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清王朝中,有无数英雄捧心报国、戍边捐躯,当然,也少不了让人深恶痛绝的背叛者。
一说到清朝的卖国贼,签订《马关条约》的李鸿章总是许多人印象里逃脱不了的人物。
但鲜为人知的是,清朝还有一个人,他的所作所为远超李鸿章,几乎一生都在卖国。
他是谁?他做了什么为何又能在历史长河中几乎被遗忘?

奕山,出生在清朝皇室中不太显赫的分支。
他的父亲绵备在皇族中并无爵位,也没有特别的权势。
在众多满洲贵族中,奕山的家族并不起眼。
作为康熙帝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的玄孙,他虽有着皇族的血统,但没有什么高贵的待遇。
在清朝的皇族体系中,身份的差距极为明显。

高高在上的亲王、郡王与低等的侍卫、内侍之间,差距不仅仅是职位上的差异,更是生活待遇与机会的天壤之别。
奕山的父亲并没有向朝廷争取过什么显赫的职位,甚至没有为家族争得过一席之地。
奕山虽然出生在一个相对富贵的家庭,但父亲的冷淡与低调,使得他在宫廷中始终被忽视,几乎与所有的荣光擦肩而过。
正是这样一种被忽视的处境,激起了奕山心中深藏的野心与不甘。
直到三十一岁那年,奕山才终于迎来了人生中的一次转折。

这个年纪,在那个时代,年纪已经不小,奕山才在此时获得了他人生中第一个真正的职务——三等侍卫。
侍卫,作为清朝宫廷中最为基础的职位,在众多皇家子弟中并不显得特别突出。
奕山却觉得,这是可以借机突破的壁垒。
道光年间,他有了机会证明自己的实力。
当新疆发生动乱,清朝政府需要有能之士去平定乱局时,奕山终于迎来了改变命运的契机。
道光帝任命他为伊犁参赞大臣,负责任务艰巨的新疆事务。

随着新疆之战的爆发,奕山表现出了极强的领导力,尤其是在面对叛军张格尔时,成功地为清朝收复了失地。
这个胜利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奕山的威望,也让道光帝对他刮目相看,从而开始重用他,赋予他更为重要的职务。
奕山彻底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侍卫,跃升为朝廷中举足轻重的军事人物。
功勋卓著,名将背后在道光帝的重用下,奕山的军事生涯迅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他被任命为伊犁将军,肩负着更为重要的军事责任。

这一战的辉煌成就,也为奕山奠定了自己在清朝军事体系中的一席之地。
可尽管已经走到了这一步,他依旧不满足,相反,他的野心在膨胀。
将军的身份还是太低,他想要在朝廷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能够影响国家政策的核心人物。
在道光帝心中,奕山或许只是一个能打胜仗的将领,但奕山自己却从未放弃过逐渐攀升的念头。
这样的一个人,他是否真正将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又是否仅仅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而伪装忠诚?

他的军事能力毋庸置疑,但他是否甘愿为清朝捧起一座金山,还是仅仅在这座金山的基础上,为自己的未来铺路?
在这一时期,奕山的军事形象已深入人心,且他早已是清朝疆域上最为重要的军事人物之一。
在外人眼中,他是忠臣,但在更深处,奕山的忠诚与个人利益始终无法分割。
鸦片战争中的荒谬1840年,鸦片战争席卷而来,清朝的疆域和尊严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

随着英国舰队的强势登场,清朝的防线岌岌可危,帝国的荣耀迅速瓦解。
奕山,此时被任命为“靖逆将军”,负责指挥广州的防守。
这个职位看似极为荣耀,却也预示着奕山将承担巨大的压力。
在这场关乎国家存亡的战争中,奕山却未能展现出他曾在新疆战役中所表现出的勇气与智谋,反而暴露出了他军事指挥上的严重缺陷。
鸦片战争爆发时,清朝面临的局势已经非常严峻。
英军兵力强大,装备精良,清军则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中。

广州作为南方的要塞,地理位置重要,一旦失守,将意味着对清朝的重创。
道光帝寄予厚望,指望奕山能够发挥其一贯的军事才能,挽回颓势。
可奕山的表现却让人失望,面对英军强大的火力,他不仅未能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反而屡次采取了许多荒谬的策略和不切实际的“民间妙计”。
例如,有人建议在木筏上放置马桶,用以“克邪”驱散英军的气焰,奕山竟然信以为真,命令将这一荒唐的建议付诸实践。
清军将士苦于缺乏经验,面对英军的火力压制,他们纷纷陷入了恐慌,而奕山却未能做出及时的应对。

他在战场上的指挥,显得迟疑不决,往往在关键时刻未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随着战局的不断恶化,奕山的失误开始显现得愈加明显。
清军虽然兵力众多,但面对英军的高效战术和精锐兵力,毫无还手之力。
广州城外的防线被英军一步步压垮,奕山未能调动有效的增援,指挥不力,士气低落,导致防线一旦崩溃,清军就陷入了全线撤退的困境。
广州的失守,几乎成了不可避免的结局,而奕山的糟糕表现也使他成为了众矢之的。

但最令人震惊的还不是奕山在战场上的失利,而是在广州陷落的关键时刻,奕山竟然主动提出了投降的条件,甚至在没有得到朝廷的批准下,做出了背叛决策。
面对着英军的猛烈进攻,奕山并没有选择死守,而是急于与敌人谈判,提出了不合理的投降条件。
他甚至允许部分英军在广州驻守。
这一举动,无论是从军事角度还是从民族情感上,都可谓是背叛。
广州的失守不仅意味着清朝的失败,也为日后的不平等条约埋下了伏笔。

英军借此机会,加大了对清朝的施压,要求清政府签订屈辱的条约,开始了中国的百年屈辱之路。
最为恶劣的其中一项条约便是《瑷珲条约》。
这一条约的签订,几乎可以说是清朝的一次彻底屈服与出卖。
在面对俄罗斯的威胁时,奕山并没有展现出应有的军事智慧和国家责任感。
反而在没有得到朝廷充分授权的情况下,私自与俄国代表进行谈判,并且在条约中将大量的领土割让给俄罗斯。

根据这一条约,清朝不仅失去了远东的大片领土,近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轻易地拱手让出。
这种行为,不仅让人民痛心疾首,更让世人看到了奕山深藏心中的贪欲与私利。
轻易地出卖国家的利益,将领土和资源拱手让人,他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卖国贼。
《瑷珲条约》不过是奕山卖国行为的冰山一角。
随着清朝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奕山不仅未能及时调整战术,挽回大清的尊严,反而在俄国的威逼下屈服,签订了多个丧权辱国的条约。
这些条约无一例外地都损害了清朝的领土完整和国家利益,为国家的衰败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奕山不仅未能有效防守自己的国家,反而通过签订屈辱条约,令国家的土地和资源被外敌掠夺,最终导致了大清的衰弱和百年的屈辱历史。
奕山的所作所为,已经远远超出了“失职”或者“失败”的范畴。
更可怕的是,他作为清朝的高级官员,居然为了个人的利益和职位,而不顾国家命运。
他的行为完全背离了作为一名官员应有的忠诚与责任感,在国家最需要强硬态度时,他选择了妥协与屈服。
在与外敌的谈判中,奕山一再让步,将个人私利置于国家的命运之上。
奕山的历史罪行,远远超越了军事失误和政治妥协。

他的背叛行为,不但给清朝带来了伤害,也为中国的未来埋下了无法抹去的阴影。
作为一名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将领,在此之后,成为了历史上最为令人痛恨的“卖国贼”之一。
而在之后,或许是接二连三的条约让人麻木,或许是百年屈辱中又太多让人愤慨的事,以至于这个最初的卖国贼,慢慢变得鲜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