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空军参战,有人提机场建在朝鲜,刘亚楼:叫花子跟龙王比宝

史说新读 2024-01-09 11:28:31

1949年10月,刘亚楼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受命组建我军空军部队,这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当时在空军建设方面,我国面临着一无所有的困难。

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亚楼用短短两年的时间,让我国的空军队伍从零起步开始,到抗美援朝战场上成功击落美军王牌战机,创造了让人难以置信的奇迹。

而这背后,离不开刘亚楼将军的殚精竭虑,更离不开毛主席对他的大力支持。

一、慧眼识英才

当初决定由刘亚楼出任空军司令员,是毛主席深思熟虑之后得出的结果,而整个过程,极大的显示了毛主席对刘亚楼的了解与信任。

平津战役结束后,毛主席其实是准备调刘亚楼来总参工作,毕竟熟悉我军军史的人都知道,刘亚楼在东北期间,参谋长的工作干的可以说是出类拔萃。

但是,毛主席最终还是决定让刘亚楼负责空军的建立。

之所以如此,是毛主席考虑到几个方面,第一,空军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兵种,因此就需要一个对航空有所了解,同时学习能力强的人去负责。

而这两个条件,刘亚楼恰好全都符合。

当初在东北,刘亚楼就参与建立了空军学校,因此在这方面不算是门外汉,另外,刘亚楼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习能力强,政工工作也好,参谋工作也罢,乃至是各兵种之间的协同作战,刘亚楼是一学就会,一会就精。

所以,在研究空军的专题会议上,毛主席力排众议,最终还是认准了刘亚楼。

在毛主席的慧眼识英才下,1949年10月25日,刘亚楼正式出任空军司令员,而他也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首任空军司令员。

上任之后,刘亚楼也通过了实际的行动和成绩,证明了毛主席没有看错人。

当时,我军在空军方面可以说是一无所有,完全是从零起步,所以摆在刘亚楼面前的困难,那可谓是重重。

在这种情况之下,刘亚楼并没有退却,在一面与苏联对接飞机之际,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吸纳人才上面。

对于人才的吸纳,当时刘亚楼的思路,总结起来“三个最一个假如”。

具体的办法,就是在考察干部时,首先会先衡量这个考察对象最善于做什么工作,为什么会善于这项工作。

其次,是衡量此人工作中曾经最突出的成绩又是什么,又是如何做到的。

还有就是这个人最不擅长什么工作,而最后,就是假如给他分配空军相关的工作,他最适合哪一个岗位。

这就是刘亚楼当时发明的“三个最一个假如”考察干部法,正是靠着这种方式,刘亚楼从各野战部队中吸纳了不少适合在空军中工作的优质人才。

当然,能快速组建出一支空军干部人才队伍,不仅是靠着刘亚楼的善于甄别和吸纳,同时更靠着毛主席对空军工作的重视和对刘亚楼的支持。

当时,建设空军的任务重要级别相当靠前,而为了更好的支持刘亚楼,不管是缺人还是缺钱,只要刘亚楼一个报告打到毛主席那里,几乎是没有不同意的。

时任中组部部长的安子文,当时就笑称,刘亚楼手里有“尚方宝剑”。

在这种全力的支持下,以及刘亚楼事无巨细的过问与操持中,1950年的6月,空军首支部队第四混成旅在南京正式成立,旅长则为聂凤智。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空军部队的番号,刘亚楼特意把“第一师”、“第一旅”和“第一团”这种凡是带有“第一”的番号空了出来。

而这么做的目的,他当时在大会上也说过,今后空军哪一支部队打的好、成绩好,才有“第一”这个番号给哪支部队。

果然,在不久后,创造了诸多卓著战绩的空四师(第一个入朝、第一个击落美军战机等),番号正式更名为空一师。

而仅仅在几年前,我国的空军事业还是一无所有,却能迅速创下如此成绩,在赞叹这是一个奇迹的同时,更是毛主席对刘亚楼将军的慧眼识英才。

二、抗美援朝中的志愿军空军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而对于刚组建空军要不要参战这个问题,当时毛主席进行了一番权衡,最终做出了一个英明的决定。

那就是新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实施“边打边建”的方针,择日入朝参战。

同时,任命刘震为志愿军空军司令员,而接到任务后,作为空军的建立者,刘亚楼肩膀上的担子瞬间又重了许多。

前文讲到,在1950年的6月,空军的第一支部队方才正式成立,这种情况下的空军,不管是在经验上还是在技术上,还远远达不到能参战的标准。

但任务既然已经下达,就不是讲条件和困难的时候,而是想办法在保证己方损失降到最小的情况下,如何圆满完成任务。

鉴于此,刘亚楼制定出“从空战中锻炼,在战斗中成长”的具体思想指导方针,提出“不经历作战,是无法成长为强大空军”的思路。

在这种思路的引导下,新成立的解放军空军,虽说在经验上有所欠缺,但却有了敢于面对当时号称世界第一的美国空军的信心。

而在具体执行上,刘亚楼再次展现出了过人的智慧。

当时,苏联方面就向我方建议,要我方采用“消耗战”战术,大胆出击,与美军空军进行作战,其理由就是我方的空军力量薄弱,因此只能用这种战术方才有机会。

但对此,刘亚楼却表示不认同。

在他看来,如果采用这种“消耗战”,无疑会加大我军战士以及飞机的损失,并且能不能取得战果还是另一说。

因此,他就提出,要“积蓄力量,选择时机,集中使用”的方针。

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合适的战机出现时,我军飞机集中出击作战,以便起到配合和掩护地面部队的作战目的。

此外,针对志愿军空军经验不足的情况,刘亚楼提出在正式参战之前,以飞行大队为单位,前去友军学习,尽可能的实战练习,增长飞行等经验。

而在经过一系列的紧张培训和部署之后,1951年的1月份,志愿军首批空军部队正式入朝参战。

首批参战的空军部队,正是前文提到的空四师,而在入朝的当月,空四师就创造了一个惊人的佳绩。

当月21日,空四师28大队率先击伤F-84美机一架,紧接着在几天后,即23和28日,同样是28大队,再次分别击伤和击落美军战机各一架,自身则未收到任何损伤。

初战告捷,令志愿军空军官兵极为高兴,在此之后,官兵们再接再厉,又在当年的9月份和12月份,分别击落了美军战机26架和13架,其中,还包括当时美军最先进的F-86飞机。

战绩的背后,自然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空军英雄,比如王海、刘玉堤等,但要说谁才是幕后最大的功臣,个人认为当属刘亚楼将军。

除了在朝鲜战场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外,刘亚楼还在改进空军战术、提升战斗水平方面有不小的建树。

善于总结、分析的他,在结合美、苏两国的空军战术之后,又针对我国空军的特点,制定出了著名的“一域多层四四制”战术。

该战术,是我国空军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也标志着我国空军摆脱了刚起步时的漫蛮干,而逐渐正规化。

而这个战术,在抗美援朝期间,的的确确给美军空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和威胁。

三、“把机场建在朝鲜,是叫花子和龙王比宝”

志愿军空军参战后,对于空军作战的思路,当时也有过争论,其中意见争议较大的,主要集中在两点:

第一,是把握志愿军空军的基地,建设在朝鲜境内。

这个意见的理由,是说空军能直接配合地面部队作战,此外当时我志愿军空军的主力飞机米格15,作战半径只有差不多300公里左右,所以在朝鲜建立空军基地,就能直奔前线,避免了因为作战半径不足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而第二种方案,是建议在鸭绿江以北的地方建立我志愿军空军基地,届时在朝鲜上空去和美军作战,并配合地面部队的行动。

当时有不少人都支持第一种意见,但刘亚楼却坚持反对。

在他看来,把机场建在朝鲜,风险系数太大,要知道,当初朝鲜人民军的空军,就遭到了美军的毁灭性打击,整个空军队伍几乎是全军覆没,仅剩下三十多架飞机和二十几名飞行员。

而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且核心的原因,就是美军不管是在空军的数量上还是在技术上,都占据着绝对优势。

因此,刘亚楼就认为,如果志愿军的空军基地也建在朝鲜境内的话,一旦被敌人得知,那么势必也会引得敌人“蜂拥而至”。

而到那个时候,志愿军很有可能重蹈朝鲜人民军空军的覆辙。

所以,两种方案,刘亚楼还是比较赞同后一种的,即把空军基地建在鸭绿江以北的地区,这样不仅相对稳妥一些,同时起码还能掌握点主动权。

但当时有不少人都认为第一种方案可行,对此,刘亚楼几经劝说仍不行,到了最后,一向脾气火爆的他实在是忍不住了,在会议上就发了好一通火。

会议上他就说,“把空军基地建在朝鲜境内,完全就是叫花子和龙王比宝,将来的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就这么一点家底,打光了怎么办?”

由于刘亚楼的不同意,最终只能是军委做定夺,而军委当时给出的方案,是两种方法都试一试,毕竟到底是啥样,至少在当时没有人知道。

而后续的结果,证明了刘亚楼是正确的,志愿军前后投入了十个师的兵力,在朝鲜北部抢修机场,但抢修的速度始终赶不上美军破坏的速度,期间,志愿军空军飞机的起落,主要还是靠着修建在我国境内的诸如大孤山野战机场等基地完成。

一直到停战协定签署后,朝鲜北部的机场才陆续开通。

所以再回过头来看刘亚楼当初的坚持和意见,说明他的看法是正确的,而能有这种正确的看法,得益于他几十年来一直保持的善于思考和分析的好习惯。

1965年,刘亚楼被确诊为肝癌,而在他病情日趋严重之际,他还在审批修改空军新条令教材,到了临终之际,刘亚楼多次叮嘱空军的部下,要他们务必在教材编好后,放到自己的墓前,好让自己也能看一看。

当年5月7日,刘亚楼在上海病逝,享年55岁。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