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芯东西(公众号:aichip001)编译 | 金碧辉编辑 | 程茜
芯东西4月22日消息,昨日,英特尔18A制程的更多技术细节被曝光,在性能、功耗、面积对比下,Intel 18A在标准Arm核心架构的芯片上,较前代Intel 3,1.1V标准电压下可以实现25%的速度提升,功耗降低36%。即便在0.75V低压场景下,仍能实现18%的性能跃升,同时功耗降低38%。
其性能值(Performance Metric)达到2.53,超越台积电N2制程的2.27。
其在性能(Performance)、功耗(Power)、面积(Area)三大核心指标上的其他完整细节将在2025年6月8日至12日在日本京都公布。
一、Intel 18A制程对比Intel 3:性能提25%、功耗降36%、晶体管密度增28%据英特尔技术白皮书透露,相较上一代Intel 3制程(约3nm),18A制程在相同电压(1.1V)和电路复杂度下,可实现25%的性能提升;针对标准Arm核心子模块,18A制程在同频率同电压条件下功耗降低36%。同时,18A制程在低电压(0.75V)场景下性能提升18%且功耗进一步降低38%。

▲英特尔18A与英特尔3 PPA(功率、性能、面积)比较英特尔18A与Intel 3高密度库、高性能库
此外,18A制程的晶体管密度较Intel 3提升28%,单位面积可集成更多晶体管,为芯片小型化与功能集成提供支撑。
二、集成两项革命性技术,下半年将实现量产据Electropages报道,18A制程将首次集成两项革命性技术:第一项是18A制程全环绕栅极RibbonFET晶体管,18A制程代替传统FinFET结构,通过纳米片堆叠实现对沟道电流的更精准控制,有效降低漏电流并提升开关速度,为1.8nm级线宽提供物理基础。
第二项是PowerVia背面供电网络,将电源传输线路从芯片正面转移至背面,减少电源线对晶体管区域的占用,使芯片正面可部署更多逻辑单元,同时降低电源损耗,实现15%的供电效率提升。
18A制程于2025年4月进入风险试产阶段,计划下半年实现量产。
三、首发落地消费级处理器,后续扩展至数据中心Intel透露,18A制程将首先应用于2025年底投产的消费级处理器(如第15代酷睿),随后扩展至数据中心级至强芯片及神经形态计算芯片。该制程支持多种先进封装技术,包括Foveros 3D堆叠与EMIB嵌入式多芯片互连,可满足AI芯片对高带宽、低延迟的需求。
当前台积电3DFabric(N2)与三星GAA(2nm)制程均处于试产阶段,Intel 18A凭借明确的PPA参数与量产时间表,有望重新争夺高端代工市场份额。据分析机构Gartner报道,英特尔18A制程的功耗优化特性尤其适用于移动终端与边缘计算设备,同时其性能提升将增强该公司在AI推理芯片领域的竞争力。
结语:性能功耗面积三重突破加持,革命性18A制程将首秀英特尔基于其在性能、功耗、面积上的自主突破,首次集成18A制程项革命性技术,使得英特尔能满足AI芯片的需求。这一定程度上标志着英特尔在芯片制造等核心技术上有更佳成效,有望重新争夺高端代工市场份额。
长期来看,随着18A芯片不断明确参数并扩大量产,英特尔可能会依靠RibbonFET和背面供电技术实现制程反超。
来源:TrendForce、Economic Daily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