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教父》导演弗兰西斯·福特·科波拉再度归来,推出了他的野心之作《大都会》。
这部史诗级科幻剧情片汇集了豪华的演员阵容和前卫的叙事理念,为影迷带来了一场既大胆又争议十足的视觉盛宴。
影片入选第77届戛纳电影节正式竞赛单元并角逐金棕榈奖
不过,该片首映后在影评人中的口碑却产生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前不久在美国院线上映,更是口碑票房双扑街。
这部本被寄予厚望的科幻大作,制作费用全部由导演科波拉本人自套腰包,成本高达上亿美元,现在来看大导在晚年也是“任性”了一把。
批评者指出,影片虽然意图探讨技术与人性的矛盾,但其主题表达显得凌乱,与科波拉巅峰时期作品的简洁力道不可同日而语。
这一次,他试图重新定义“未来城市”的尝试,或许比不上近百年前弗里茨·朗那部同名经典所带来的震撼和启示。
而提到“未来城市”,1927年的《大都会》仍是不可忽视的影史坐标。
02
《大都会》
1927
德国表现主义代表作
1927年的《大都会》作为德国表现主义的杰作不仅开启了科幻电影的美学先河,更以深刻的社会寓言探讨了技术进步与阶级矛盾的复杂关系。
#德国表现主义:德国表现主义(German Expressionism)是一种起源于20世纪初德国,广泛影响艺术、文学、戏剧和电影的文化运动。其核心特征在于通过强烈的情感表达与视觉风格,反映内心的焦虑与社会的不安。这一风格不仅成为影史上独树一帜的流派,也对后来的电影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没有炫目的现代技术加持的情况下,弗里茨·朗却用惊人的想象力塑造了一个梦幻而压抑的机械乌托邦,至今仍让观众不寒而栗。
03
未来城市的幻境与真实
影片的背景设定在一个分层明显的未来城市“Metropolis”,这里的富人高居于阳光明媚的高塔之上,尽享机械文明带来的便利;
而劳工阶级则被迫隐居地下,过着被压榨的悲惨生活。
富家少爷弗雷德在一次意外中目睹地下劳工的绝望处境,由此被少女玛利亚的正义言辞打动,走上了试图调和“头脑”(统治者)与“手”(劳工)的道路。
然而,统治者乔·弗雷德森却对劳工手中的一幅神秘地图产生疑虑,并召唤昔日的盟友、疯狂科学家洛特万协助揭开秘密。
在这一切背后,洛特万创造的机器人“玛利亚”逐渐成为故事的核心。
这位人工生命体的出现,既是技术力量的巅峰展示,也揭露了人性欲望和统治阴谋的黑暗面···
04
视觉奇观与艺术成就
作为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科幻电影之一,《大都会》凭借弗里茨·朗惊人的视觉构建,开创了科幻电影的美学范式。
其城市景观设计吸取了德国表现主义和未来主义的元素:摩天大楼、巨型机械和光影的交织,塑造出一个既梦幻又令人窒息的未来社会。
影片对劳工地下世界与富人地上世界的对比,强化了阶级对立的主题。
而机器人“玛利亚”的设计则直接影响了后世无数科幻作品,包括《星球大战》中的C-3PO。这种超越时代的创造力,使《大都会》成为影史上不可逾越的里程碑。
05
阶级、技术与人性的辩证
尽管《大都会》讲述的是一个未来社会的故事,但其核心议题却植根于20世纪初的社会现实。
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生产力的飞跃,也深化了劳资矛盾。
影片通过弗雷德与玛利亚的角色,探讨了阶级调和的可能性,提出“心”作为“头脑”和“手”之间桥梁的理念。
然而,这种调和并非简单的童话式结局。
统治者的阴谋、技术的滥用以及人性的复杂性,暗示了真正的平等并非易事。
影片的开放性结局也因此成为观众反思的空间:技术究竟是解放人类的工具,还是进一步束缚我们的枷锁?。
06
影响与传承:科幻电影的奠基之作
自1927年首映以来,《大都会》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无数影迷和创作者的推崇,其对视觉特效、社会议题以及叙事结构的探索为科幻电影树立了范例。
无论是《银翼杀手》中的赛博朋克城市景观,还是《机械姬》对人工智能与人性的思考,都能看到《大都会》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