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市场的浪潮中,上市公司的命运总是备受瞩目。如今,*ST 信通犹如一艘在惊涛骇浪中飘摇的船只,面临着严峻的退市危机。距离其整改大限仅剩 2 个月,这最后的倒计时,不仅揪着公司股东的心,也引发了整个市场的高度关注。上交所、投服中心纷纷出手,力求力挽狂澜,*ST 信通能否绝境逢生?让我们深入探究。
*ST 信通的困境,根源在于控股股东亿阳集团的资金占用问题。起初,亿阳集团占用公司资金余额高达数亿元,这犹如一颗毒瘤,侵蚀着公司的健康肌体。监管部门多次责令整改,给出了
明确的期限,然而截至目前,仍未彻底解决。从最初的责令期限到如今所剩无几的 2 个月,时间在流逝,问题却依旧顽固。每一次延期、每一次未达标的整改报告,都让投资者的信心遭受重创。资金被占用,公司的日常运营、新项目拓展、债务偿还等诸多环节都陷入了僵局,资金链的紧绷随时可能引发断裂危机。
除了资金占用这一突出问题,*ST 信通还身患多重 “并发症”。2023 年度财报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这就像是一份病情诊断书,让公司的财务状况迷雾重重,投资者无法清晰了解公司的真实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内部控制被出具否定意见,意味着公司内部管理混乱,制度执行不力,从采购、销售到资金管控等各个环节,都可能存在漏洞,极易滋生腐败与低效。再者,公司营收不达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业务拓展艰难,新的利润增长点匮乏,现有业务盈利能力下滑,难以支撑公司持续发展,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使得退市风险如影随形。
面对ST 信通的紧迫局势,上交所果断出击,下发监管工作函。这一纸函件,犹如一道 “催命符”,责令公司督促亿阳集团尽快偿还剩余占款,在剩余的 2 个月内务必清收被占用资金,切实改正到位。上交所此举,旨在维护上市公司的正常运营秩序,保障中小股东的切身利益。从过往案例来看,上交所对于此类违规行为绝不姑息,曾有多家公司因未按时整改资金占用问题,被实施严厉的纪律处分,甚至退市。这不仅给ST 信通敲响了警钟,也向整个市场表明了监管红线不容触碰。对于 * ST 信通而言,上交所的监管函是压力,更是动力,督促公司管理层加快清收步伐,与控股股东积极沟通协调,制定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让资金尽快回流到公司账上,缓解燃眉之急,为公司后续发展争取生机。
投服中心在此关键节点,成为了守护投资者权益的先锋。早在 2024 年 6 月前后,投服中心就两次向 * ST 信通发送股东质询函,就资金占用解决事宜展开问询,依法要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向控股股东亿阳集团及相关责任人追偿占款。在最新的 1 月 11 日发出的《股东质询函》中,投服中心言辞犀利,直击要害,指出公司董事会、监事会怠于履行法定职责,面对控股股东拖延不还,可能导致公司退市的严峻后果,仍未对剩余 5.49 亿元采取有力的诉讼追偿措施,这种放任自流的行为严重侵害了公司及全体股东的利益。投服中心通过一次次的质询,将压力传导至公司治理层,督促其肩负起应有的责任,积极作为,向控股股东 “讨债”,避免公司走向退市深渊。
投服中心的 “武器库” 中,股东代位诉讼是一把高悬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回顾过往,其在 ST 摩登资金占用案中提起代位诉讼并大获全胜。2024 年 11 月,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判决控股股东瑞丰集团归还占用资金约 2.4 亿元,公司实际控制人、原董事长等关键责任人分别在不同比例范围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有此成功先例在前,投服中心明确表示,将密切关注ST 信通资金占用解决进展,保留以股东代位诉讼方式向控股股东、实控人以及参与或配合实施资金占用的董事、高管追究民事赔偿责任的权利。这一威慑力,让相关责任人不敢肆意妄为,若继续拖延、拒不还款,必将面临法律的严惩,不仅要偿还占用资金,还可能承担高额赔偿,为其违规行为付出沉重代价,从而倒逼他们尽快解决资金占用问题,化解ST 信通的退市危机。
在这场退市危机的风暴中,独立董事也没有置身事外。他们发出督促函,提请公司管理层敦促控股股东加大筹措资金力度,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紧密跟进还款计划,加强内控规范管理。这一行动,从公司内部监督层面,给管理层施加了压力,让解决资金占用问题成为公司上下的当务之急。独立董事作为独立于公司经营管理层的监督力量,他们的发声,让投资者看到公司内部尚有自我纠错、自我拯救的动力。
而在网络的另一端,股民们在股吧里炸开了锅。有人焦虑万分,哭诉着自己的投资即将打水漂,“辛苦攒的钱投进去,这下要退市可咋办,一家老小还指望这点收益呢”;也有人抱着一丝侥幸,期待公司能在最后时刻逆袭,“说不定还有转机,之前也有公司绝境逢生,信通底子还在,再等等看”。各种言论交织,反映出股民们内心的煎熬与期盼。在东方财富网股吧中,*ST 信通的帖子不断更新,有人分析公司过往业绩试图寻找希望,有人紧盯公告解读每一个细节,股吧的热度随着退市期限的临近不断攀升,这里成了股民们情绪宣泄与信息交流的 “主战场”。
从市场整体来看,*ST 信通事件也引发了连锁反应。同行业公司纷纷自查,避免出现类似资金占用、内控混乱问题,以免遭受监管重罚与市场唾弃。机构投资者在评估投资组合时,对存在控股股东风险、内控风险的公司更加谨慎,或减持、或加强风险对冲。市场的估值体系在这类事件冲击下,也悄然发生着变化,投资者越发重视公司治理、资金安全等基本面因素,“炒差炒小” 的风气得到一定遏制,促使上市公司更加注重规范运作,以赢得市场的信任与资金的青睐,维护资本市场的健康生态。
如今,*ST 信通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仅剩的 2 个月整改期,每一分每一秒都显得弥足珍贵。从公司内部来看,管理层能否在压力下激发潜能,与控股股东达成有效沟通,快速回笼资金,完善内控,尚存一丝悬念。若能壮士断腕,切割毒瘤,引入战略投资者,优化业务布局,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反之,资金链断裂、诉讼缠身、信誉扫地,退市恐成定局。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也是对心态的考验。在最后的 2 个月,股价必然随着消息面大幅波动,过度恐慌抛售或盲目抄底都不可取。要密切关注公司公告、监管动态,依据确切信息做出理性决策,及时止损或把握逆袭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