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一位百岁老人悄然离世。她名叫叶嘉莹,是那个被称作“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的传奇人物。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么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生究竟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坎坷?她又是如何从苦难的泥沼中挣扎而出,最终站上文化传承的巅峰?对我们又有什么启示呢?
诗词与人生的交响——青年时代的磨难与成长叶嘉莹在北京的一个有文化的家庭长大,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文化教育。她的爷爷曾是光绪年间的科举进士,爸爸则是北大英文专业的毕业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叶嘉莹自小就在一个充满古典诗词氛围的家庭里长大。
三四岁时,她已经能流利地背诵《唐诗三百首》等古籍,并且开始尝试填词了。童年时期的叶嘉莹,对诗词的热爱,如同春日里破土而出的嫩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她总爱在诗词中遨游,感受着文字的美好,从中汲取心灵的慰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叶嘉莹原本安宁的日子,被“七七事变”的突然爆发给搅乱了。国家正被战争的阴影笼罩,叶嘉莹的家也因此遭遇了重大变故。她的父亲跟着国民政府南下了,从此就再也没了消息。
她的母亲不幸因病离世,她便和两个小弟弟相依为命。17岁的叶嘉莹,不得不独自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沦陷区日子难过,她好几个月都难得吃上一顿白米饭。然而,即使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叶嘉莹也没有放弃对学业的追求。
图片来源于网络
她上了辅仁大学的中文专业,在那儿遇见了一位对她影响很大的老师,就是顾随先生。在辅仁大学,叶嘉莹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中国古典文学,并在顾随先生的指导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词鉴赏风格。
顾随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个性鲜明的学者,他的课堂旁征博引,充满激情,深深地吸引着叶嘉莹。
顾随先生很看好叶嘉莹的才华,对她抱有很高的期望。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希望叶嘉莹能够在诗词领域有所建树,成为像马祖道一那样,能够开宗立派的人物。在顾随先生的悉心教导下,叶嘉莹的诗词造诣突飞猛进,为她日后成为一代大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片来源于网络
风雨飘摇中的坚韧——中年与晚年磨难然而叶嘉莹的生活道路并不平坦,她遭遇了很多常人难以承受的困境。197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走了她长女和女婿的生命。
这对五十多岁的妈妈来说,真是个大打击,她心里难受得不行。她把门一锁每天躲在屋子里哭个不停,还写下十首特别伤感的《哭女诗》。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人生路上笑过几回,总是风雨不断伴左右。
天快黑了,老天的脾气还不消停,只让我难过,不让高兴。
诗句中流露出的绝望和悲痛,令人动容。但即使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刻,叶嘉莹也没有放弃对生命的希望。
她开始反思人生的意义,并逐渐意识到小家小我的幸福并非人生的终极目标,而应该将个人的命运与更宏大的事业联系起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正是这种顿悟,促使叶嘉莹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回国教书。
她把个人的痛苦化作对文化的责任感,把对女儿的爱转移到教导学生上。
她在加拿大已经获得了终身教职生活稳定,但她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祖国,将自己的余热奉献给中国的教育事业。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她而言,在海外讲授中国古典诗词,始终有一种“隔靴搔痒”的遗憾。
她渴望回到这片文化沃土,将中国诗词的精髓传达给更多的人。这种强烈的文化责任感和爱国情怀,最终战胜了个人情感的羁绊。
叶嘉莹在台湾的日子,挺多苦涩和无奈的。赵钟荪在白色恐怖年代坐了三年多牢,叶嘉莹孤身一人带着女儿,在外租房生活,过得十分艰难。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了维持生计,她四处奔波,在不同的学校兼课,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赵钟荪出狱后性情大变,不仅没有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反而经常对叶嘉莹施以家庭暴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那个年代离婚对于一个女人来说,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决心。叶嘉莹选择了隐忍和妥协,并非因为软弱,而是因为她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将家庭的完整看得比个人幸福更重要。
她用诗词和佛法来疗愈自己内心的伤痛,在苦难中保持着内心的平和与韧性。
她默默承受着一切,将自己的痛苦深埋心底,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诗词研究和教学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化薪火的守护者——晚年成就与奉献叶嘉莹晚年选择扎根南开大学,这不仅仅是对她来说是份工作,更是她肩负的使命,一种灵魂的回归。
叶嘉莹在南开大学的岁月,与其说是教书,不如说是育人。她教知识更重视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心灵层次。她上课从不用讲稿而是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将诗词的意境和哲理娓娓道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甚至有人形容她的课堂像是一个“磁场”,能够吸引所有热爱诗词的人。她的课堂上白天谈论诗歌,晚上则一起品味词句,大家一起沉浸在文学的痴迷中。叶嘉莹的课堂,不只传授知识,更是心灵的港湾。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叶嘉莹她将自己的全部积蓄,包括变卖房产所得,悉数捐赠给了南开大学,用于设立“驼庵”奖学金和“迦陵基金”。设立“驼庵”奖学金是为了缅怀恩师顾随先生,“迦陵基金”则是为了推动我国古典诗词的研究工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些捐款,累计超过3500万元。
这对生活节俭的老人来说,确实是一大笔钱。
她平日里粗茶淡饭,衣着朴素,住所也仅有70多平米堆满了书籍。但她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只是将物质生活看得云淡风轻,将精神追求看得重于泰山。对她而言金钱只是身外之物,而传承中国古典文化才是她毕生的使命。
图片来源于网络
自我救赎与文化传承的统一——总结与升华回望叶嘉莹百年人生,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充满了苦难与辉煌。她的生活就像一幅幅古典诗词的画面,密不可分。
诗词,那可是她生活的底色,精神支柱,也是她重拾自我的路子。从年少时在战乱中失去双亲,到中年婚姻的不幸,再到晚年丧女的悲痛,叶嘉莹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她从未向命运低头,而是选择用诗词来疗愈自己内心的伤痛,在苦难中寻找希望,在诗词中获得力量。
她将个人的苦难升华为对人生的感悟,并将这种感悟融入到她的诗词创作和教学中,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叶嘉莹的一生,展现了一种“自渡”的精神。她从未将希望寄托于他人,而是依靠自身的努力和内心的力量,一次又一次地从困境中突围。
面对婚姻的不幸,她选择了宽容和理解,用一颗平和的心去化解矛盾,最终在诗词的世界里找到了慰藉。
图片来源于网络
面对丧女的悲痛,她选择了看淡生死,将个人的伤痛转化为对人生的思考,最终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找到了新的方向。
她用毕生的精力,将中国古典诗词的精髓传授给了无数学生,并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架起了桥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她将西方的文学理论引入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中,开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她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者,其中不乏国际知名的汉学家。她把所有积蓄都捐给了南开,目的是为了推动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进步,默默付出,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尽了自己的一份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叶嘉莹的人生,就是对传承古老学问的完美体现。她用自己的生命,点亮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薪火,照亮了无数人的精神世界。
她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保持内心的坚强和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价值。
图片来源于网络
她留下的精神,会不断激励我们,让我们向着更高的人生目标前进,把中华文化的精髓一代代传下去。
叶嘉莹先生的一生,是与中国古典诗词交融的一生,也是在苦难中不断自我超越的一生。她用生命展现了知识分子的气节与责任感。她不仅是位出色的学者和教育家,还是我们非常尊敬的精神领袖。
图片来源于网络
她的故事一直激励我们,让我们去探索人生的价值,传承和发扬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
本文信源:澎湃新闻《“如果有来生,我还教古典诗词”|百岁叶嘉莹逝世》
光明网《莲子留人间——告别“诗词的女儿”叶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