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干果在市场一直享有极佳的口碑,只要提起来, 什么葡萄干、红枣、核桃、巴旦木这些品种大家都是耳熟能详。
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市场上标注着“新疆特产”的干果,原料未必都产自新疆。
明明原料不来自原产地,凭什么还能标注原产地的名字?这让很多人感到费解。
其实,这么做有着意想不到的原因。
01
巴旦木、杏干、椰枣……这些新疆特产竟然是进口货?
现在有许多巴旦木、小白杏干等干果,标注信息上贴着新疆,可其中的原料大多数是进口的。
以巴旦木为例,此坚果的原产地很多都在中亚或者西亚,比如伊朗、阿富汗地区。
新疆的巴旦木当然也十分饱满美味,但产量、产能十分有限,主要分布在喀什等南疆地区。
巴旦木原料经常供应不上,所以就要大量进口国外的原料。
类似的情况还有小白杏干。新疆本地的小白杏果肉细腻、甜度高,但鲜果保质期短,晾晒成杏干费时费力费钱。相比之下,诸如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斯坦国的杏干原料价格更低,加工技术也不差。
这些进口杏干运入境后,经过简单分拣,就成了“新疆小白杏干”。
还有像国内消费者熟知的“西梅干”,原料其实是欧洲李,这种果子是在中亚国家广泛种植。
鲜果在斯坦国制干后,经陆路口岸运到新疆、霍尔果斯等保税区。然后再在当地进行分拣、灭菌等二次加工,最后以“新疆西梅干”的名义销往全国。
由于新疆和中亚多国接壤,边境贸易十分便利,运输成本低,从中亚国家进口原料,早就是见怪不怪的做法了。
这种模式类似“贴牌加工”,原料和初加工在国外完成,最终二次工艺和分装环节在新疆完成。
当然,还是有不少干果是新疆原产的,并不能说全都是贴牌加工。只是如今我们的消费水平提高,为了匹配得上大众的消费水平,产能也要以这样的方式跟上。
虽然这样的做法会让人疑惑,可能有种虚假标注的感觉,但实际上,背后是有清晰的行业规则和现实因素支撑的。
02
不是原产地,还要标注原产地,这合理吗?
其实,我们对农产品产地的认定标准,并不是完全以“原料种植地”为准的。
有两个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写得很清楚:
干果等加工农产品的产地可以标注为:1.最终分装地。2.加工地。
比方说,如果在河北产的葡萄运输到新疆,在新疆工厂完成筛选、清洗和包装,那包装上就能标注“新疆生产”。
这种情况很像阳澄湖大闸蟹的“贴标”现象,外地螃蟹到阳澄湖暂时饲养一段时间后,就可以使用阳澄湖的产地的标识。
也就是说,不是原产地,却标注原产地,这种做法是没问题的。
新疆干果只要保证加工环节确实是在新疆完成,那就算原料来自其他地区或者进口,都不算虚假宣传。
不过,消费者争议的点,主要是因为标签的混淆和误导,让人总是误以为“新疆干果=新疆原料”,认知上的偏差,让人感到困惑。
这种代工模式合理吗?可以取消吗?
实际上,现实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客观情况。当前,全国各行各业都在面临产业升级,而新疆也正在从单一的原料生产逐渐转向“原料生成+加工集散”的复合行业升级。
因为生产原料,所以导致原料加工技术提高,而加工技术提高,也必然会吸引其他各地的原料进入新疆,一视同仁地进行加工。
所以在未来,仍然会有更多国外、全国各地的干果原料进入新疆,成为加工后的“新疆干果”。
或许要做的并不是质疑这种“代工”的模式,而是可以在宣传标注上进行优化,比如,是新疆干果原料的,可以标注个“原料来自原产地”,如果原料是外地,新疆只是代工的,则可以不进行标注,这或许比较现实妥帖。
03
消费者预期和产品信息之间的“错位”
消费者对新疆标签的干果十分信任,其一原因是新疆的自然条件优渥,无论是水果、牛奶、肉品的质量都极佳,干果更是无乎其外;其二原因是新疆干果给人“天然无添加”的印象,自然无比吸引消费者。
商家利用这种认知,标注“新疆产地”,也无可厚非。
试想,两个巴旦木,一个是“吉尔吉斯斯坦巴旦木”和“新疆巴旦木”,国内的消费者更多还是选择后者。
不过,虽然商家没有违反产地标注规则,合理合规,但很容易因为这样的操作引发误解。
不少商家不断强调加工工艺,用场景化描述暗示原产地,弱化原料来源。
比如,包装上可能写着“昆仑山雪水滋养”的字样,让消费者下意识觉得原产地来自新疆昆仑山。
实际上,原产地可能并不是新疆,共同点可能真的都用昆仑山雪水滋养,我把其他地方的原料用雪水淋一遍也算是滋养了不是么?
结果就是,消费者很难从标签上分辨“新疆工艺”和“新疆原料”的区别。
即便到手的干果仍然很好吃美味,但要是有一天,你突然得知你手里的干果原产地原来不是新疆,谁都会十分郁闷。
这一情况其实可参考欧盟的食品标签法规,例如意大利的番茄罐头如果使用中国番茄原料,则必须标注:“原产地:中国。生产地:意大利”;法国葡萄酒若混用了西班牙的葡萄,酒标上要注明葡萄来源比例。
这样,既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也给商家攒下了长期的信任口碑。
原料和加工地的分离,本质上是让新疆企业能专注于提升加工技术,避免因自然灾害或产量波动导致工厂闲置,这也是产业升级的其中一步。
这是行业规模化发展的常见现象。
只要合理合规,这类操作并无不妥,只是具体执行,还要更加优化。
作为消费者,或者是干果爱好者,了解背后的逻辑,就能更从容地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