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队里有这么一群人:说他们不是官,职务里却带着“官”字;说他们是官,却是实实在在的兵。他们就是士官,而一级军士长则是这个群体里的佼佼者。
一级军士长于全军之中堪称凤毛麟角,皆为部队各领域之佼佼者。他们精于一门乃至多门技术,堪称我军士兵队伍里的“排头兵”。
他们用二三十年的坚守,奉献青春年华,建功部队发展,因此他们也经常被形象地称为“兵王”。
蒋其常,山东平邑人,1971年3月出生,1990年12月入伍,一级军士长,现任第26集团军某电子对抗团修理连电源技师。先后5次参加全军电子对抗装备维修技能比武,夺得两金一银两铜的好成绩,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5次荣立三等功。
蒋其常有一手绝活:熟知全团数百种型号的国产、进口油机,都能做到“手到病除”,被称作“油机大王”。从军以来,他带出徒弟500余名。
蒋其常1990年入伍,干过通信员、炊事员、报务员、仓库管理员,1995年与油机结缘,先后参加了全军5次电子对抗装备维修技术比武竞赛,斩获两金一银两铜。先后被上级表彰为“装备维修技术能手”“比武先进个人”,被原济南军区表彰为“百名精武标兵”“学习成才先进个人”“优秀教练员”,被集团军评为“感动集团军十大新闻人物”,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
蒋其常为全区电子对抗部队培育油机电源维修人员与专职电工五百余名。其所撰写的《油机电源知识100问》,于原济南军区部队推广使用。《油机电源维护保养手册》被指定为全军电子对抗装备技术保障人员集训教材,6项革新成果被推广,为部队节约经费30多万元。如今,他所带的徒弟中,有3人在全军比武中夺得金牌,4人因技术精湛而提干,17人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2人荣立二等功,20余人荣立三等功。
杨立功,河南省太康县人,1974年11月出生,1990年12月入伍,1993年10月入党,一级军士长,现任第26集团军某特战旅无人机大队飞行控制技师。先后在“尖刀-2003”、原济南军区“2004装备展示”“铁拳-2004”“前卫-2009”“跨越-2014朱日和C”等40多次大项演习中圆满完成飞行保障任务,4次荣立三等功。
从一名初中毕业生成长为一名无人机飞行控制技师,从一名对电路一窍不通的战士,成长为一名会操作会维修无人机的行家里手;入伍35载,先后经历部队四次换装均按要求如期熟练操作装备并形成战斗力……就如同他的名字一样,杨立功把本职当事业,把岗位当舞台,走出了一条出彩的军旅人生路。
刚接触无人机时,“天书”般的无人机理论、密密麻麻的电路图都让只有初中学历的杨立功头皮发麻。面对一道道难题,他没有放弃而是积极调整心态,给自己定下目标。
理论知识不懂,他上课时认真听讲,下了课缠着老师解答疑问,晚上钻进图书馆查阅资料;电路图搞不懂,他先学会熟记各种线路图,然后再结合理论一点点地悟。一年时间,10本专业书籍被他翻得卷了角,无数个“白加黑”和“五加二”的苦学让他达到如期目标:作为首期学员,第一个把5块大黑板的电路图默画出来,最终以科目全优、全班第一的优异成绩结业。
2014年,在“跨越-2014朱日和C”演习中,杨立功负责利用无人机对“蓝军”机场进行侦察。在距前沿阵地20公里处,“蓝军”设置了重重警戒,任何细微的灯光和声音都可能被发现。为了隐蔽行踪,杨立功带领侦察小组背起20多公斤重的无人机和保障器材,趁着夜色奔袭20多公里,在“蓝军”眼皮底下悄然潜入前沿阵地,成功实施了侦察。入伍至今,他先后圆满完成数十次演习保障任务,被大家誉为“蓝天神探”。
毛云强,河南南阳人,1971年8月出生,1991年12月入伍,1993年10月入党,一级军士长,现任第26集团军某特战旅无人机大队机务保障技师。先后参加“利剑-98”“联合-99”“确山-206A”“莱州-206B”“前卫-211演习”“联合-2013D”“联合-2014G”“确山-2015”等各种演习,2次荣立三等功。
从军以来,毛云强完成了700余架次不同型号无人机的飞行任务,排除各类故障险情2000余起,发射和回收各型无人机全部达到安全无事故,被誉为无人机飞行的“保险专家”。
在“砺剑-2005”演习中,为了解决点火质量问题,毛云强创造性地把容易影响点火的转接线柱直接与火箭点火盒相连,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周转,节省了发射时间,同时保证了起飞质量。在当时刚刚接手某改型无人机的情况下,能进行如此大胆的技术改进,让在场的专家都大为震惊。该方法经厂家推广后,现已被全军采用。
1992至1994年,毛云强根据平时飞行所积累的经验,与他人合作在I型和II型靶机基础上研制和开发了图像处理实时传输系统,该项目取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马西强,籍贯为山东滕州,于1972年10月出生。1990年12月入伍,为一级军士长,现担任第26集团军某陆航团机务一中队空勤机械师。先后参加1998年抗洪抢险救灾、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青岛奥帆赛安保及航拍、国庆60周年首都阅兵等10多次全军以上大项活动,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
“不管干什么都要努力做好!”是马西强始终坚守的座右铭。
“老马”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学习。入伍时只有初中学历的他,曾创造过多项纪录:半年拿下高中学历,3个月攻下机务专业理论,两年通过大专考试,随后又考取了大学本科,在陆航系统同批机务战士中第一个完成学历“三级跳”、第一个“放单”。他还把目光瞄向外军直升机发展,为更好地钻研业务,先后自学了《某型直升机特种设备学》《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等大量书籍,记下了30多万字的笔记,并通过大学英语四级、俄语初级考试。扎实的理论基础让他多次作为教员走上讲台,成为业务授课最多的空勤技师。
马西强工作兢兢业业,这些年来安全飞行1500小时,安全保障飞行训练9000余小时。还参加过边防巡逻、实弹打靶、森林防火、抗震救灾、抗洪抢险、中俄联合军事演习、奥运安保、国庆阅兵等重大任务。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官”“优秀班长”“优秀共产党员”。
项有余,山东微山人,1972年4月出生,1990年12月入伍,一级军士长,现任第26集团军某陆航团机务三中队空勤机械师。先后参加1998年抗洪抢险救灾、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青岛奥帆赛安保及航拍、国庆60周年首都阅兵等10多次全军以上大项活动,被原总参陆航部表彰为“机务优秀标兵”,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被集团军表彰为“优秀士官标兵”,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
稳当的“老项”有一手“绝活”:直升机上所有的工具不用看,用手一摸就知道是什么、多大口径、用在什么地方。在同年兵中,他第一个由机械员转为地面机械师,并很快成为了一名空勤机械师,他的专业知识让一些院校科班出身的机械师们都惊叹不已。某新型武装直升机列装后,项有余主动请缨任该机的机械师,不久全部掌握该型直升机数据。酷爱琢磨的他还第一个发现了该直升机发动机存在设计缺陷,使得该批直升机所有的发动机全部返厂进行改进设计,为国家和军队挽回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其实,“老项”的过人之处还不只这些。他不仅参加过十多次大项军事演习,还参加过中央电视台八达岭航拍和两次国庆大阅兵的机务保障任务呢。
穆永厚,山西朔州人,1972年5月出生,1990年12月入伍,一级军士长,现任第26集团军某陆航团机务一中队空勤机械师。先后参加1998年抗洪抢险救灾、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青岛奥帆赛安保及航拍、国庆60周年首都阅兵等10多次全军以上大项活动,被上级表彰为陆航部队“机务标兵”“装备保障标兵”,被国家林业部表彰为“林业部先进个人”,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二等奖”,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
这些年来,穆永厚安全飞行3000余小时,保障飞行7000余小时。先后多次参加军事演习、抢险救灾和奥运安保、国庆阅兵等十余次重大军地任务。他从事机务工作以来,先后培养飞行保障骨干60余名,其中13人提干,有5人走上中队以上领导岗位。让穆永厚难忘的是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他不怕疲劳、不惧牺牲,在四川重灾区连续奋战40多个昼夜,先后参加营救33名科考专家、执行唐家山堰塞湖勘测及抢险、茶平镇救运伤员、北川运转救命粮以及救运12名羌族学生等急难险重任务,共计飞行100多个小时,空投物资60余吨,运送伤员300余人,圆满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任务。
杨金秀,山东莱州人,1972年9月出生,1991年12月入伍,一级军士长,现任第26集团军某陆航团机务一中队空勤机械师。先后参加1998年抗洪抢险救灾、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青岛奥帆赛安保及航拍、国庆60周年首都阅兵等10多次全军以上大项活动,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杨金秀是个山东大汉,出生于莱州的他有句座右铭:“不服输才可能赢”。
杨金秀所在团有4名一级军士长,杨金秀年龄最小。他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官”“优秀班长”“优秀共产党员”“全军优秀士官三等奖”“优秀机务工作者”。1998年抗洪抢险中,他所在的机组被上级表彰为“抗洪英雄模范机组”,“2005和平使命”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中,他所带领的机组被评为先进机组。
别看“老杨”在4个老兵中最年轻,但技术却不含糊。经过勤学苦练,他练就了一手机务维护绝活,对直升机的14个主要系统、174个常用部件、32个各类仪表、1862个技术参数,达到了“一口清”;对液压、燃油、滑油、冷气四个系统和75个分系统原理图达到“一笔成”;对200多种航材和108件机务维护工具,蒙上眼睛能够“一摸准”。2004年9月,在组织跨昼夜飞行时,杨金秀按正常程序启动发动机的右发时,突然听到有异常声音,经过检查,发现是主减自由行程离合器撞击接通,他按照维护规程的要求对发动机进行安装,测量校验各种数据,最终排除了故障,避免了一次重大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