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孙中山病危,口述留下3份遗嘱,汪精卫代笔,最后结果如何

高升评历史 2024-12-07 09:26:45

蒋介石到底是“国父继承人”,还是“革命叛徒”?这事儿真不好说,但他的选择确实让孙中山的遗嘱成了摆设。

1925年,孙中山病重,留下三份遗嘱,核心思想就是“唤起民众,联合平等之民族”。他希望中国的革命事业能继续走群众路线,同时加强对外平等合作。但接班的蒋介石,嘴上喊着“继承遗志”,实际却把这些原则抛在脑后。从清党到独裁,从疏俄到亲美,他的一系列操作,直接让国民党失去了民心,最终败退台湾。而这一切,其实早有端倪。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蒋介石只看“权力”,看不到“民心”。

孙中山强调“唤起民众”,因为他明白,革命要靠人民支持。但蒋介石不这么想,他更信奉军队和权力。他嘴上说“得民心者得天下”,但行动完全相反。比如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介石杀了300多工人,抓了500多人,还让5000多人不知所踪。这样的手段,可能确实让他短期内稳住了局势,但从长远看,他彻底失去了工农阶级的支持。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本质上是一场豪赌。蒋介石赌的是,他能靠军队控制一切,但现实是,淮海战役时60万解放军靠543万民工的支持,打得他丢盔弃甲。结果很明显,他赌输了。

2. 蒋介石的“联外”方针,南辕北辙。

孙中山遗嘱里明确说了,“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这话很讲究,既含蓄又精准。可蒋介石的外交政策,完全走了两个极端:先是“弃俄联日”,后来又“靠美反共”。1927年,他发动清党,还把苏联顾问鲍罗廷赶走,彻底断绝了国共合作。这就导致国民党失去了苏联的军事和经济援助,直接削弱了北伐战争的势头。到了抗战时期,蒋介石又指望英美能帮他对付日本,可英美的态度说白了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蒋介石一厢情愿地认为这些列强会平等对待中国,结果不仅被日本打得节节败退,最后还发现美国援助的钱和枪,大部分都进了共军的手里。

3. 蒋介石的“训政”简直是反向操作。

孙中山提出“训政”,是想用制度化的方式教国民如何自治,目的是培养民众的民主意识。但蒋介石理解成了“训服”,他搞的“训政”是一套彻头彻尾的独裁体制。从基层的保甲制度到抗战时期的公民宣誓,全都是为了控制老百姓。连“新生活运动”这样本该提升国民素质的活动,也变成了训导民众的工具。老百姓连敞开衣襟都可能被扣上“违反新风俗”的帽子,这种压迫式的管理,让民众对国民党越来越失望。相比之下,共产党那边却在组织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得到的大量支持。蒋介石的“训政”不仅没“训”出民心,还把民众推向了对立面。

蒋介石和孙中山最大的不同,在于后者相信“民众”,而前者更相信“枪杆子”。但枪杆子能保一时,保不了一世。蒋介石的失败,是他选择了短视的独裁和错误的外交方针,最终让孙中山的遗愿成了空谈。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