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穷养?看了“江浙沪大小姐的升学宴”我才恍然大悟!

科学育儿全攻略 2025-02-27 12:24:51

前不久,我在网上偶然刷到一段关于 “江浙沪大小姐升学宴” 的视频,其中一位网友在评论区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她提到之前在酒店兼职时,有幸目睹了一场江浙沪大小姐的升学宴兼成人宴,那盛大的场面令她终身难忘。

宴会上,女生身着高定礼服,优雅地站在舞台中央发言,家人和朋友们满含爱意地注视着她,仿佛她就是世间最珍贵的宝贝。一旁堆积如山的昂贵礼物,更是格外引人注目。

女生还有一只心爱的狗狗,被安置在婴儿车里,她推着狗狗与家人亲切交谈,一家人其乐融融,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评论区里,很多人都对江浙沪独生女的人生羡慕不已。然而,也有一些留言的关注点出现了偏差,有人说如果不能给孩子提供优越的条件,就不要生孩子。

这个观点如今似乎颇为流行,获得了不少人的点赞。但我却特别想说,究竟什么样的条件才算是好条件呢?

家境优渥且备受父母宠爱的孩子,无疑是幸运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绝大多数家庭根本无法给予孩子 “予取予求” 的生活。

年轻人不必认为只有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才有资格生育;为人父母者也不必觉得,因为无法为孩子提供富足的生活,就对孩子有所亏欠。

实际上,从小所有需求都能被满足的孩子,未必就绝对幸福。近些年来,有一个很热门的概念叫 “童年富裕症”。

它指的是在那些物质生活相对优越的家庭中,孩子衣食无忧,可精神世界却极度空虚,对学习和生活失去了应有的动力。

当然,这里所说的 “富裕”,并非仅仅局限于经济条件良好的家庭。

有些家庭即便经济并不宽裕,却也会竭尽全力迎合孩子的各种需求,对孩子 “有求必应”。

孩子想要名牌鞋子、新款玩具,父母毫不犹豫,立刻购买;孩子想吃某种美食,父母哪怕跨越千里,也会想方设法买回来。

然而,父母过度的满足,并不一定能培养出健康、懂事且懂得感恩的孩子。

保持 “饥饿感”,更利于孩子成长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不懂得感恩的孩子。

他们被无限满足的次数多了,对父母的期待就会越来越高,将父母的付出视作理所当然。

习惯了要什么有什么,他们的欲望也会不断膨胀。

但孩子的欲望一旦被抬高,就很难再降下来。

一旦条件无法满足他们的欲望,孩子的心理就会失衡,行为上也会变得任性、不依不饶。

所以,相较于一味地满足孩子,适当采用 “饥饿疗法”,让孩子明白想要得到东西就需要付出努力,或许是更为理性的教育方式。

被 “喂太饱” 的孩子,更容易躺平

如果孩子在家中总是被 “过度满足”,那么他自身的潜能就很难被激发出来。

早在 1925 年,美国科学家克莱尔・麦凯进行的 “饿鼠实验”,在教育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实验将一群小白鼠分成两组,采用不同的喂养方式。

A 组小白鼠每天都能得到充足的食物,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生活可谓 “滋润”。

而 B 组小白鼠就没这么幸运了,它们的食物供给受到人为控制,总是处于一种没吃饱、还想再吃点的状态。

实验结果显示,有饥饿感的 B 组小白鼠会更加积极地探索周围环境,努力寻找更多的食物来源。

为了获取更多食物,它们会努力学习新技能,比如走迷宫找食物,变得格外 “机灵”。

长此以往,B 组小白鼠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都远远强于吃饱喝足、无所事事的 A 组。

由此可见,一定程度的 “饥饿感” 能够激发动物的内在潜能,让它们更有动力去探索和学习,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个实验应用在教育领域,同样道理。老话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孩子处于对目标保持 “饥饿感” 的状态是最好的,这能让他们拥有更明确的努力方向。

总是让孩子处于一种什么都不缺、所有需求都被满足的状态,他们就会习惯伸手就能得到一切。如此一来,内心探索和奋斗的动力,或许就会大打折扣。

给孩子体验人间百态的机会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被过度保护,只接触美好的事物,那么一旦遭遇小小的挫折和困难,就很容易陷入迷茫。

孩子不知道如何应对生活中的不如意,也很难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

有时候,父母付出太多,孩子反而觉得一切来得太过容易,既不懂得珍惜,也难以明白努力的价值。

最近,我看到几个关于 “职业技术” 幼儿园的视频,觉得非常值得分享。

在那里,孩子们戴上小厨师帽,穿上小围裙,从自己亲手种植的菜园里采摘蔬菜。

他们分工协作,准备美味的大餐,有的孩子负责生火,有的孩子负责清洗食材、剥蒜切葱。

这些孩子不仅能做家常便饭,有些还掌握了更高级的技能,比如刮鱼鳞、灌香肠、烙饼、晒腊肉。

这些技能满满的 “小大人”,简直无所不能。

这样充满烟火气的幼儿园,哪个父母能不心动呢?不少父母表示 “小小年纪会的比我都多,建议全国推广”。

而在一般家庭中,很多孩子被六位家长捧在手心里疼爱,很容易将父母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

作为父母,我们不仅要为孩子创造体验真实生活的机会,让他们亲身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

还要让孩子看到生活的全貌,了解真实世界的模样。

可以带孩子去黎明的菜场,看看进货人的辛苦;到大型写字楼楼下,感受通宵达旦工作的白领的不易;去工地上,看看搬砖工人挥洒的汗水。

带孩子体验生活的关键,在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比给孩子讲再多道理都更直观有效。

在不必要的东西上,让孩子的欲望 “等一等”

许多父母在面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时,内心往往十分纠结。

不满足吧,担心孩子因为 “人有我无” 而感到自卑、委屈;全部满足吧,又害怕孩子的欲望会无限膨胀,难以控制。

其实,我们只需帮助孩子分清什么是需求,哪些是欲望。

需求是可以被满足的,并且应该无条件地给予孩子,因为需求一旦得到满足,就会消失。

而欲望被满足后,往往还会不断膨胀,人们以为会获得更多快乐,可实际上却可能带来更大的伤害。

举个简单的例子:

我们都知道,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渴了要喝水,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是最基本的需求。

而欲望则不同,一般超出了正常的使用属性,有了固然好,没有也无妨,属于锦上添花的东西。

但孩子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很容易在这方面 “得寸进尺”。比如孩子玩手机,玩了半小时还想再玩一小时,满足了一小时又渴望玩两小时。

所以,欲望需要被管理和控制,尽量少给或不给孩子,让孩子在欲望面前学会 “等一等”。告诉孩子 “有些东西你不是不能拥有,但要靠自己的劳动去获得”。

要从小培养孩子 “多少钱办多大事” 的观念,当没有足够的钱时,就要学会控制欲望,这样才能让孩子学会自律。

这种物质上的 “饥饿感”,能促使孩子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努力付出、自力更生,当他们真正得到时,也会更加懂得珍惜。

真正的富养,从来不是提供锦衣玉食,而是要赋予孩子两种能力:

一是向内求索的韧性,即想要什么,自己去争取;

二是向外生长的勇气,即跌倒了,能够自己爬起来。

正如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永远别帮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

你替孩子走他的路,最终可能成为他难以爬出的坑;你留给孩子的 “饥饿感”,反而能够拓展他的格局。

适度的 “饿”,才是最高级的富养。

0 阅读:3

科学育儿全攻略

简介:不贩卖焦虑,只提供笑料!关注我,每天多亿点点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