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100位传奇诗人的一生》大型文化纪录栏目
▼
如果有幸,能梦回大唐,漫步长安街头,你会在某家酒肆前见到这样一幅场景:
汝阳王李琎在喝完三斗酒后,正了正衣冠,抬头看了看今日的朝阳,心里想着,一会面见天子时该说点什么。
然后左丞相李适之也走了出来,伸了一个惬意的懒腰,似有意在安慰李琎,又似自言自语,便吟了半句:年今将半百,不乐复如何!
于是两人朝着大明宫的方向结伴而去。
这个时候,只听有人高呼一声佛号,手里还拿着酒壶,他就是苏晋,一位身向空门却不舍琼浆玉露的世家子弟,平生志向就是:一酌复一笑,不知日将夕!
随后,酒肆开始吵闹起来,张旭袒露着肚皮,嘴角还挂一滩墨黑,看上去有些滑稽。他几乎要站到桌子上,挥着手中的笔,与贺知章辩论着书法中的道诣。
焦遂默不作声,仍在回味着酒中的甘甜,琢磨着是不是可以再酿得更精进一点。
崔宗之身边永远放着一把剑,也永远都是玉树临风、白衣胜雪的样子,有时候你甚至会怀疑,当他照镜子时,会不会被自己给帅到。
而李白,还困于人群之中,不得脱身之法,最后只好在诗壁上留下一首新作。没办法,他太红了,红得发紫。
贺知章与张旭吵够了,晃晃悠悠走出门,骑着自己心爱的小毛驴,摇摆而去。行至街转角处,一头栽进井里……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下。
这就是杜甫笔下的《饮中八仙歌》: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他们在,大唐盛世就在,就有长安三万里,那是一个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理想国度。在这些人当中,有王爷、有丞相、有贵族子弟、也有布衣,有人修禅,有人信道,有人崇儒,自然也有人擅酿。但无疑,他们都喜欢诗。
好似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是一壶酒、一首诗,便可打成一片。
而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列“醉八仙”首位的贺知章,他资格最老,年事最高,虽然故里在越州,但客居长安50载,俨然已是长安人。
他和李白的故事众所周知,初遇李白时,就称他为“谪仙人”,还曾“解金龟换酒为乐”,与李白对饮。后来正是在他和玉真公主的交口相赞下,李白才被玄宗帝召入翰林。
在文坛,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齐名,并称“吴中四士”,同时又有“四明狂客”之誉。
据载,贺知章经常会去同一家酒馆买醉,端坐在正中央,有酒必诗,有诗必酒,喝开心了,就会挥毫泼墨,诗随手写来又随手丢掉,嘴里还振振有词。大抵也是一些酒话而已。
所以每每贺知章来到酒馆,就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围观者众多。大家都在等待被他丢弃的诗句,捡回家裱起来,可作谈资,亦可珍藏。尤其,贺知章的书法比诗还要更上一筹。
因此那个时候的长安,经常能看到一个骑着毛驴的三品大员,每天喝醉醺醺,旁若无人般,在大街上左晃右晃。
他生在盛世,长在盛世,老在盛世,所以贺知章笔下的诗文没有悲苦,只有欢乐,犹如他的人生一样。
公元659年,贺知章出生在浙江杭州,取字季真,30岁前勤学苦读,广交名士,亦曾游历天下。
36岁这一年,贺知章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以状元登第,亦是浙江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状元。
随后,贺知章得授国子四门博士,正式步入仕途。
公元722年,玄宗设丽正书院,任命中书令张说为修书使,在张说的举荐下,贺知章入馆,参与修撰《六典》《文纂》等书。书成后,贺知章因功升太常少卿。
两年后,“丽正书院”更名“集贤殿书院”,依旧由张说主事,因此再荐贺知章为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
公元725年,玄宗帝封禅泰山,随行官员皆得提擢,故贺知章再迁太子右庶子、太子侍读、工部侍郎,为官之路始终很稳。
公元738年,贺知章晋银青光禄大夫,兼秘书监,故人称“贺监”。此时,贺知章已经80岁高龄。
也就是在此间,李白登紫极宫时偶遇贺知章,以诗投谒,得贺知章赏识,誉为“谪仙人”,还当了“金龟”请他喝酒。
之所以贺知章与李白一见如故,并结成忘年交,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贺知章修道,而李白亦有道心。
关于这件事还有一个传闻。
在贺知章府宅对门,住着一位经常骑驴出行的老者,经年不变穿同一件衣服,就连容貌也不曾改变过。最让贺知章感到好奇的是,这位老者也没有家属,身边只有一个童子。
经过打听后,贺知章得知,这位老者姓王,常在西市卖穿钱绳索,便找机会和他攀谈。老者博闻,谈吐不凡,人也很随和,久而久之,贺知章才知道,这位老者是道家修行之人,因此想拜他为师。
这一天,贺知章特意准备了一颗明珠,作为拜师礼献给老者,没想到老者也不客气,收下后就叫童子去换了30个烧饼。
这明珠虽不算稀世奇宝,但也价值不凡,却被老者如此轻易就易物了,因此贺知章心里很不畅快,就放弃了拜师的念头。
可在他转身要离开时,老者却说,道术在于心得,不在于力争,悭惜之心不停,修道就不会成功。
贺知章听了老者的话后,内心很是惭愧,等第二天再去寻找老者时,老者已经杳无踪迹,就像从来没出现过一样。而且,跟街坊邻居打听,也没有人见过老者。
因此,公元744年,贺知章上表,提出致仕,并请为道士,得玄宗帝恩准,特赐鉴湖一曲,并在皇城东门设立帐幕,率太子与百官为其饯行。
回乡途中,沿岸的官员和百姓闻讯后,纷纷前来送别,时值早春二月,贺知章便挥笔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因已经近50年没有回过故土,所以许多人都不再熟识,又作《回乡偶书二首》,其一为: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留存的诗篇不多,仅有20余首,其中还有几首奉制诗,但这首《咏柳》和《回乡偶书》却是经典中的经典,千年后更是被写入教材,为适龄儿童必读之作。
尤其是《咏柳》诗,传唱度极高,可谓是耳熟能详,人尽皆知。
就在归野后的同一年,贺知章与世长辞,走完了自己这一生,终年86岁。
李白有诗追悼:
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这就是贺知章的故事,史书虽然着墨不多,但在唐代文坛,贺知章却很有影响力,一手草书酣畅淋漓,就连“画圣”吴道子也曾师从贺知章。
而他好饮狂放之名,更是千古流传:杯中不觉老,林下更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