保存遗体。
仅仅隔绝氧气也是不够的,降温也刻不容缓。
可令人苦恼的是,彼时国内尚未建成适用的冷库。
若将遗体直接安置于棺椁之内,须保证内部温度不高于七度,一旦超过七度,尸身将发生不可逆的变化。
那段日子,北京城里的热浪滚滚,饶是工厂里的大功率空调全力运转,室内温度仍旧维持在十度左右。
而且四面八方的群众涌入首都瞻仰毛主席的遗容,尽管隔着重重帷幕远距离观看,但人山人海散发出的巨大热量,使得遗体保存的难度再次陡然攀升。
面对党中央交付的艰巨使命,韩伯平毅然迎难而上。无氧和降温这两大难题亟待解决,他又将如何破解?
同时,针对来自苏联的防腐技术,外界传闻其消耗大量资金,令人咋舌。
毛主席遗体防腐的真实费用是多少?
面对种种猜测,真相到底如何?
真相澄清在多方面建言献策后,工作组拍板决定:用惰性气体充入棺椁,隔离氧气。
无氧环境打造好后,韩伯平又马不停蹄找到了北京冷冻厂的专家们,商讨降温问题。专家们一琢磨,“想速冻还持久,那得造出个新家伙。”
专家心中有一个大胆的设想——用半导体创造一个能抵御人流所产生的热量的制冷装置。
在专家的理论支持下,这个半导体制冷装备不久就问世了。
它宛如一道无形的屏障,镇守着毛主席棺椁,将内里的温度牢牢控制在合适的范围。
万事俱备,毛主席的遗体即将移放至棺椁之中。可在当时的中国,打造水晶棺的技术尚未成熟。
有人提议,何不挪用苏联赠予孙中山先生的水晶棺?韩伯平坚决不同意,用旧物盛放伟人,于敬意有亏,更有损遗体保存。
他当即决定:“先用玻璃棺椁替代水晶棺!”
可在那个年代,造出有机玻璃棺材也不是件容易事,全北京只有一家工厂能做到。
当那厂子的工人得知是要给毛主席做棺材,一个个都义不容辞地接下了任务。
一口棺材几乎调动了全厂人马。大家撸起袖子,昼夜赶工,连韩伯平也跟着工人们同吃同住。
不到一天时间,玻璃棺材的加工便告顺利完成。
韩伯平赶忙找来物理专家,把事先准备好的惰性气体注了进去。
而后组织众人将伟人的遗体小心安放于玻璃棺材之中。
那棺材乍一看是十分像水晶的,可惜在纪念堂灯光的照耀下,玻璃棺材那刺眼的反光像一根刺扎在韩伯平的心头。
这与他最初的设想相差甚远,还是得用水晶棺。
韩伯平又开始四处搜罗水晶棺的模型和材质。
最终在中央美院的鼎力相助下,一款美轮美奂的水晶棺样式敲定。
几个月后,一具长达2米,重达200斤的真正水晶棺横空出世。
它的纯度高达99.99%,宛若一件天工神作。
1977年9月9日,故宫角楼前人潮涌动,毛泽东纪念馆落成典礼拉开序幕。
在晶莹剔透的水晶棺椁中,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安然长眠。
时光仿佛凝固在这一刻,前来瞻仰的人们仿佛都能看到伟人昔日的音容笑貌。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有人惊觉毛主席的遗体似乎有所不同,瘦削了几分,矮小了些许。
质疑之声如涟漪般扩散开来,有人认为如此巨额的防腐费用却没能达到最佳的维护效果。
对此,负责遗体防腐的徐静公开否认了天价维护费的指控,更否认了遗体变小的传言。
他解释说,这一切其实是在光影交错中,人的视觉产生了微妙的偏差,以至于产生了遗体改变的错觉。
毛主席的逝世,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留下了无法弥补的伤痛。
但他的伟岸身影,会如璀璨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会感念毛主席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卓越贡献。
对毛主席的缅怀与尊崇,是我们中华儿女永恒的情感。
参考文献:
慧静. 对毛主席遗体进行紧急防腐处理[J]. 海内与海外,1994, (9):10-11.
摩尔. 毛泽东遗体保存始末[J]. 档案时空,2010(1):7-10.
邓立,曹宏,孟红,等. 毛泽东遗体安置内幕[J]. 报刊荟萃,2011, (7):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