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秦代。中国的古钱币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千百年来一直为人称道,并由此而产生了颇具中国特色的钱币之学。随着历史的进程,这些钱币早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流通交易的用途,渐渐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这些包含历史发展进程的钱币,却平添了对历史的研究和探索的价值,更具有不同凡响的收藏意义和难以想象的升值空间。
机制币,是指采用机器冲压铸造而成的金属货币,始于晚清,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晚清时期,西方先进的造币技术传入,传统翻砂铸币逐渐被取代。机制币种类丰富,图案精美。其工艺先进,制作精良,图文清晰,重量和成色相对稳定。机制币不仅是当时的流通货币,更是研究近代政治、经济、文化及铸造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在收藏领域也备受青睐。在机制币的收藏投资过程中,其中有一类备受藏家推崇,那便是“错版币”。错配错版币,是指在钱币铸造过程中因工艺失误等原因产生的特殊币种。如钱币正面标注的面值与背面标注的面值不同,就是典型的错配情况。这种失误可源于模具错用、操作疏忽等。错版币在图案、文字、面值等方面与正常货币存在差异,每一枚错版币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因其稀有性,错版币在钱币收藏领域备受关注,成为藏家追寻的对象。同时,它也为研究货币铸造工艺的发展及历史提供了特殊的实物样本,从侧面反映了当时铸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此枚钱币为罕见的错配错版币,直径44.4mm,厚2.8mm,重35.5g,正面图案为云南光绪元宝库平一两,但其背面却为云南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的龙纹币面,此种错配钱币多数出现在早期铸造的过程中,此币钱币一经发现,便会回炉重铸,故存世极为罕见,极具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