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西安社区考试:西安市情

公考小助手小O 2021-12-17 09:54:20

1、基本概况

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国西北部最大的中心城市,下辖11个区(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雁塔区、灞桥区、未央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高陵区、鄠邑区)、2个县(蓝田县、周至县)、7个国家级开发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国际港务区),并代管一个国家级新区,即西咸新区。全市总面积10752平方公里(含西咸新区)。全市常住人口1295.29万人(来源于西安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

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是国家明确建设的国际化大都市、国家中心城市,先后获评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形象最佳城市、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全国第四届、第五届文明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2、位置、面积

西安市位于黄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东经107°40′—109°49′和北纬33°42′—34°45′之间。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华县、渭南市、商州区、洛南县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与眉县、太白县接壤;南至北秦岭主脊,与佛坪县、宁陕县、柞水县分界;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与咸阳市区、杨凌区和三原、泾阳、兴平、武功、扶风、富平等县(市)相邻。辖境东西长204千米,南北宽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3582平方千米。

3、地质

西安市的地质构造兼跨秦岭地槽褶皱带和华北地台两大单元。距今1.3亿年前燕山运动时期产生横跨境内的秦岭北麓大断裂,自距今约300万年前第三纪晚期以来,大断裂以南秦岭地槽褶皱带新构造运动极为活跃,山体北仰南俯剧烈降升,造就秦岭山脉。与此同时,大断裂以北属于华北地台的渭河断陷继续沉降,在风积黄土覆盖和渭河冲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

4、地貌西安市境内海拔高度差异悬殊位居全国各城市之冠。巍峨峻峭、群峰竞秀的秦岭山地与坦荡舒展、平畴沃野的渭河平原界线分明,构成西安市的地貌主体。秦岭山脉主脊海拔2000—2800米,其中西南端太白山峰巅海拔3867米,是大陆中部最高山峰。渭河平原海拔400—700米,其中东北端渭河河床最低处海拔345米。西安城区便建立在渭河平原的二级阶地上。5、自然资源

(1)河流、水资源

西安地区自古有“八水绕长安”之美称。市区东有灞河、浐河,南有潏河、滈河,西有皂河、沣河,北有渭河、泾河,此外还有黑河、石川河、涝河、零河等较大河流。其中绝大多数属黄河流域的渭河水系。渭河横贯西安市境内约150千米,年径流量25亿立方米。西安地下水储量估算,总计19.91亿立方米。还另辟有较理想的水源基地。2001年12月,黑河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建成,每年向西安供水4亿立方米,形成日供水能力120万吨,加上地下水资源,市区日供水能力172万吨,基本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用水。

(2)土壤

西安市土壤分布形成南北两个差异明显的区域,北部的渭河平原以黄褐土、褐土为代表,南部的秦岭山地以黄棕壤、棕壤为代表。据1980—1986年土壤普查,全市有12个土类24个土壤亚类50个土属,计181个土种。土壤类型的复杂多样,为区内农作物的多品种组合提供了有利条件。

(3)气候

西安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风小、多雾霾、少雨雪;春季温暖、干燥、多风、气候多变;夏季炎热多雨,伏旱突出,多雷雨大风;秋季凉爽,气温速降,秋霖明显。年平均气温13.1℃—3℃,最冷1月平均气温-1.2℃—0.5℃,最热7月平均气温5℃—27.0℃,年极端最低气温-21.2℃(蓝田1991年12月28日),年极端最高气温43.4℃(长安1966年6月19日)。年降水量528.3—718.5毫米,由北向南递增。7月、9月为明显降水高峰。年日照时数1595.6—2035.8小时,年主导风向各地有差异,西安市区常年盛行东北风,周至、鄠邑区、长安为西风,高陵、临潼为东北偏东风,蓝田为东风。年内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高温、大风、沙尘、雷电、冰雹、暴雨、低温冻害、连阴雨和雾霾。

0 阅读: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