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史,每个开国皇帝手中都有那么几个大将,但这些功勋将领往往一不小心便会功高震主。那么为什么刘邦当皇帝后大肆屠杀功臣,秦始皇却一个都没杀?其实这个问题大家都被引入了一个误区!
一、刘邦并没有大肆屠杀功臣,而且也没有这种意识,所以你这问题首先就是错误的提问。真正有意识大肆屠杀功臣的是朱元璋,因为能节制功臣的太子朱标过早去世,剩下皇太孙孤儿一人控制不了功臣集团(甚至寡母都没有,因为马皇后已经没了),朱元璋实在是没办法,只能有意识的去清除功臣为孙子开路,这也导致建文帝在面对朱棣造反的时候居然无人可用。而刘邦并没有这个必要,太子活着,老婆活着,吕后专权过后,平吕恢复刘家天下的恰恰就是陈平、周勃等一票开国功臣,所以保住开国功臣一直是刘邦在做的事情。可以说刘邦在位的时候大部分功臣都是善终的,甚至到了文帝时代,还一直在重用开国功臣,比如申屠嘉这样的,一介武夫当丞相,无非就是因为他是开国大佬。
二、为什么刘邦会给人杀功臣的印象呢?因为在他的时代死了三个名气巨大的封王大将,韩信、彭越、英布。尤其是韩信,以现在的文字证据来看,韩信有很大可能是无辜的,所以给后人留下无尽的遗憾。其实这三人刘邦根本不舍得杀,甚至他还想留着给儿子,刘邦临死前最想杀的大将就一个:樊哙,最后还没杀成。
韩信和彭越有没有谋反已经是糊涂账,但他们都是被手下人三番两次告的。比如韩信,刘邦当初听到说他要谋反,刘邦的态度是不信,后面彭越造反也是如此,先都是不信,但是也架不住三番两次有人来举报,最后还是召集大臣们商量对策,樊哙很积极的表示要带兵去攻打韩信,最后还是陈平出了个计策,大家一致决定叫刘邦假装去云梦泽巡游,结果在韩信来朝见的时候不费一兵一卒活捉韩信,到了洛阳刘邦也没杀韩信,只是把他降为淮阴侯,把他留在身边,形同软禁也形同保护。但是韩信最终还是没过妇人关,在刘邦出征讨伐陈郗的时候,刘邦叫韩信跟他一起出征何尝不是想保护韩信,或者找个借口给他再立战功恢复韩信爵位呢,结果韩信就是死活不去,他估计已经恨透刘邦了,结果在朝中韩信被吕后说成串通陈郗谋反,被吕后杀了,这桥段是不是很熟悉,后面吕后也是趁着汉惠帝早起出去打猎,搞死了赵王刘如意。刘邦平定叛乱后回来听说韩信死了,司马迁说刘邦是喜且怜,这说明韩信的死刘邦是悲喜交加的,一种很复杂的心态。
至于彭越纯属自找的,自己私德不修(其实后面汉朝刘姓封王很多都是私德不修被废被杀的,在汉朝法律还比较纯朴,王犯法是和庶民同罪的),彭越干坏事杀人灭口没做到位,被漏网家臣逃出举报了,事实证据确凿,刘邦念他功劳大,只是把他贬为平民,估计过段时间风波过去了,或者说哪里有战争了,再找个借口再重新启用一下彭越,这种人才不能杀,还得留着以后或许能用上。没想到彭越自己作死,去吕后前面诉苦,这下子是把刘邦和吕后全给得罪了,吕后是恨不得把刘邦手下会干仗的大将杀光,彭越居然自己来送人头,而刘邦本来是尽量保住彭越一条命想着以后自己还有机会用他,没想到他跑吕后那去找依靠了(这等于说彭越倒向吕后那边了),结果彭越死了,还死得特别惨,因为他把大老板刘邦和二老板吕后全给得罪了。
再说英布,英布被杀是罪有应得,也是愚蠢的,因为他直接起兵谋反了。英布听说韩信彭越都挂了,觉也睡不着了,生怕自己哪天也会遭遇同样命运,干脆就起兵了,他是没看清楚形势,他还放出壮胆的话来,说汉军也就韩信和彭越军事能力强,现在都死了,言外之意是接下来该轮到他发光发热了。战事刚开始的确如此,英布一路攻城拔寨,还杀了几个占领地的封王,根本没人挡得住,这下子是彻底得罪刘邦了。刘邦又一次御驾亲征,刘邦遇上英布的时候气得站在墙头大骂英布,自己哪点对不起英布了,居然要谋反,刘邦应该是真心气,这一战他旧伤复发了,气愤啊!战后回去不久就病死了。英布自知理亏,没被刘邦问话绕进去,所以回答也很直接,说自己也想当皇帝。这下双方彻底没挽回余地了,刘邦当年能成为楚军两大主力之一,率先进入关中,没有两把刷子怎么可能?防守大师刘邦虽然没了进攻大师韩信和游击大师彭越,但是比英布这个墙头草强多了。英布兵败,在一个民宅中终结了一生。
刘邦就是这么被动的弄死了三个大将,背上了屠杀功臣的污名,想想这辈子最崇拜的信陵君这么讲义气,想想这辈子觉得最尊敬的孔夫子讲究仁德尊重百姓,自己却要背锅杀弟兄罪名,反正太子又换不掉母以子贵的吕后注定要发达,在外能打的弟兄都被吕后搞死了,他的人生已经到达了那啥峰,没有指望了,甚至疾病复发都弃疗了,但是临死安排还是得安排的,最后搏一把还是要的。
四、刘邦其实在尽力保护功臣,他的利益和功臣集团是一致的。说这个,首先要说樊哙,其实他是刘邦临死前唯一主动下令要杀掉的功臣,因为他和吕后关系近,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呢,从刘邦下令自己生病不想看到大臣的时候,令下周勃等人都不敢进入宫中,大家都不知道刘邦病到什么程度了,有一人却敢违令进去,就是樊哙,他是唯一一个进去看到刘邦状态的人,刘邦这时候应该是对他起了杀心,刺探皇帝生病状态,不听禁令,这是有恃无恐啊,难怪刘邦会怀疑他是吕后的人了。当然最后也是没杀成功,不过这已经不重要。刘邦临死前想杀樊哙的这一票,目的是去掉吕后身边可能能带得住兵的将领,而且这个节骨眼上让陈平和周勃去外地,非常耐人寻味。史书记载刘邦自知命不长久,而且还拒绝治疗了,说明已经病入膏肓,进入等死的状态了,这个节骨眼上,他还把非常重要的核心人物陈平和周勃派去外地斩杀樊哙并接管樊哙兵权,这动作可以说安排得路人皆知了,明摆着是要防着吕后了,这样可以免去自己死后功臣集团在朝中被吕后一锅端,争取一个时间差稳住局势。事实也是如此,周勃刚接手樊哙的军队,刘邦就病死了,刘邦死的时候,吕后在朝中顿时独大,但却比较尴尬,这个最佳时机她无法对功臣集团下手,因为领兵大将周勃这时候不在朝内,甚至陈平也跟去了(张良大家都知道是倒向吕后了),这就是安刘必周的一大安排了,吕后如果有妄动,周勃首先就会在外地发难,配上陈平这样不按套路出牌的谋士,简直是灾难。结果吕后选择了先稳住局面,大家还是各守其职,只能以后搞渐进式图谋,功臣集团也和吕后取得了一个暂时性的平衡。当然,最后完成诛杀诸吕的,就是当时刘邦死得时候在外地的陈平和周勃二人。所以吕后算到最后,还是没算过刘邦。
综上,我的观点就是刘邦不但不想杀功臣,还在尽量保全功臣,他想杀的是那些倒向吕后的功臣,彭越被二次审判剁成肉酱深层次原因就是刘邦觉得他靠不住了没必要留他命了,最后临死前直接下令杀樊哙更是赤裸裸的暴露这个目的。萧何因为参与吕后杀韩信的过程,还一度被刘邦不信任。
真正想杀功臣的是吕后,她无非是想干掉忠刘的这些大将,为诸吕上位奠定基础,只是她算漏了周勃和陈平这两个老油条,实在是这两人表演天赋太好。
至于你说得秦始皇没杀功臣,他没有这个必要,他连皇后都没有,绝对专权,绝对自信,也导致绝对的被套路,二世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