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酱·非遗探中华”品牌IP的破圈之旅:从瓷器到茶叶的品牌跃迁逻辑

天眼新闻 2025-04-21 00:11:38

午后的湄潭茶海,山峦如墨,茶香氤氲。流动的音符在茶垅的曲线里舒展、绵延。

4月19日,“汉酱·非遗探中华(茶叶季)启动仪式暨中国茶海音乐会”在茶海景区启幕。

音乐会现场

作为“汉酱·非遗探中华”品牌IP的又一重要篇章,本次活动以茶为媒、以酒为介,在万亩茶海的碧波间,续写“酒瓷碰撞”之后的“茶酒对话”。

跨界融合:遇见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此次音乐会,将舞台、茶山巧妙地融为一体,以广袤无垠、绿浪翻涌的万亩茶园为天然背景,为现场的嘉宾、游客带来了一场别具一格的视听盛宴。

傍晚时分,灯光在茶尖勾勒出流动的五线谱,小提琴与萨克斯合奏《世界赠予我的》,将西方乐器与东方茶海的诗意完美融合。

西藏病人乐队的《酒歌》、苗族歌王蝶当久的《对歌对到日落坡》,则以民族音乐呼应非遗内核,现代摇滚与原生态唱腔在茶海之上激荡,共同演绎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值得关注的是,汉酱在活动中释放出“全域传播”的信号:除线下盛宴外,云端直播、航拍等同步上线,以“5G+非遗”的形式触达全国。

刘世仲致辞

“茶宁静、淡泊、隐幽;酒热烈、豪放、进取,一阴一阳,一弛一张,逐渐成为生活哲学。”茅台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刘世仲的致辞在音乐会中具象化——戴羽彤的流行金曲《来迟》与固态乐队的经典摇滚《光辉岁月》,吸引线上、线下观众沉醉于“音乐+茶海+美酒”的多元表达。

从瓷器到茶叶,汉酱以“双非遗”为笔,坚守古法技艺,开拓跨界融合之路,让非遗从博物馆走向生活,成为生活语言。

这场茶酒之约践行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非遗传承理念,当汉酱“匠心传承”与湄潭“千载茶韵”交织,“非遗活态传承”画卷徐徐展开,启示人们真正的文化自信在于让传统在时代扎根,让传统在生活中延续,让每个人都能成为非遗的“传承者”与“传播者”。

再启新程:酒与茶的时空对话

湄潭,这座被誉为“黔北小江南”的生态之城,以60万亩连片茶海书写着中国茶业的传奇。

自唐代《茶经》记载的“夷州茶”起,湄潭茶文化已绵延1200余年,其核心单品“湄潭翠芽”制作技艺于2015年入选贵州非遗,成为黔茶非遗的浓重一笔。

刘世仲在活动致辞中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和传递着一个民族和地域的历史记忆,是历史馈赠的礼物。”

中国作为茶的故乡,贵州产茶历史悠久,湄潭翠芽更是贵州茶叶的杰出代表。其色翠香郁、味甘形美,承载着千年的茶文化传承,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湄潭茶人对茶叶品质的追求,从采摘到炒制,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

在采摘环节,仅在清明节前,采“一芽一叶初展”,芽长于叶,形如雀舌,熟练茶农一天仅能采3斤茶青,只为确保茶叶的鲜嫩品质。

杀青时,220℃高温瞬间钝化酶活性,茶农双手在锅中“抖、带、搭”,让茶叶“绿如翡翠”。理条过程中,十种手法交替,全凭师傅手感将茶叶塑造成扁平挺直的“剑形”。

最后的提香,低温慢烘12小时,激发出栗香与兰花香,冷杯留香可达半小时。

非遗传承人刘建辉30年如一日手工炒茶,双手布满老茧,却能通过触感精准判断茶叶含水量,他坚信“机器能复制外形,但手工赋予的温度,是茶的灵魂”。这种对传统工艺的坚守,正是湄潭茶非遗传承的核心所在。

汉酱酒的酿造同样遵循着严苛的传统工艺。

刘世仲在讲话中介绍,汉酱酒作为茅台股份公司倾力打造的战略性产品,遵循道法自然、天人共酿的传统酿造工艺,生产工艺与茅台酒一脉相承。

历经制曲、制酒、贮存、勾调、检验、包装六大环节、30道工序、165个工艺,历时3年方出成品。

从原料的筛选到酿造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把控,汉酱酒都彰显着匠人的用心与执着。湄潭茶与汉酱酒,虽然分属不同的品类,但它们都在诠释非遗传承中不可或缺的匠心精神。

刘世仲强调:“湄潭茶人‘采天地灵气,焙人间至味’的执着,与汉酱‘道法自然、天人共酿’的匠心一脉相承。二者同为匠人、匠心、匠力造就的经典,是对非遗技艺最质朴的坚守。”

这一相遇,不仅是两种非遗文化的碰撞,更是对非遗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有力推动。

从瓷到茶:非遗IP的持续深耕

如果说2024年的“瓷器季”是汉酱对“酒瓷共生”文化的首次探索,那么2025年的“茶叶季”则是其非遗战略的纵向延伸与深化。

回顾过往,汉酱在“瓷器季”中创造了多个文化传播亮点:从斩获“青酌奖”“缪斯设计奖”的产品突破,到冠名《中国家宴》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汉酱成功将“瓷器非遗”与“酱香白酒”绑定,形成独特的品牌识别度。

此次转向“茶叶季”,汉酱延续了“非遗+地域文化”的模式,选择湄潭作为起点,正是看中其“中国茶业百强县之首”的底蕴——这里不仅拥有60万亩生态茶园、世界最大连片茶海,更承载着自唐代以来的制茶非遗技艺。

活动现场播放的宣传片中,汉酱以“茶酒同源”为核心,回溯神农尝百草发现茶、唐蒙献酒开启酱香千年的历史脉络,将茶的“宁静淡泊”与酒的“热烈豪迈”比作中华文明的“阴阳两极”,凸显二者在非遗传承中的互补性。

刘世仲在致辞中特别强调:“非遗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让古老技艺与现代生活对话。去年我们在瓷器季中让‘酒坛’与‘瓷瓶’共鸣,今年则让‘茶杯’与‘酒盏’和鸣。这种跨界不是噱头,而是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码——茶与酒,同源于自然,成于匠心,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象化表达。”

夜色渐深,茶海音乐会在烟花与合唱中落幕,但非遗传承的脚步从未停歇。从瓷器到茶叶,汉酱·非遗探中华系列活动始终以“和而不同”的理念,让非遗在跨界融合中焕发新生。正如活动结束语所言:“非遗是根,茶酒是脉,你我都是行走的杯盏——盛着月光,装着山河,把中国故事酿成世界的回甘!”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显玉

编辑 湛泽梅

二审 贺诗涵

三审 李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