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华为转手后,打造市值1200亿的商业奇迹,这位湖南精英果然不凡

知识通今 2025-01-09 14:10:54
前言

在商业丛林里,有人拼命往顶端爬,有人却被狠狠踢下去,有些人被踢下去后,不仅没倒,反而另起炉灶,搞出了自己的山头。

这位低调到“Google连他名字都没太多信息”的湖南人,当年可是在华为被“卖”掉的那一拨人里面。

他带着一帮“兄弟”悄悄干出了一个市值1200亿的工业巨头,问题是,他是怎么做到的?他有什么特别之处?

朱兴明:从华为弃子到行业大佬

朱兴明出生在湖南岳阳,从小他就和周围的孩子不太一样,别的小孩可能喜欢爬树、打弹弓,他呢,就喜欢琢磨电子器件,拆拆装装,对技术非常的痴迷。

后来考进了燕山大学,这学校的无线电专业是顶尖的,毕业后,他凭借出色的成绩直接保送研究生,还在学校里练出了一种“钻到根上”的精神。

他特别能沉下心来啃硬骨头,这种钻研劲帮了他很大的忙,工作后,他去了深圳的一家电机电控企业。

那会中国的工业自动化领域还很落后,变频器市场几乎全是国外企业在垄断,朱兴明心里就一个想法:这玩意我们中国人也能做啊,不能让他们卡脖子。

华为要搞变频器,朱兴明果断加入华为电气,开始了他的技术爱国梦,四年后华为就因为战略调整,把华为电气以7.5亿美元卖给了艾默生电气。

朱兴明这下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公司被卖了,他变成了跨国公司的员工,艾默生是世界500强企业,高薪待遇都摆在那里。

他认为技术自主这件事没人做,那就得他来做,于是,2003年,他下了个很大的决心,辞职创业,成立了汇川技术。

那时候的他也没什么特别显眼的资源,团队全是从华为出来的兄弟,一共19个人,每一个都对自己的技术有信心,也对未来的国产工业自动化市场有信心。

朱兴明身上的那种永不服输的劲,让这支团队像是有了主心骨,尽管创业之初很苦,但他带着团队硬是撑了下来。

从2021年到2024年,他连续四年入选福布斯中国最佳CEO榜单,这份榜单看的是企业家的综合能力和成就。

朱兴明技术出色,对公司的战略方向把控得也特别好,也正是他能带着汇川技术一步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关键,他的这些创业成就让人非常的好奇。

创业及汇川技术

汇川技术的起步,那可真是稳准狠,朱兴明创业时瞄准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国内几乎空白的电梯控制系统市场。

2003年创业,2005年就搞出了大名鼎鼎的电梯一体化控制器NICE3000,这个产品直接让汇川在电梯市场上“打了个翻身仗”。

此时国内电梯行业大多是组装国外零部件,控制器全靠进口,朱兴明发现这里面有很大的商机,国外的东西贵还不贴合中国市场,咱们就搞点实用又便宜的。

NICE3000降低成本的同时,还把安装工期缩短了一半,简直是给客户的痛点打了一针特效药。

朱兴明早就看出来靠单一产品吃饭,早晚得饿肚子,2006年,朱兴明决定布局工业自动化的更高端领域,比如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和伺服系统。

2010年,汇川技术上市了,股票发行价71.88元,他觉得上市的钱不能躺着花,得赶紧砸出去,把地盘铺开。

汇川技术进入了买买买模式,一口气收购了十几家公司,几乎把轨道交通、电梯配套、新能源汽车相关的产业链都给布局了个遍。

他买这些公司的逻辑也很简单,哪里技术不够,哪里就补短板,扩张的步子,不是乱踩油门,而是踩得特别有节奏。

比如在电梯业务上,汇川早年就占据了国内市场的头把交椅,但朱兴明知道,这块蛋糕再大也是有限的,于是转头去搞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

2016年,汇川正式进军新能源领域,合作伙伴都是一票“大腕”——小鹏、理想、哪吒,甚至连小米造车的电控系统都有汇川的身影。

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刚刚起步,毛利率不高,很多企业都觉得风险太大不敢碰,但朱兴明就认准了,这事早晚会爆发,早下手才能占住坑。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渐爆发,汇川的新能源电控业务也跟着飞速增长,尤其是和小米合作的超级电机V6s,让汇川赚了个盆满钵满。

小米SU7的热销,虽然V8s是小米自己搞的,但V6s的成功合作已经让汇川在行业里名声大振。

扩张的过程里也有坑,他的理念是“不怕试错,但一定要知道错了赶紧收,”所以汇川整体的战略扩张一直保持着稳健的节奏,敢于尝试新东西,也不盲目追风。

到2023年,汇川的业务范围已经覆盖了通用自动化、新能源汽车电驱和电源系统、轨道交通牵引系统等多个领域,分公司也扩展到了30多家。

朱兴明用20年时间,从一个19人团队的“小作坊”,变成了中国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巨头,汇川一步步发展壮大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成功的原因:技术创新与国际化战略

朱兴明这个人身上有一种特别轴的劲,你说他轴吧,他也不算死磕细节型的工匠;但你要说他不轴,他在技术这件事上又显得特别较真。

创业以来,他一直秉持着“做工业自动化的东西,不拼技术,拼啥?”的信念,汇川技术的技术创新,基本上就是靠朱兴明带着一股“偏执”劲推动出来的。

比如说早年,汇川技术推出电梯一体化控制器后,他马上意识到,市场总会变,总不能一直靠电梯控制器吃饭吧,于是,他开始琢磨伺服系统。

实际上就是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这种领域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国内在这块几乎是零起点,外国品牌已经垄断市场,比如西门子、三菱、施耐德这些巨头。

汇川在研发伺服系统的过程中,吃了不少苦,最开始,产品测试十台能退回来七台,连技术团队都快崩溃了。

朱兴明直接杀到欧洲,一个一个找国际顶级专家,终于把问题一点点啃下来,这事之后,汇川的伺服系统不但在国内站稳了脚跟,还开始跟国外品牌掰手腕。

伺服系统的突破,只是汇川技术技术创新的一个缩影,后来汇川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时,也是这个思路,最后成了国内最大的第三方电控供应商之一。

如果说技术创新是汇川技术的基本盘,那么国际化就是他们迈向更高层次的关键一步。

从2023年起,汇川技术正式提出了借船出海和行业线出海的战略,战略的核心目标很简单:把中国市场的优势复制到全球去。

借船出海就是“船已经在那了,咱们没必要自己造,直接搭上去就行,”这个思路特别实在。

汇川并没有盲目去拓展海外市场,而是通过收购或合作的方式,和海外成熟企业建立联系,借助它们的渠道和资源,把汇川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借船”毕竟是借的,长期来看,汇川还得有自己的“船”,于是他们提出了“行业线出海”的策略,也就是在海外建立自己的研发和制造中心。

目的是在海外市场上落地生根,汇川在欧洲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布局这样的研发中心,这让他们的国际化步伐更加扎实。

朱兴明关注的是怎么稳住,他特别强调技术的本地化,汇川在海外的每一个研发中心,都配备了大量当地的技术人员,让他们根据当地市场需求进行产品改进。

这种稳扎稳打的方式,也让汇川的国际化有了非常不错的成效,截至2024年,汇川的伺服系统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28%,直接把西门子拉下了神坛。

总结

朱兴明的故事,其实是一部“技术改变命运”的励志剧,成功的背后靠的是对技术创新的偏执,对国际市场的深耕,以及稳扎稳打、不急功近利的务实态度。

他的成功是一个民族工业品牌崛起的缩影,同时告诉我们创业不是靠投机和蹭风口,靠的是踏实做事。

参考资料

财经头条在2024年5月22日关于《被华为卖掉后,他干出一个“小华为”》报道

0 阅读:0

知识通今

简介:胡柳依说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