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段谷之役姜维主力军的走位图 ——
姜维起初一门心思地朝着祁山进军,想着在那儿给魏军来个出其不意。可谁能想到,情报传来,说魏军在祁山早就严阵以待,做好了充分的防备。这可咋整呢?姜维当机立断,立马改变行军路线,转头朝着南安奔去。这就好比原本计划好走一条路去目的地,结果发现前面有个大坎儿过不去,只能换条道儿试试了。
到了南安附近的武城山,姜维和邓艾这两位战场上的老对手又碰面了。这武城山地势险要啊,谁占了那就是占了先机。姜维和邓艾都深知这一点,于是双方就在这儿较上劲了,都想把这险要之地拿下。可这邓艾也不是吃素的,一番争夺下来,姜维没能取胜。这时候,姜维心里明白,继续强攻南安的话,胜算不大,而且还可能陷入魏军的重重包围。于是,他又一次调整战略,放弃了攻打南安的想法,把目标定在了上邽。这一次次的改变作战计划,也是形势所迫,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就得随机应变嘛。
姜维带着部队马不停蹄地朝着上邽赶去,本想着到了上邽能有一番作为,和胡济的部队会合后更是如虎添翼。可谁能料到,在上邽的段谷这个地方,等待他的却是一场惨败。而原本说好要和他在上邽会合的胡济,却失约了,压根就没出现。这可让姜维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面对强大的魏军,失败似乎也难以避免了。
从姜维这次北伐的路线变来变去,我们能很清楚地琢磨出个事儿来。姜维一开始出兵北伐的时候,可不是一开始就打算要去拿下上邽的。他是在南安和邓艾僵持不下,进入那种双方都拿对方没办法的相持阶段之后,才临时起意,决定要去攻打上邽的。这么一说,他和胡济约定在上邽会合这件事,就是在南安作战的时候,给汉中督胡济发了个邀请,让他带兵过来一起干。
咱们看看地图就心里有数了。姜维的军队从南安出发去上邽,那距离可比胡济从汉中出发去上邽近太多了。这啥意思呢?就是姜维的部队肯定会先一步到达上邽,然后就得在那儿干等着,等着路途遥远的汉中军慢慢赶来。可就在这等着的过程中,姜维被邓艾给打败了。所以啊,这姜维失败的原因,可不能就一股脑儿地怪到胡济失约头上。
你想啊,姜维这战略安排,其实就是打算在这段时间里,先自己一个人扛着邓艾的进攻,一直等到路远的汉中军赶来给自己增援。可他没顶住啊,没做到这一点。这就好比你接了个任务,说要坚持到援兵来,结果援兵还没来你就先败下阵来了,这能怪援兵没到吗?显然不能,所以这责任怎么能全推给胡济呢?
再去翻翻那些史料记载:
基谏曰:“往昔的时候啊,诸葛恪趁着东关打了大胜仗,把江南那一片的兵力全都集中起来,去围攻新城。可结果呢,城没攻下来,自己的士兵反倒死了一大半。这姜维啊,也是因为之前洮上取得了胜利,就有点飘了,带着轻装部队就往敌人的地盘深处钻。这一去可好,粮食供应跟不上了,后勤保障出了大问题,最后军队在上邽被打得全军覆没。你看,打了大胜仗之后,从上到下都容易轻敌,这一轻敌啊,考虑事情就不周全了,很多潜在的危险都看不到了。
再说说以前的子午之役,那军队走了好几百里地啊,半道上正赶上连阴雨。这一下可不得了,雨水把桥梁楼阁都给冲坏了,后面运粮食的队伍过不来,粮食都在半道上烂掉了。前面打仗的士兵可就惨了,饿得不行,没吃没喝的。这姜维这次深入敌境啊,也是一样的毛病,不等后勤的辎重跟上,就急着往前冲。士兵们饿着肚子,哪有力气打仗啊,最后在上邽又一次被打得一败涂地。
姜维真正失败的原因,其实就是他带着轻装部队冒冒失失地深入敌境,粮食供应不上来;不带着足够的辎重,士兵们都饿得前胸贴后背。你看这次北伐,姜维一个劲儿地改变攻击地点,特别是在南安的时候,为了能甩掉邓艾的纠缠,姜维带着轻装部队火急火燎地往上去上邽。而且啊,他们是沿着山往上去的,这种行军方式,既要追求速度,又得爬山,那肯定得扔掉好多后勤物资啊。
这才是姜维失败的主要原因所在,也是为啥他要让胡济从汉中出发前往上邽的缘故。姜维的计划就是自己带着轻装部队深入敌境,先把邓艾甩开,然后胡济带着充足的辎重补给到上邽,给姜维的部队补充给养,让他们恢复战斗力。这就是姜维作战计划的全貌。可问题就出在这儿,姜维从南安出发去上邽本来就路途更近,他还一个劲儿地追求速度,那路途遥远的汉中军怎么可能跟得上他的节奏呢?
在段谷这儿,蜀军一个个饿得肚子咕咕叫,哪还有力气打仗啊。面对邓艾的进攻,被打得七零八落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说白了,这就是姜维在筹划作战计划的时候有漏洞,他要么是把胡济的行军速度想得太乐观了,觉得人家能很快就赶到;要么就是低估了沿着山去上邽的艰难程度,以为能轻松过去。结果呢,因为这些原因导致不得不抛弃更多的辎重,这才让自己陷入了绝境。
在这之后呢,胡济也不是就从此在历史上没了消息。
于是让督汉中的胡济退到汉寿驻扎,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
汉中这边调整防御的时候,姜维提出个建议,要把汉中都督胡济,给调到梓潼郡的汉寿去。这一调可不得了,这就相当于把汉中督这个重要的职位给取消了,胡济对汉中军的指挥权也被剥夺了。这么一来,汉中军就没有了统一的指挥,就像一群没了头的苍蝇。而且这事儿怎么看都有点像是姜维在报私仇,为啥呢?因为就算有汉中督在,也并不妨碍姜维进行这个汉中的防御部署调整啊。
这可就给蜀汉亡国埋下了隐患:
蒋舒要出城投降的时候,还耍了个心眼儿,骗傅佥说:“你看现在敌人都到家门口了,咱们还不出去打,就关着城门自己守着,这可不是个好办法啊。” 傅佥一听就不乐意了,说:“我接到的命令就是守城,只要能把城保住,那就是大功一件。现在要是违抗命令出去打仗,要是打输了,那可就是辜负了国家,死了也白死,没一点意义。” 蒋舒又说:“你觉得守城保住城是功劳,我可不这么想,我觉得出去打仗打败敌人那才是功劳。既然咱们想法不一样,那就各干各的吧。” 说完,就带着一帮人出去了。傅佥还以为他是出去和敌人拼命呢,哪知道,蒋舒到了阴平,就直接投降胡烈了。这胡烈一看城里空虚,立马就乘虚而入,攻打城池。傅佥没办法,只能和敌人拼死格斗,最后战死了。这事儿传到魏国那边,魏国人都觉得傅佥是个有骨气的人,挺佩服他的。
关中督傅佥说 “现在违抗命令出去打仗”,从这话就能很明显地看出来,蜀军当时的命令就是不许出战。而蒋舒说 “我以出战克敌为功,请各行其志”,从他这话就能清楚地知道,关中督傅佥根本就没有权力节制蒋舒。虽然傅佥的地位或许比蒋舒高那么一点,但就是没有管理蒋舒的权力。所以蒋舒才能用 “请各行其志” 这种很不客气的告知态度,然后就带着人出去了。
要是当初不撤掉汉中督,不把胡济挪到梓潼郡去养老,在汉中只留关头一道防线的情况下,汉中督的驻军那肯定是在关头坚守。那蒋舒还能这么嚣张地说各干各的吗?还能就这么轻易地带着人出去投降吗?就算胡济在蜀汉亡国的时候已经不在人世了,但只要汉中保有汉中督这个职位,就肯定会有人来接任这个职位,继续指挥汉中的军队。这样一来,就不至于让蒋舒这么轻易地出城投降,导致关头被迅速攻破。
不管你在那儿瞎猜胡济失约以及被姜维整治背后有多少弯弯绕绕的政治因素,这件事的本质其实就是姜维从南安决定去上邽的时候没算计好,导致蜀军因为粮食短缺作战失利所引发的一系列后果。也都是因为汉中改防的时候裁撤汉中督,使得军队缺乏统一指挥,才导致了后面这些恶果。这蜀汉的命运啊,就像是一艘在暴风雨中飘摇的小船,一个决策失误,就可能让它彻底沉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