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口误念错一水果名字,后人也跟着叫错三百年,至今还没改

白晴聊历史 2025-04-18 13:36:39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

一代英主康熙,治国有方、学识渊博,竟也有口误的时候?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当年随口念错了一个水果的名字,居然一错就是三百年!

从宫廷传到民间,从皇室御膳走进寻常百姓家,这个错误不仅无人纠正,反而被全国人民沿用至今,成了“正名”。

到底是哪个水果,让满朝文武都默许了这场“历史级口误”?

从八岁登基到六十一年执政,看康熙皇帝的传奇人生

提起康熙皇帝,可以说是清朝历史上最传奇的君主之一。

他从八岁起就担负起万民之重,坐上了至高无上的皇位。

十六岁那年,他断然下令铲除了权倾朝野的鳌拜,夺回了皇权。

在他长达六十一年的执政生涯里,康熙不仅对内整顿吏治、裁汰冗员,对外更是北征漠南、南剿台湾,把大清王朝的疆土拓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

可以说,康熙一朝是清朝历史上的一个高光时刻,他本人也是难得的一代英主。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君主,在位期间也难免有失误的时候。

当然,这些失误大多无伤大雅,不过有那么一件事,虽然谈不上什么影响深远的错误,但却在历史上留下了一笔有趣的注脚。

这件事,就发生在康熙晚年时期的新疆哈密。

准噶尔来袭,哈密陷落告急

故事还要从康熙五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719年说起。

当时,在西北边陲的新疆,有一个部落叫准噶尔部。

他们游牧在天山北麓,骁勇善战,一度是清朝的心腹大患。

这一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突然发动了对哈密的进攻。

哈密虽然地处偏远,但是一直对清朝朝贡不绝,算是皇帝陛下的忠心属地了。

然而面对准噶尔骑兵的铁蹄,哈密的防御简直就是渣都不剩。

噶尔丹很快攻陷了哈密城,把这个不大的绿洲变成了人间地狱。

噶尔丹可是有名的暴君,他占领哈密后,当地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百姓苦不堪言。

白天,壮丁们被迫充当奴隶,在城墙上垒砖搬石;晚上,女眷们则沦为骑兵们发泄兽欲的玩物。

原本安居乐业的哈密百姓,一夜之间家破人亡,惨遭蹂躏。

眼看家园被异族践踏,哈密百姓恨得咬牙切齿,可是手无寸铁的他们根本无力反抗。

无奈之下,他们只能冒着生命危险,派人偷偷越过茫茫戈壁,向京城传递求救的信息,希望康熙皇帝能伸出援手,拯救哈密于水深火热之中。

兴师问罪,康熙御驾亲征

消息传到紫禁城的时候,康熙正在和大臣们议事。

得知属国被侵,圣上勃然大怒,当即撂下话来:"哈密世代臣服于我大清,岂能让他人欺凌!这个噶尔丹好生猖狂,看来不给他点颜色瞧瞧,他还真当自己是个什么角儿!"康熙说罢,拍案而起,下令即刻发兵,要亲自挂帅出征,给噶尔丹一个终生难忘的教训。

其实,那个时候的康熙已经不再年轻了。

六十多岁的人了,本该在深宫里含饴弄孙,享天伦之乐的。

可是为了保境安民,这位宁古塔的老猎手还是毅然决然地上了战场。

康熙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奔新疆。

沿途经过的地方,只要有准噶尔人的踪迹,康熙就下令斩尽杀绝,誓要斩草除根。

八千里路云和月,康熙终于率军杀到了哈密城下。

噶尔丹这个懦夫,听到皇帝陛下亲临的消息,吓得魂飞魄散。

他哪里见过这种阵仗啊!一咬牙,噶尔丹下令撤退,打算避其锋芒。

可是噶尔丹怎么也没想到,他这一逃,竟然再也没能逃出去。

原来,当噶尔丹还在哈密为祸一方的时候,他的那些部下们早就对他的暴虐统治忍无可忍。

眼看着康熙大军在境内势如破竹,噶尔丹的亲信们纷纷倒戈,他们巴不得赶紧拥立一个新的首领,以求自保。

噶尔丹逃到半路,终于被他昔日的心腹们给围住了。

几个莽汉一拥而上,把他按在地上,砍下了他的头颅。

就这样,作恶多端的噶尔丹落得个不得好死,神通广大的康熙皇帝也没费什么力气,就赢得了一场大胜仗。

恭贺新君,哈密王备宴犒军

哈密获得解放的时候,举城上下一片欢腾。

百姓们夹道欢呼,将康熙皇帝奉为救世主。

作为哈密的王爷,额贝都拉更是喜不自胜。

他知道,清朝势大力强,他的这个小城邦只有臣服,才能得到庇护。

当天晚上,额贝都拉就在王府设下盛大的宴会,宴请远道而来的将士们。

筵席上觥筹交错,歌舞升平。

额贝都拉拿出珍藏多年的美酒佳肴,招待这些尊贵的客人。

宴会一直持续到深夜,大家都尽兴而归。

第二天,康熙还需继续征伐,就先行离开了哈密。

临行前,康熙特意叮嘱身边的大臣,要好生照拂哈密,编查户籍,彻底将其纳入大清的版图。

那些大臣们自然谨遵圣谕,他们留在哈密,开始了长达数月的清查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大臣们和哈密王额贝都拉自然是打交道最多的。

额贝都拉对大清的态度那是相当忠心,事事都想着怎么讨好皇帝陛下。

他每天都亲自督办伙食,生怕招待不周,又时不时递上些珍奇的玩意儿,希望大臣们能美言几句。

这些大人们哪里见过这阵仗,连连称赞额贝都拉真是忠君爱国,又悄悄提点他,不如想法子给康熙送点儿哈密特产,以表心意。

甜瓜远行,只为博君一笑

额贝都拉一拍大腿,这主意太好了!要说哈密的特产,甜瓜那可是一绝。

放眼天下,都难找出这般甜美清脆的瓜来。

之所以说是甜瓜,是因为这瓜跟寻常西瓜啊,哈密瓜啊都不一样。

它个头不大,通体碧绿,外表布满细密的网纹。

最神奇的是它的瓜瓤,甜度奇高,完全不似其他的瓜那般寡淡无味,吃一口下去,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额贝都拉心里有了算计,当即就吩咐手下人去城里城外搜罗最上等的甜瓜。

不出三日,王府里就囤积了几十车的珍瓜异果,个个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上品。

额贝都拉又挑选了自己最信赖的几个亲兵,让他们护送瓜车,星夜兼程奔赴京城。

那一路可真是险象环生。

当时的交通哪有现在这般发达,从哈密到北京,少说也要走上大半年。

一路上不仅有干旱、瘟疫的威胁,还时时刻刻提防着山贼和野兽的袭击。

尤其是这一车车的甜瓜,那可是金贵无比的货色,谁见了不红了眼?为了完成王爷交付的重任,亲兵们废寝忘食,没日没夜地赶路。

好在苍天有眼,他们终于还是平安抵达了京城。

金口玉言,康熙无心留千古

甜瓜车队进京的时候,正赶上康熙班师回朝。

等康熙处理完军务,额贝都拉的亲兵们才得以觐见天颜。

一见康熙,他们就跪下山呼万岁,然后呈上了那沉甸甸的瓜果。

康熙在宫里听政了大半辈子,什么山珍海味没见过。

可是一看到这些碧绿莹润的瓜,他也不禁眼前一亮。

当即批准膳房择其中最大最圆的一个瓜切开,然后捧着玉盘,亲自尝了一口。

瞬间,康熙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主啊,这瓜的滋味真是妙不可言!清甜爽口不说,入口即化的瓜瓤更是润泽甘美,简直就像仙露一般啊。

康熙连连称赞,赞得额贝都拉的亲兵们喜不自禁,连连叩首。

康熙一边大快朵颐,一边随口问道:"这瓜在你们当地,都叫什么名字啊?"亲兵们战战兢兢地回禀:"启禀皇上,我们当地人只管这瓜叫甜瓜,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名堂。"

康熙点点头。

他觉得如此美味的瓜果,怎么能没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呢?这么着,干脆就叫它"哈密瓜"吧!你们不是从哈密千里迢迢把瓜送来吗,这个名字不就跟出产地对上了?多有意义啊!

就这样,康熙的一句话,无心插柳柳成荫。

原本默默无闻的甜瓜突然平地一声雷,有了个高大上的名号。

从此以后,天下人谈起这个独特的甜瓜,都改叫它哈密瓜了。

至于它的本名究竟是什么,甚至都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尘封旧事,大清江山几度春

其实,后世有考证发现,当年额贝都拉进献的甜瓜,并非出自哈密,而是盛产于附近的鄯善地区。

在当地,人们原本称这个特殊品种为东湖瓜、鄯善瓜,跟哈密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后来,当康熙的儿孙继位,如雍正、乾隆等明君们,他们无不饱读诗书,见多识广。

每当王公大臣向他们进献这种瓜果的时候,他们心里其实清楚得很,这瓜压根就不是哈密的特产,叫这个名字有欠妥当。

可是他们想,爷爷都给瓜起名叫哈密瓜了,哪有更改的道理?康熙的金口玉言,就是他们的圭臬。

于是乎,康熙时期的这个错误叫法,竟然就这么沿袭了下来,误导了一代又一代的吃瓜群众。

直到大清江山易主,朝代更迭,哈密瓜的大名却依然如雷贯耳。

历经炮火战乱和时光荏苒,它成了中国农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虽然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自己每年夏天享用的这道消暑圣品,它的名字竟然来自康熙的一次口误。

不过没关系,毕竟味道才是最重要的。

而哈密瓜的美味,早已深深印刻在了中华儿女的味蕾里,成为了一种跨越时空的独特记忆。

结语:

就这样,鄯善地区出产的东湖甜瓜,因为康熙无心的一句话,从此便叫做了"哈密瓜"。

虽然后来的皇帝都知道这瓜其实主要产自鄯善,但谁也没想着改过来。

康熙给的名字就是金口玉言,哪敢不从。

于是乎,哈密瓜的大名就这么流传下来,反倒是甜瓜、东湖瓜这些本名,倒是越来越没人提了。

资料来源:《清史稿·回部传》,《清朝野史大观》,《康熙朝实录》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