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必有一战?沈逸给出答案,听完茅塞顿开

星瑞看历史 2025-04-17 03:46:52

自2018年以来,美国通过极为严厉的出口管制规则、技术交易限制、金融投资审查等多种措施,想要在中短期内遏制中国科技崛起的趋势。

与其蛮横、霸道的表现形成对比的是中国长期以来的战略善意。

中国克制、谨慎、有礼、有节,秉承着对世界负责任的态度去推动中美关系止跌企稳,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只是,美国始终推行“维霸遏华”的政策,使其成为中美关系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主要乃至全部责任方。

随着这种趋势的发展,“中美必有一战”的说法逐渐甚嚣尘上。

针对一问题,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副教授给出他的答案,听完令人茅塞顿开。

沈逸谈中美关系回归良性健康轨道的责任方

2023年5月,中美各派出代表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会晤,就推动中美关系排除障碍、止跌企稳进行“坦诚、深入、实质性、建设性”的讨论。

彼时,中方派出的代表是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的王毅。美方派出的代表则是就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沙利文。

双方就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如亚太局势、乌克兰等交换了意见,王毅还重点就台湾问题,全面阐述了中方严正的立场。

双方在会后都表示愿意继续用好这一战略性沟通渠道,这似乎表明这场事前没有公开的长时间会晤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对此,各方都有不同的解读。

如欧美等部分媒体都传递了一种类似的观点,称这场会晤能够展开,是因为华盛顿塑造了“中国难以拒绝”的对话环境。

他们表示,哪怕美方不对中方的合理诉求作出实质性的回应,只要其反复发送“要求对话”的信号,就会将中国逼至不对话就要承担“不对话的责任”的尴尬境地,如此不管中国如何应对,华盛顿都会“得分”。

对于西方媒体的这种解读,沈逸发表文章称中方认为“不成立”。

他表示,中方愿意展开这场会晤,并在新闻通报中使用了“严正立场”、“坦诚”、“深入”、“实质性”、“建设性”等词汇,就表明中方并非因为陷入华盛顿铺设的陷阱而“不得不对话”,而是主动地、自发地愿意同美方坦诚交换意见。

乃至这种会晤结束后,中方同美方一样表示“同意继续用好这一战略性沟通渠道”进行对话,也是客观表述,表明了中方愿意同美方就“排除障碍,止跌企稳”的主要任务来做努力,不必过多解读甚至是曲解。

沈逸强调,事实上,中方的表态非常清楚,那就是中美关系想要“排除障碍,止跌企稳”,需要采取行动的“主要乃至全部的责任方”就是美方。

他提到,当前中美关系陷入的境地,“是从特朗普政府开始的”。

沈逸表示,特朗普政府入主白宫之后,中国就一度希望其能够担负起责任,纠正错误,推动中美关系回到正常的轨道。只是,特朗普政府并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举措来完成这项主要任务。

一方面,特朗普政府非但没有取消对华的关税制裁,还加码了技术出口管控,构建了具有显著意识形态攻击性的行动战略和国际同盟,显露了对华的更大恶意。

另一方面,特朗普政府还有当面说一套背后做一套的荒诞言行,逼得中方最高领导人不得不通过电话会议和当面会谈等方式对其进行反复提醒,要求其落实承诺,兑现承诺。

美国政府在现实层面不作为,严重阻碍了中美关系“排除障碍,止跌企稳”主要任务的推进和完成,其显露的无赖、无耻的一面,也使中美沟通“形同虚设”,更加激化了中美矛盾。

其实,2021年,美国国务院所谓二号人物舍曼曾在中国天津接过中方发出的两份清单,其中一份是中方要求美方纠正错误的清单,另一份是中方关切的重点个案清单。

当时,中方就明确给出了3条底线,要求美国一是不得挑战、诋毁甚至试图颠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二是不得试图阻挠甚至打断中国的发展进程,三是不得侵犯中国的国际主权,更不能破坏中国的领土完整。

显然,中方在2021年提出的3条底线都是合理诉求而绝非过分要求。2023年,美国想要同中国就中美关系回归良性健康轨道展开高级领导人会晤时,本就该有所觉悟和行动。

只是,事实表明,2023年的高层领导人会晤中,美国依旧进行了一场投机取巧的表演,没有脚踏实地地面对问题,没有解决任何华盛顿自己给自己制造的障碍。

沈逸点出了其中一个关键的信息点。他表示,尽管美国在2023年的中美高层领导人会晤前没有进行单方面的大规模炒作可以视为是“一个改进”,但究其根本,美国的主要诉求依旧是“毫无根据地要求中国单方面配合美国国内政治需要,安排最高领导人的视频乃至当面对话”,没有展露哪怕一点诚意和善意,也没能为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产生任何效果。

沈逸在文章中做了一个总结,称“真正希望中美关系止跌企稳,美方需要做的是把精力从投机取巧的表演中转移出来,认真遵守中国给出的底线,完成中国递给美国的两份清单”。

他表示,只有这样,华盛顿给中美关系回归良性健康轨道制造的诸多障碍才能自然消除。

和他有类似看法的还有王毅外长。

2023年7月,王毅外长在北京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时候就郑重提到:“美国对华政策需要基辛格式的外交智慧,需要尼克松式的政治勇气”。但他也很快补充:“但到目前这仍然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沈逸谈中美之间必有一战

美国的一应作为,都可以用“身体进入了21世纪,思想却还处在冷战时代”来形容。

在亚太地区包括中国在内的大部分国家都在反帝反殖民运动中获得独立,因而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主权与和平的时候,美国却置地区国家和人民“要和平,谋发展”的呼声于不顾,一直在寻找对手或威胁,甚至炮制谎言臆造“威胁”。

甚至,美国推动“印太战略”,以美式价值划线,强行将亚太地区划分为两大阵营,大搞“你输我赢”,煽动阵营对抗,进而维护美国的霸权优势,并推动美日印澳四国战略关系进一步升级,将矛头指向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的中国,展现出了越来越明显的遏华趋势。

这种思维下,美国在全球8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800多个海外基地,在亚太地区更是长期大量驻军,更凭借其强大军事实力,在亚太各地展示武力。

这也使得“中美必有一战”的说法甚嚣尘上且反复出现。

如近期,美国《外交事务》杂志再一次炒冷饭,刊登了一片名为《台湾执念症:美国的战略不应押注于一场无法取胜的战争》的文章,称美国没有必要为了台湾而卷入冲突,而迎来利用台湾“将中国大陆拖入一场漫长和代价高昂的战争”,并为防止中国在亚洲“称霸”,在亚洲集结联盟来对抗中国,可以利用的两个主要国家是印度和日本,它们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敌意历史”,想必会对中国作出“有力回应”。

对于中美必将爆发战争的说法,沈逸却给出了不同的看法。

一方面,他指出,这种将中国视为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国家,并套用帝国主义国家间“权利转移”的理论来推断中美必然爆发战争的类比并不合理,它忽略了中国的政治文化基因和对外战略。

比起动用武力,中国更倾向于“不战而屈人之兵”,非但万不得已,中国不会动用武力,而回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包括应对中美矛盾。就是与日本和印度冲突不断,当前发生战争的几率也近乎为零。

简而言之,沈逸认为从中方角度出发,中方不会主动挑起战争。

另一方面,沈逸又表示,不仅中方坚持战略克制,在中国综合国力尤其是军事实力显著上升后,美方基于自身战略利益,也会有意识避免与中国发生直接军事冲突。

他认为,当前中美竞争已经从传统的军事领域扩展到了网络空间、经济、意识形态等领域。

比起发动战争,美国一直以来的作为都表明其更愿意通过其他方式维持自身在霸权战略下的稳定,以及实现遏华的目的。

事实也是如此。当前美国为“维霸遏华”,多是企图重塑亚太地区经济供应链和价值链,强行撕裂地区合作进程,来将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排除在外。这也使得中美贸易战不可避免。

参考文献:

观察者网 《外交事务》杂志评论文章:《台湾执念:美国的战略不应押注于一场无法取胜的战争》

新民晚报 沈逸:中美“排除障碍,止跌企稳”,需采取行动的主要是美方

《美国问题研究 总第36辑》 作者: 吴心伯主编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