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乘联会发布了1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的初步数据。数据显示,全国新能源乘用车厂商批发销量达到了90万辆,同比增长31%,再次证明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强劲发展势头。
而在这波增长浪潮中,各大车企的表现却呈现出不同的态势。比亚迪以29.64万辆的销量稳居榜首,吉利、长安和特斯拉紧随其后,而新势力品牌如小鹏、理想、零跑等也纷纷跻身前十。

不过,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小米汽车与赛力斯(问界)之间的较量——这是小米史上首次超越华为“王牌”问界,且差距超过了2000多,背后的故事耐人寻味。
作为新能源领域的新玩家,小米汽车在短短几个月内迅速崭露头角,1月预估销量达到2万辆,排名第11位。
虽然尚未进入前十,但小米创办人雷军此前已经明确表示,今年的目标是实现30万辆的销售规模,并计划进一步提升产能。按照目前小米汽车销量的增长速度,小米汽车杀入前十只是时间问题。

相比之下,赛力斯(主要是问界品牌)1月销量为17906辆,虽然依旧保持在一定水平,但却被小米汽车反超。这一结果不仅让外界对两家企业的未来充满期待,也为新能源市场增添了一段新的竞争佳话。
要理解小米汽车为何能够超越赛力斯,必须从双方的主力车型入手分析。
小米汽车的首款量产车型SU7定位为智能电动轿车,主打高性价比和极致用户体验。它搭载了最新的电池技术,续航里程超过700公里,同时配备了L2+级别的自动驾驶辅助系统。
此外,小米还充分利用自身在智能家居生态中的优势,将车辆与手机、家电无缝连接,打造出“车家互联”的独特卖点。这种高度智能化的产品设计,精准击中了年轻消费者的需求痛点,成为推动销量增长的重要因素。

而赛力斯与华为合作推出的问界系列,则更注重豪华感和舒适性。以问界M7为例,这款中大型SUV凭借华为鸿蒙系统的加持,在智能化方面同样表现出色。不过由于其定价较高(起售价接近30万元),目标用户群体相对有限,因此在销量上难以与小米SU7抗衡。

简单来说,小米SU7凭借更低的价格门槛和更强的科技属性,吸引了更多普通消费者;而问界M7虽然品质优秀,但由于价格偏高,受众范围较小,导致销量略逊一筹。
虽然小米汽车在1月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这场竞争才刚刚开始。接下来双方的发展方向值得重点关注。
目前来看,小米的优势在于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和高效的营销策略。通过借鉴智能手机领域的经验,小米可以迅速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从而吸引更多消费者。

此外,雷军曾多次强调,小米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极致性价比”和“全场景智能体验”。如果小米能够持续优化产品性能并加快交付速度,那么其销量有望继续攀升。
而对于赛力斯而言,如何平衡高端定位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一方面,问界需要进一步强化品牌形象,巩固在豪华电动车市场的地位;另一方面,也需要推出更具性价比的入门级车型,以覆盖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同时华为的技术支持仍将是赛力斯的一大亮点,尤其是在智能化和自动驾驶领域,问界有望继续保持领先。

从1月的数据来看,小米汽车确实实现了对赛力斯问界的超越,但这并不意味着胜负已定。相反这场竞争才刚刚拉开序幕。小米凭借性价比和智能化优势,正在迅速占领市场;而赛力斯依托华为的技术背书,也在努力寻找自己的突破口。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样的竞争无疑是一件好事。随着各车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和市场拓展力度,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必将更加丰富多彩。至于谁能最终胜出,我们拭目以待!
最后附上乘联会1月全国新能源乘用车厂商批发销量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