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荡荡无挂碍,纵横任吾意。不作诸歹恶,触目皆随缘。”
君子坦坦荡荡,心中了无牵挂,名利和世间的一切都不能在我心中留下痕迹,不能牵绊我的心,就算在纵横天下时,也要一直安住于本元心状态中。
人生在世,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
时间宝贵,不与烂人纠缠
《善恶的彼岸》中有句话说道:“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从前有一位佛法高深的禅师,时常为人们指点迷津,但有个人十分看不起禅师。
一天,这个人上门和禅师理论佛法,可说着说着这个人便开始辱骂禅师,众人都感到十分愤慨,但禅师既不生气,也没有骂回去。
这个人骂着骂着觉得没意思,便渐渐消停下来。
这时,禅师才心平气和问道:“如果你送给别人一样东西,别人不要,那么这样东西属于谁的呢?”
这个人得意洋洋地回答,说:“当然还是我自己的。”
然后,禅师又问:“那你刚才骂我的话,我并没有接受,现在属于谁呢?”
这个人脸上顿时通红,又急又气,却又无法反驳,只能灰溜溜地走了。
俗话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生活中,有些人是不能讲道理的,因为你会发现,即使你费劲心力,也不一定能够讲清楚,他们也不一定听。
因为人的层次摆在那里,层次不同,每个人的水平见识也不同。
如果我们与这样的人计较,争论,那么,最后受伤的终归是自己,因为即使你有十张嘴也说不过一张胡说的嘴。反而,我们还会被拉入他那个层次,深陷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拔。
人们常说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同样,你也永远无法说通一个不讲理的人。
时间很贵,请勿浪费。
不要妄想去改变这种人,遇到这种烂人不理会,不计较或许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人生很短,不与家人计较
《十住毗婆沙论》中佛如是说:“家是斗乱共相违诤,家是多嗔呵责好丑。”
人都有一个弱点,就是可以理解他人,却不理解家人;可以宽容他人,却和家人斤斤计较;可以尊重他人,却不尊重家人。
著名作家史铁生双腿瘫痪后,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脾气开始变得喜怒无常。
他会望着天空而突然发火大骂,也会随手拿起身边的一件东西砸向眼前的玻璃。
然而,每当史铁生发脾气的时候,总有一个人在背后偷偷地观察着他的举动——她就是史铁生的母亲。
面对孩子的痛苦,史铁生的母亲唯一能做的,就是待在史铁生的身边,照顾他,收拾他发泄后留下的残局。
史铁生的母亲觉得总是待在家里对他的身体并不好,所以决定带着史铁生出去走走。在推着儿子出去的路上,史铁生的母亲总喜欢念叨着史铁生小时候的事情,语气很轻却又充满回忆的幸福。
有时,史铁生也会发了疯似的想要出去,而母亲总是为他默默准备好一切。史铁生却嫌母亲麻烦,大发脾气。
他不愿意与母亲交流,却不知道母亲心中多么迫切地想要了解他心中的想法。后来,史铁生回忆说道:“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直到母亲去世,他才知道母亲早已身患严重的肝病,甚至会口吐鲜血,却从来没有在自己面前表现出一分一毫。
史铁生无法感受母亲每晚被肝病折磨的翻来覆去无法入眠的痛苦,也无法体谅母亲为了让自己振作所忍受的委屈和伤心。
只是听邻居说,母亲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这时他才幡然醒悟,悔不当初。
我们常常把自己最好的脾气给了外人,把不耐烦、挑剔、盛气凌人、有理必争都给了家人,特别是父母。
因为我们知道,家人从不会和我们计较,即使发了不该发的脾气,也很容易被原谅。
殊不知,就是我们这样一次次不经意的态度,往往伤害他们最深。家是港湾,不喜风浪。
在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规定谁一定要对你好。
对家人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赞美,不计较家人的不足,多给家人一些包容。
一个人的未来,藏在对家人的态度里,对家人斤斤计较,态度不好,即使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不过是卑劣之人,行为也会遭到别人的唾弃。
所以,请珍惜和善待你的家人。
缘来不易,不与朋友计较
佛家常讲:一切有为法,尽是因缘合和,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
我们来到这世上,能相遇,本身就是一场缘分。
一个人的好,要记一辈子;一个人的坏,即便是忘不了,也不要想着报复。缘分在的时候,好好珍惜,缘分不在了,偶尔想起。
有个名叫韩宗儒的人,与苏轼交情较深,隔三岔五的就给苏轼写信,等苏轼回信后,他就拿着苏轼的手迹去换钱买羊。
后来,黄庭坚知道了,就拿苏轼开玩笑,说:“古有王羲之以字换鹅,今有老师以字换羊啊!”
苏轼听完哈哈大笑。
有一天,苏轼正忙于公务,而韩宗儒一日之内连写了几封信,并专门派了一个人站在门外等候苏轼回函,“立庭下督索甚急”。
苏轼并没有生气,而是幽默地告诉门外等候的人:“回去告诉韩宗儒先生,本官今日断供!”
韩宗儒拿苏轼的私人书信换钱买羊,确实不太厚道。
但苏轼并没有直接指责,让韩宗儒失去面子,而是一笑置之,幽默的拒绝。
人生在世,难免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人和不顺心的事。总是埋怨计较,其实这是一种无意义的内耗,不妨大度处之,置之一笑。
因政见不同,苏轼曾被他的好友章惇屡次迫害,章惇甚至一度贬苏轼到海南,以当时海南环境的险恶程度,这无疑是要置苏轼于死地。
可以说,苏轼半生贬谪的命运,几乎都是拜昔日好友章惇所赐。
后来,苏轼被大赦,再次被重用,章惇的儿子章援怕苏轼对章家打击报复,于是写信给苏轼,希望能对章家网开一面。
苏轼在回信里,只说了一句:“但以往者,更说何益。”
事情都过去了,不要再提了。苏轼早已不再和这位昔日好友计较过去的种种。
心灵是一个有限的容器,装满了仇恨,就放不下爱与温暖。
人生有更多美好的东西在等待我们,对他人不指责,不计较,其实也是放过了自己。
很多人,都走不出自己的命。等到明白这一点时,大多已到了生命的尽头。而其他时候,总是千般算计,万般计较,不见黄河心不甘。
其实,人生最怕什么都想计较,却又什么都抓不牢。失去的风景,走散的人,等不来的渴望,全都住在缘分的尽头。
要知道,不是世界选择了你,而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随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