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达·莫里森(1908-1991)是一位德国女摄影师,她曾在1933年至1946年期间拍摄了大量的中国风景和人文照片,记录了当时的建筑、市井、手工艺、习俗等方面的生活。
她的作品以对光线、构图和细节的敏锐把握而著称,展现了她对中国的深刻理解和热爱。她的照片后来被捐赠给了哈佛大学的燕京图书馆和美国康奈尔大学,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的珍贵见证12。
她曾在1944年夏天来到南京,拍摄了一本名为《南京》的摄影集,展示了这座古都的历史和文化1。她也是第一个在北京故宫拍摄日本投降仪式的摄影师,留下了一张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
孙连仲将军在北京故宫接受日本投降
前言
1945年10月10日,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这一天,中国和盟军代表在北京故宫正式接受了日本在华47个师团的投降,结束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这一场面被一位英国摄影师赫达·莫里森用相机记录下来,成为了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照片中,站在大典殿前的是战区司令孙连仲将军,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军事将领,曾参与过多场重大战役,是中国近代史上少有的能够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战场上都有杰出表现的军事家之一 。本文将介绍孙连仲将军的军事生涯,以及他在北京故宫接受日本投降的背景和意义。
孙连仲的军事生涯
孙连仲(1893年2月2日-1990年8月14日),字钢头,河北雄县人,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他早年从军,曾隶属于冯玉祥的西北军,后来加入国民革命军,参与了对张作霖的奉系的北伐战争,以及对蒋介石的反对派的中原大战。他最终重新效忠南京政府,担任国民革命军的高级将领,参与了对江西苏区的第二、第三和第五次围剿 。
抗日战争期间,孙连仲先后指挥了第一军在平汉铁路作战,第二集团军在太原会战和徐州会战,第六战区副司令官在西湖战役,第六战区司令官在常德会战,直到战争结束,他一直担任第六战区的最高指挥官 。他的部队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色,多次打败日军,给敌人造成了重大的损失,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信心和希望。他被誉为“抗日名将”,“抗日第一人” 。
1945年,孙连仲被任命为第十一战区司令官,负责收复天津、北京、保定和石家庄,并接受日本军队的投降 。他率领部队迅速推进,于9月15日进入北京,9月30日进入天津,10月1日进入保定,10月5日进入石家庄,10月10日在北京故宫举行了盛大的投降仪式 。这是他军事生涯的一个高潮,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一个总结。
北京故宫的投降仪式
1945年10月10日,是中国的双十节,也是孙中山先生的诞辰。这一天,孙连仲将军作为中国战区的代表,在北京故宫的大典殿前,接受了日本在华47个师团的投降。这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仪式,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在自己的国土上接受外国军队的投降 。
投降仪式由孙连仲将军主持,他身穿国民革命军的军服,头戴八角帽,胸前佩戴着勋章,手持着军刀,显得威风凛凛。他的身后站着中国和盟军的高级军官,包括美国、英国、苏联、法国、荷兰等国的代表。他的对面是日本的投降代表,由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奥多姆·奥多姆中将率领,他们身穿日本军服,头戴日本军帽,面无表情,低着头,显得落寞和悲哀。他们的身后是日本的军旗,被降到了半旗,表示日本的失败和屈辱 。
投降仪式开始于上午10点,孙连仲将军首先宣读了中国战区总司令何应钦的命令,要求日本军队无条件投降,并按照中国和盟军的安排,进行缴械和遣返。然后,他让日本的投降代表签署了投降书,并向他们交付了投降令。接着,他让中国和盟军的代表签署了投降书,并向他们交付了投降证书。最后,他宣布投降仪式结束,并向全场致敬。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中国和盟军的军乐队奏起了胜利的乐曲,中国的国旗和盟军的旗帜在风中飘扬 。
投降仪式持续了约一个小时,期间,赫达·莫里森用相机拍摄了这一历史时刻,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这张照片后来被收藏在布里斯托尔大学的中国历史照片档案馆,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一个重要的见证 。
孙连仲将军在北京故宫接受日本投降,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它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和坚强,也展示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孙连仲将军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主要指挥官之一,为中国的抗日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军事生涯也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的一个典范。他的事迹和形象,值得我们后人铭记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