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空间的内涵本质,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雯雯看日出 2022-10-16 13:53:31

01

家园空间的形象化

所谓家园空间,《说文解字·尸部》认为:“屋者,居也”,巴什拉在《空间的诗学》认为:“一切真正有人居住的空间都是具备家宅概念的本质”。

家园自古就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居住的场所。电影中,家园突破了人物生活场所和居住遮蔽的功能乃至故事发生的背景功能,呈现为一种形象,承担叙事的主题、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某种具有存在论意义上的人文关照。

家园空间能够承担文化的乡愁、感触历史时空、怀念祖国故土等作用。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分别以贾樟柯的老家山西汾阳、大同为背景,通过对家园空间的构建,表达特定历史时期下人们的生存困境和记录中国社会的变化。

“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要想找出是如何变化的,就必须回到过去。以家乡为考察起点,我们能直观看到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在文化观念上的冲突”。以《站台》为例,影片中的崔明亮、张军、尹瑞娟、钟萍等年轻人对家园经历了失落、逃离、归来的情感变化,表达了社会转型期青年人焦虑、迷茫的生存状态。

穿喇叭裤、电影院看外国电影、看电视剧《加里森敢死队》、读茶花女、烫头、画柳叶眉,偷听邓丽君的歌、学火车叫、众人追赶火车并在轨道上高喊等,都象征年轻人对大城市的向往。

除了这些媒介空间外,人物言语中想象的画外空间,也体现出了他们对外面世界的向往。通过对话可以看出,广州、南方是县城青年人心中想象的花花世界。

这些时兴、潮流行为在他们的县城中被看作是不务正业、地痞流氓,因而受到老旧思想的家人们的反对,尤其是父亲的反对。这也是影片中父亲多数是斥责形象的原因。

家人的阻挠、不理解以及理想目标与传统思想、现实环境的矛盾,让他们对家园故土绝望并产生了逃离县城的想法。团里改革被老宋承包,他们正好借机离开县城。

“离去——归来——再离去——再归来”象征着他们对家园故土的情感变化,也是影片的叙事结构。

影片中县城外围的围墙,就象征着他们对家园故土的复杂情感。城墙的四次出现,也是文工团成员离开、归来、再次离开、再次归来的巡演历程,更是他们对家园故土由失落到乡愁、再失落到再乡愁的情感变化。

第一次归来的原因是城镇生活依然存在着传统思想,警察询问张军和钟萍有无结婚证、是否为夫妻,二人在警察的严厉逼问下,分分说出了实话,两人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终被打破;第二次归来是团员们对商业演出的迷茫和绝望。

虽然有摇滚音乐、劲爆的舞蹈等时尚节目,但还是免不了出现无人观看的结局。可见,汾阳县城并不是承载故事的背景功能,它已经参与叙事,成为导演诉说主题的一种空间形象。

除了《站台》中营造的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家园空间之外,电影还通过数字技术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想象的、乌托邦式的虚拟家园空间。

如《美人鱼》中美人鱼因人类的海纳科技破坏生态而暂时在一艘废弃的船舱里建造的家园、《阿凡达》中原始纳美人的美丽神奇的家园空间,《纳尼亚传奇》中由衣橱抵达的纳尼亚王国,《潘神的迷宫》中冥王界的家园世界,《爱丽丝梦游仙境》中小动物们的家园空间等等。

电影通过营造一个另类世界的家园空间,意在实现对现实家园空间的一种批判。虽是虚拟的家园空间,但却不脱离对现实世界的感触和思考。

《美人鱼》和《阿凡达》是对人类破坏家园环境的一种批判,《纳尼亚传奇》、《潘神的迷宫》是对家园发动战争的批判。2019 年春节档期上映的《流浪地球》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未来全人类的家园形象。

未来的地球表面是一个黑暗、寒冷的冰封世界。零下 80 摄氏度的地表温度迫使人类搬迁至地下城生活。为了避免太阳吞没地球,联合国建立了领航员国家空间站、人类在地球表面建立一万座“行星发动机”。被极寒冰封的地表以及位于地表 500 米下的地下城是影片讲述故事的主要阵地。

通过韩朵朵和刘启的视点,我们看到了我们之前生活的世界——一幅冰天动地的末世景象。

“我们可以在影片中切实感受到,这曾经确实是我们的‘家园’。‘北京市第三区交通委’的交通广播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上海外滩的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和上海中心大厦也在未来世界成了没有生命的荒凉之地”。

《流浪地球》不是对个体家园丧失的描绘,而是对整个人类家园沦陷的呈现。家国故土之殇,强化我们对人类生存的忧患意识,对反思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强烈的警示作用。

不管是通过镜头真实地再现我们的家园,还是通过数字技术营造的虚拟家园形象,家园空间不仅是物质生活,还应被理解为一种“文本”,一种形象,承担起对主题、叙事以及人物生存论意义的追问等功能。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娱记三十六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