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前的文章中,咱们就曾经说过,“政治”只讲“胜负”、“成败”,从来不是讲“真理”和“真相”的,最近这一论断就在巴基斯坦得到证明。据海外网11月3日的报道,前巴铁总理伊姆兰·汗在游行活动中惨遭不明人员枪击,导致小腿受伤,目前已经送医救治。从官媒的报道来看,伊姆兰似乎问题不大,至少没有生命危险,但需要指出的是,综合巴媒的报道,现场情况其实相当危急,伊姆兰是“鬼门关前走一遭”,侥幸“捡回一条小命”。首先,试图枪杀伊姆兰的不止一个枪手,而是两个。据巴基斯坦《黎明报》11月3日的报道,旁遮普邦首席部长PervaizElahi就表示,警方已经成立了联合调查组,对伊姆兰车队遭袭一事进行调查,PervaizElahi强调,“似乎有两个枪手,而不是一个”。伊姆兰所在的巴基斯坦正义运动党(PTI)领导人阿里·海德尔·扎伊迪也表示,“不只有一名射手”企图枪杀伊姆兰。很显然,袭击组织者准备了后手,是打算一定要取伊姆兰的命的。其次,伊姆兰“身中多枪”,且“被打穿了骨头”。据环球网11月4日的报道,PTI秘书长奥马尔3日对媒体表示,CT扫描结果“显示得很清楚”,伊姆兰的身体里至少有2到3颗子弹,“子弹还击穿他的骨头”。据巴基斯坦世界新闻网11月3日的报道,被抓获的1名枪手供认,“我的目标只有伊姆兰·汗”,所以才向这位前总理“喷射”子弹。很显然,枪手目标相当明确,一上来就是几枪,而且至少打中了伊姆兰2-3枪,只是幸好位置“不致命”。
最后,枪手为了“刺杀”伊姆兰,几乎可以说是“毫无顾忌”地开火,且在被发现之后,依然还试图“追杀”伊姆兰。据巴基斯坦世界新闻网3日的报道,当地警察GhazanfarAli对媒体表示,刺杀伊姆兰的行动至少导致1人死亡,另有10人受伤,其中包括巴基斯坦参议员FaisalJaved和其他政党领导人。从海外网3日发布的袭击现场的视频来看,枪手在被发现之后,依然试图对伊姆兰开枪,周围人群冒着生命危险奋力夺枪,才最终将其制服。因此,伊姆兰“遇刺案”其实是险象环生,非常危急的,造成了包括伊姆兰本人在内的10多人伤亡,巴基斯坦《黎明报》也表示,“这个国家侥幸避免了一场严重的悲剧,这完全归功于纯粹的运气和旁观者的快速思考(反应)”。那么问题来了,作为巴基斯坦的前总理,已经卸任的伊姆兰为什么会“招人恨”,以至于有人要“置他于死地”?目前已经脱离危险的伊姆兰就这个问题做了表态,指出了“幕后真凶”。据“今日巴基斯坦”网站11月3日的报道,PTI秘书长奥马尔在探视后表示,伊姆兰“已准备好为国家的真正自由献出生命”,但有一个信息,伊姆兰通过他向全国转达,那就是有三个人需要对他遭到枪击负责,这三个人分别是:现任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现任巴内政部长拉纳·萨诺拉和巴军方费萨尔少将。奥马尔强调,这就是伊姆兰·汗通过他“向全国发出的信息”,“被点名的三人应该立即辞职”,“否则将引发全国性的抗议活动”。
伊姆兰之所以说,现任巴铁总理谢里夫、巴内政部长和军方某人需要为他的遇刺“负责”,并非是“信口开河”、“血口喷人”,的的确确有其道理。一方面,伊姆兰就是因为反对派领导人谢里夫和军方“联手逼宫”而被迫下台的(在今年4月,“利刃”就曾经发布文章进行过详细地分析)。伊姆兰指出,反对派和军方之所以要赶他下台,就是因为美国在背后支持和怂恿,他有录音磁带证实,美国对巴反对党许诺,只要伊姆兰下台,美巴关系就能改善。伊姆兰的这一指控绝不是因为“不甘心下台”的乱咬,而是有证据的,除了巴铁驻美大使馆提供的“录音磁带”显示巴反对派勾搭美国之外,巴军方也在寻求与美国“改善关系”。就在伊姆兰指责美国“干涉巴内政”的第2天,巴陆军参谋长巴伊瓦就公开表示,“我们希望加强与美国的关系”,美巴关系“是良好且具有战略性的”。巴伊瓦还一改巴铁在俄乌冲突中的“中立态度”,抨击俄罗斯“侵略”乌克兰,称这是“不能被原谅的”。4月11日,“政变成功”的谢里夫上台,出任巴基斯坦总理;4月15日,巴空军就空袭了阿富汗,造成包括儿童在内的40人死亡。当时咱们就曾经发文指出,巴铁总理刚上台,“就给美国送出了一份大礼”,因为美国从阿富汗撤军之后,一直希望恢复对阿富汗局势的影响力,曾经希望通过巴领空对阿境内实施空袭,但遭到时任巴总理伊姆兰的拒绝。现在巴铁新总理刚上台,就“替美军”空袭阿富汗,充当了美国的“代理人”、“白手套”。
△巴基斯坦空袭阿富汗所以,伊姆兰“下台”,是由谢里夫和巴军方“联手逼宫”造成的,而伊姆兰一直在宣传,巴铁现政府和美国的关系“不清不楚”,这对谢里夫政府的“权威性”、“正当性”,构成了持久的挑战。为此,谢里夫政府早就想要“除掉”伊姆兰,比如说,据央视5月1日的报道,巴内政部长拉纳·萨努拉就表示,将“起诉和逮捕”前总理伊姆兰·汗,罪名是他诬蔑现任总理是“小偷”,且涉嫌“倒卖”国礼,获利高达500万人民币。另一方面,巴铁现政府要“除掉”伊姆兰,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伊姆兰下台之后,除了继续指控谢里夫政府和美国关系暧昧之外,还领导巴基斯坦正义运动党进行“向伊斯兰堡进军”的游行示威活动,目前这一运动已经持续了至少半年多的时间,影响力越发壮大。就在前段时间,巴铁发生史无前例大洪水,如果任由伊姆兰不断“指控”和“发起运动”,一旦举行选举,谢里夫派恐怕会输掉大选,到时候伊姆兰会“秋后算账”。
要知道,谢里夫曾经因为贪污受贿等问题而被拘押,如果伊姆兰上台之后“进行清算”,恐怕又会被抓住“小辫子”,到时候,就可能万劫不复了。所以,综合咱们对巴铁政局的分析,综合伊姆兰对现总理谢里夫等人的指控,此次“刺杀”巴铁前总理的事件,很可能是一场“政治谋杀”,对方的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彻底干掉”伊姆兰,让他再也无法指责谢里夫政府,再也不能领导针对现政府的“游行示威活动”。需要指出的是,假如这真的是一起“政治暗杀”,那么谢里夫政府为什么要选在现在,而不是过去任何时候?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11月2日的报道,就在此前不久,中巴两国元首举行了会晤,一致同意“加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众所周知,伊姆兰担任巴铁总理时期,中巴关系是非常好的,伊姆兰不仅在中印边境冲突时和中国进行“战略互动”,而且还非常明确地拒绝了美国部署军事基地的要求。咱们曾经在5月份的文章中指出,巴反对派、巴军方之所以赶走伊姆兰,就是为了在中美之间“搞平衡”,目前中巴重新“加固”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现在“暗杀”伊姆兰·汗,基本不用担心影响中巴关系,至少中国不会认为巴铁要“倒向”美国。
如果此前干掉伊姆兰,肯定会引发中国的猜忌,毕竟伊姆兰对中国真的没话说,两国关系很好,那时干掉伊姆兰,中国势必会想“巴政府到底想干什么”,“铁了心投美”?因此,提前干掉伊姆兰是不行的,要做到既能“杀掉”伊姆兰,又不会让中国“愤怒”,不影响中巴关系,现在中巴关系“重新加固”了,中国“放心”了,伊姆兰自然可以“死了”。另一方面,通过“刺杀”伊姆兰,巴基斯坦也能向美国传递一个信号,那就是谢里夫政府不会像以前那样“全面倒向”中国。因为伊姆兰亲华、反美,巴政府杀他,无疑是对美国的一种示好,避免华盛顿在中巴“重新加固”战略关系之后,再次将矛头对准巴基斯坦。要知道,就在前段时间,美国总统就指责巴基斯坦在核武领域表现不佳,是“全球最危险的国家”,其实是要求巴铁“全面倒向美国”,而不是在中美之间“中立”、“摇摆”。伊姆兰“亲华”,谢里夫不想过于疏远中国,又不希望得罪美国,“亲美反华”是不行的,所以他只能“中立”,现在中巴“重新加固”关系,怎么样让美国“放心”?那就是杀掉反美的伊姆兰,这么一来,中国“不生气”(因中巴关系刚刚加固),美国也“心领神会”(因伊姆兰是美国眼中钉)。所以,如果伊姆兰遇刺案是“政治谋杀”,那么巴政府只能选择在中巴关系“重新加固”之后动手,这样才能继续在中美之间维持“微妙平衡”。
△巴基斯坦《国家报》:巴外交部发言人阿西姆·伊夫蒂哈尔示,“巴基斯坦希望与包括美国、俄罗斯和中国在内的所有主要大国保持平衡关系”。那么,有没有可能,谢里夫政府没打算“杀死”伊姆兰,只是想通过“刺杀”伊姆兰,来表达“中立”的态度呢?基本没有这个可能,因为伊姆兰“不死”,谢里夫政府的麻烦大了去了,可以说是“黄泥巴掉进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与其留着一个难缠的对手,不如“一劳永逸”干掉来得爽快。如果“暗杀”成功,中国也只能接受这个现实;但现在“暗杀”不成,谢里夫“偷鸡不成蚀把米”,一旦谢里夫倒台,伊姆兰从新上台,中巴关系会“再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