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军事发展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战舰承载着时代的记忆和国家的期望。俄罗斯“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三号舰“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便是其中之一。经过多年现代化改装,于 12 月 6 日出海进行海试。
这艘巨舰,满载排水量高达 26000 吨,是中国 055 万吨大驱的两倍之多,且能搭载约 500 枚各型导弹。单从这些纸面数据来看,其威慑力无疑是巨大的。然而,在实战能力方面,它却饱受质疑,甚至被拿来与中国的 052D 驱逐舰相比较,且不少观点认为它有所不及。

“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原名“加里宁”号,诞生于 1986 年下水,1988 年服役。在冷战的高峰期,“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是苏联红海军的象征,以强大的火力和卓越的续航能力,彰显着苏联“以导弹对抗航母”的坚定决心。但随着苏联的解体,它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1997 年,“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开始维修,然而俄罗斯经济的低迷使得改装进度异常缓慢,断断续续。直到 2013 年,俄罗斯国防部与造船厂签署正式升级合同,但此后又因俄乌冲突和诸多技术难题而一再拖延。最终,历经漫长的 25 年,才完成了这次艰难的改装。

此次改装重点聚焦于全面换装舰体设备。动力系统、雷达、指挥通信系统以及电子对抗设备等都得到了更新换代。而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当属武器系统的升级。原有的 P-700“花岗岩”反舰导弹被新型通用垂直发射系统所取代,这无疑为其战斗力的提升带来了新的可能。
但为何这艘历经 40 年风雨的老舰,在现代海战中却显得如此“鸡肋”?一方面,虽然进行了大规模改装,但基础设计的老旧和局限性依然存在。在现代海战强调的信息化、一体化作战体系中,“纳”舰的整合能力和反应速度可能难以与新一代战舰相媲美。另一方面,长期的改装过程导致其技术更新难以跟上快速发展的军事科技潮流,在一些关键技术和性能指标上逐渐落后。

尽管“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在现代海战中的地位备受争议,但它仍然是俄罗斯海军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符号,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兴衰和军事力量的变迁。对于俄罗斯而言,如何充分发挥其潜力,使其在未来的军事战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