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李先念召他到鄂豫陕,认为那里没大仗,执意去华东,当上纵队司令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072a2ff427e750b33fc2397f5f1c01c.jpg)
1946年的深秋,硝烟弥漫的中原大地上演着一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当2纵副司令员周志坚带领残部完成了艰难的突围后,他收到了一封来自李先念的电报,邀请他去鄂豫陕地区加强军事领导工作。然而,这位在中原突围中坚持最久的将领,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 他选择去了相隔千里之外的山东。
在当时的革命形势下,鄂豫陕地区正处于艰难的游击战阶段,而山东却已经打响了一场又一场大规模战役。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位久经沙场的将领放弃了与老长官李先念并肩作战的机会?他在山东的选择,又将如何改变自己的军旅生涯?
一、中原突围中的坚守者
1946年7月的一个黄昏,2纵副司令员周志坚正在赵川镇的山岗上,举着望远镜观察地形。远处的桐柏山若隐若现,敌人的封锁线像一条长蛇般蜿蜒在山脚下。
"报告首长,45团已经准备就绪!"通讯员小声禀报。
周志坚放下望远镜,转身对师部参谋长说道:"命令部队,天黑后立即向赵川发起突击,必须在天亮前占领有利地形。"
这是一场关系重大的战斗。赵川是通往陕南的咽喉要道,如果这里被敌人占领,2纵主力的突围路线就会被完全切断。
当天深夜,45团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敌人的机枪火力凶猛,但45团战士们顶着枪林弹雨,终于在拂晓前占领了赵川的制高点。
"团长,主力部队正在向这边转移!"
听到这个消息,周志坚却没有立即撤离。他对45团团长说:"主力还要经过这里,我们必须坚守阵地,掩护他们安全通过。"
原本计划中午12点撤离的部队,一直坚持到下午3点。就在这短短的三个小时里,敌人发起了两次猛烈的进攻,都被45团打了回去。
然而,刚刚撤出赵川山区,更大的考验就来了。13旅的部队遭到敌人围追堵截,39团更是陷入了困境。
"让38团和45团先走,我在这里等39团。"周志坚的话掷地有声。
整整三天,他带着十几个警卫员,在敌人的包围圈里来回穿梭,最终收拢了300多名39团的战士。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敌人的包围圈在不断缩小,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同志们,我们必须分散突围!"周志坚果断下达命令。
就这样,他带领着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踏上了更加艰难的突围之路。白天藏身深山老林,晚上抓紧时间赶路。没有粮食时,就采野菜、挖树根充饥。
经过80个日日夜夜的艰苦跋涉,队伍从百余人逐渐减少到只剩下十几个人。他们化装成商人,终于在一个雨夜突破封锁,抵达了汉口。
在汉口的一间普通民房里,周志坚终于睡了一个安稳觉。这一觉醒来,他已经和其他指战员失去了联系。通过地下党的帮助,他辗转来到南京,最后随着代表团回到了延安。
二、关键抉择时刻
延安的秋天,层林尽染。刚刚回到延安的周志坚收到了一封特殊的电报,是来自李先念的。电报中说:"希望你来鄂豫陕,我们这里正需要军事指挥员加强工作。"
"老长官还记挂着我。"周志坚拿着电报,站在窑洞前沉思许久。此时的李先念正在鄂豫陕地区开展工作,那里是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ab52dd38388d01572cae2b1e91b6b5c.jpg)
就在此时,一位通讯员送来了一份战报,上面记录着山东战场的最新战况:苏中七战七捷,歼敌数万。这份战报引起了周志坚的注意。
"现在山东、华中地区正在开展大规模作战,而鄂豫陕地区还在打游击。"周志坚对身边的参谋说道。
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一边是老长官的召唤,一边是打大仗的机会。周志坚决定先去找彭德怀总司令商量。
"彭总,我想去山东。"周志坚开门见山地说。
彭德怀听完后,久久没有说话。最后他说:"这事不好办啊,李先念一直是你的直属领导。这样吧,你去找朱总司令谈谈。"
第二天一早,周志坚就来到了朱德总司令的住处。朱德正在院子里散步,看到周志坚来了,笑着说:"听说你想去山东?"
"是的,朱总。山东那边正在打大仗,我想去参加。"
朱德边走边说:"我了解过山东的情况。那边有群众基础,部队力量也强。但是你要知道,李先念同志专门发电报要你过去。"
"我考虑过了,朱总。鄂豫陕地区现在没有群众基础,部队力量也比较薄弱,短期内打不了大规模战斗。"
朱德停下脚步,看着周志坚说:"你说得有道理。不过去了山东,就要从零开始了。"
"我不怕重新开始。"周志坚坚定地说。
朱德思考了很久,最后点头同意了周志坚的请求。就这样,周志坚踏上了去山东的征程。
临行前,有人问他:"为什么放着鄂豫陕的现成位置不去,偏要选择山东这条艰难的路?"
周志坚回答说:"革命战争到了关键时刻,我们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现在山东正在打大规模战斗,那里更需要我们这些有作战经验的指战员。"
当周志坚抵达山东时,新四军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张云逸正在等他。张云逸对他说:"我们已经给你安排好了职务,调你担任胶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师长。你的老领导许世友就是军区司令员。"
"许世友?"周志坚眼前一亮。这个名字让他想起了土地革命时期的峥嵘岁月。当年在红9军、红4军时,他就是在许世友的领导下,一步步从团长做到师长的。
三、山东战场上的重要布局
1946年深秋,胶东军区面临着一个重大的调整。东北战场的形势日趋紧张,大批主力部队被调往东北,这让胶东地区的兵力出现了短暂的真空期。
"必须尽快重组部队!"在一次军区会议上,许世友司令员拍着桌子说道。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周志坚来到了胶东。他带来了中原战场的丰富经验,这正是胶东军区急需的。
"老周,你来得正是时候!"许世友对周志坚说,"我们刚从苏联接收了一批新式武器,但是官兵们还不熟悉。这事就交给你负责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3fc91a2760c6c91631781fdb34cde24.jpg)
这批新式武器包括了40门82毫米迫击炮和12挺重机枪。周志坚立即组织部队进行专门训练。他根据中原突围的经验,创新了一套重火力协同作战的训练方法。
"打仗不是单打独斗!"周志坚在训练场上高声说道,"步兵、炮兵要配合得像一个人的手脚一样协调!"
训练中,周志坚特别注重夜间作战。他说:"我们在中原突围时,就是靠着夜战才打开了突破口。"于是,他要求部队每周必须进行三次夜间训练。
一个月后,一支能够熟练运用新式武器的部队初具规模。但周志坚并不满足,他又开始琢磨一个新的战术创新。
"同志们,我们要学会打'麻雀战'!"在一次战术研究会上,周志坚提出了这个新概念。所谓"麻雀战",就是以小股部队为单位,对敌人实施多点突击的战术。
这个战术的关键在于,要求每个战斗小组都能独立作战。为此,周志坚亲自编写了一本《小组战术手册》,详细说明了各种作战场景下的应对方法。
训练场上,战士们分成若干个小组,轮番进行实战演练。周志坚还特意找来当地农民,让他们扮演敌人,使训练更加贴近实战。
"记住,打'麻雀战'最重要的是灵活机动!"周志坚反复强调这一点,"敌人人多势众,我们就要像麻雀一样,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这种新战术很快就在实战中派上了用场。在一次遭遇战中,胶东军区的一个连队运用"麻雀战"战术,成功牵制了敌人一个营的兵力,为主力部队创造了有利战机。
随着训练的深入,胶东军区的整体作战能力有了显著提升。许世友在一次总结会上说:"老周带来的这些新战法,让我们的部队有了真正的战斗力!"
在周志坚的建议下,胶东军区还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战术研究小组。这个小组的任务就是总结战斗经验,不断改进作战方法。每个月月底,小组都要召开一次研讨会,讨论新的战术创新。
四、从师长到纵队司令
1947年初,胶东军区的作战形势发生了重大转变。许世友召集各级指挥员开会,宣布了一个重要决定:"组建新5师,由周志坚同志担任师长!"
这是一支全新组建的部队,大多数战士都是地方武装出身。面对这种情况,周志坚提出了"三个先"的训练方针:"先训练骨干,先练小规模,先打近战"。
一个月后,新5师迎来了第一场硬仗。敌人一个加强营占领了莱阳西部的制高点,威胁着根据地的安全。
"这是考验我们新部队的时候到了!"周志坚召集各团团长研究作战方案。他们决定采用"两面夹击,内外合击"的战术。
战斗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打响。新5师的战士们从两个方向向敌人发起突击。敌人没想到这支新组建的部队来势这么凶猛,仅仅三个小时就被打得溃不成军。
这一仗,新5师缴获步枪200余支,打死打伤敌军150多人。更重要的是,这场胜利让新5师的指战员们建立起了强大的信心。
就在新5师不断成长的时候,华东战场的形势风云突变。敌人调集重兵,准备对胶东根据地发起"清剿"。在这种形势下,华野司令部决定组建13纵队,以应对日益紧张的战局。
"13纵队由周志坚同志担任司令员!"当这个命令下达时,许世友拍着周志坚的肩膀说:"老周,这回你可要独当一面了。"
13纵队虽然是新组建的部队,但周志坚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根据部队的实际情况,采取了"小仗打大,大仗打小"的战术思想。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01963d5b9e90e57d178d19868b49bfa.jpg)
在胶东保卫战中,13纵队担负起了正面阻击敌人主力的重任。当时的态势是:2纵、7纵、9纵在外线作战,13纵队则在内线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一天深夜,敌人的一个主力师向13纵队防守的阵地发起猛攻。战斗异常激烈,阵地几度易手。周志坚命令通讯员拿来地图,仔细研究地形后说:"命令各团,构筑第二道防线,诱敌深入,予以歼灭!"
这个战术起到了奇效。敌人在进攻中消耗了大量兵力,最后不得不狼狈撤退。这一战,13纵队共歼敌8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13纵队越打越强。周志坚经常对部队说:"我们虽然是新组建的部队,但革命军人就要敢打敢拼!"
就这样,从一个师的师长到纵队司令员,周志坚带领部队在胶东大地上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战斗传奇。这支在他带领下成长起来的部队,最终成为了华野的主力之一。
五、历史的另一种可能
当周志坚在胶东战场叱咤风云的时候,他曾经放弃的鄂豫陕地区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1947年初春,鄂豫陕军区司令员文建武在一次会议上说:"我们的根据地太小了,部队发展困难,群众基础也不够。"
这番话道出了鄂豫陕地区发展的困境。当地群众基础薄弱,敌我力量对比悬殊,部队只能在山区打游击。每次想要发动大规模战斗,都会遭到敌人的重点"清剿"。
一位老战士回忆说:"那时候,我们经常一个星期才能吃上一顿热饭。白天藏在深山里,晚上才敢出来活动。"
就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上级决定对部队进行重组。原2纵的建制被撤销,部队被打散分到各地。有的去了江汉平原,有的去了大别山区,还有的回到了山西。
1947年夏天,一个重要的机会出现了。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大军南下,准备在大别山区发动大规模战役。为了配合这次战役,上级决定组建12纵队。
"12纵队急需一位经验丰富的军事指挥员。"当时参加会议的一位老同志说,"如果周志坚在这里,他完全可以担任这个职务。"
但现实是,12纵队的司令员由1纵副司令员赵基梅担任,原5师师长文建武则担任了政委。这是一次典型的"空降"任命,因为原5师确实缺乏合适的军事主官。
12纵队成立后,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战斗中。赵基梅虽然身体不好,但仍然带领部队南下作战,一直打到江汉地区。在那里,12纵队与张才千领导的中原独立旅合并,组建了江汉军区。
然而,命运弄人。就在江汉军区刚刚组建不久,赵基梅就因病去世了。张才千接替了军区司令员的职务,继续带领部队在江汉地区作战。
"如果当初周志坚留在这里,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一位老战士这样说,"他有丰富的军事经验,又熟悉当地情况。"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江汉军区的部队主要在当地开展游击战。这支部队的性质和桐柏军区的10纵队类似,都属于非机动野战军,主要任务是在当地发展根据地,打击敌人的统治。
一位参加过江汉战役的指战员说:"我们那时候打的都是中小规模战斗,很少有机会打大仗。这和山东战场的情况完全不同。"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解放战争后期。当周志坚率领13纵队从山东打到福建的时候,江汉地区的部队仍然在进行着艰苦的游击战。
历史无法假设,但是通过这段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两条截然不同的革命道路:一条是在大规模运动战中迅速成长,另一条则是在艰苦的游击战中坚持斗争。周志坚选择了前者,最终实现了自己打大仗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