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是怎么成为一把手的?这三件事帮了他

晨绮史谈 2025-02-18 16:46:57

孙中山去世之后,蒋介石并不是头号接班人选,那么他又是如何一步步清除政敌,掌握大权的呢?在历史上,至少有三件事帮助蒋登上大位:汪胡反目、廖仲恺被刺杀、中山舰事件

1925年3月12日,一代伟人孙中山逝世。孙中山逝世前,还没来得及对接班人问题做出明确的安排。

他一手创建的国民党面临着权力的真空,各路大佬纷纷开始明争暗斗。出人意料的是,短短一年之后,“党内后进”蒋介石却一跃而起,成为孙中山的接班人执掌了党内大权。那么蒋介石是如何做到的呢?

时至今日,在一些影视剧的描写之下,很多人误以为是孙中山选择了蒋介石。

然而实际上,孙中山并没有选择蒋介石。

是蒋介石掌权以后刻意让人们觉得是孙中山选择了他。

孙中山逝世时,蒋介石充其量只能算得上是5号人物,排在他前面的有4个人: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许崇智。

这四个人之中,如果一定要说孙中山最有可能让谁接班,那只能是胡汉民。

孙中山1905年8月成立同盟会,胡汉民1905年9月就加入同盟会,担任《民报》主编。

《民报》是什么?那是同盟会的机关报,孙中山把重要的喉舌交给胡汉民,足见其对胡汉民的信任。

胡汉民此后一生追随孙中山,虽会发些牢骚,但是于大局上胡汉民从来没有背叛过孙中山。

而在胡汉民的革命生涯之中,他可谓功劳卓著。

和保皇派论战、主导广东起义,为孙中山打下广东这个富裕的根据地立下汗马功劳。此后,为孙中山筹划北伐,四处筹集资金支持临时政府的运作,支援前线战争,这一切都是胡汉民的功劳。

护法战争期间,孙中山手上没什么兵,胡汉民居然从陆荣廷手里“骗来”20营军队,这一支军队则成了孙中山日后军队的根基。

在公的层面上,胡汉民有资历,有能力,有功劳。

那么在私的情面上呢?

胡汉民和孙中山都是广东老乡,旧中国长期是一个乡土人情社会,掌权者难免会更加信任自己同乡和亲友,即使如孙中山也无法避免。(而这也是蒋介石一个浙江人的天然劣势)

孙中山晚年的头衔是大元帅,他不在广州的时候,谁坐镇广州呢?胡汉民。

孙中山逝世前北上谈判,胡汉民又一次留守广州,代理大元帅。

以上种种,可以说明胡汉民才是孙中山最为信任,最为倚重的心腹,即使没有明示,孙中山也是将胡汉民安排在了接班人的位置之上。

而且实际上,孙中山死后,胡汉民确实代行过一段时间管理大权。

好,即使不看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许崇智这三个人也比蒋介石的顺位靠前。

汪精卫当时已经是孙中山的左膀右臂,孙中山去北京,他跟着;孙中山的最后时刻,他在场;在他当汉奸之前,汪精卫在党内的地位一直非常高。

廖仲恺则是左派的代表,他坚持推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国共合作廖是纽带,苏联能援助国民党,廖更是重要的中间人。

而且黄埔军校的党代表是谁,就是廖仲恺。孙中山建军,就是想学苏联那一套,因此党代表更是一个重要的职位。而蒋介石在黄埔军校实际只是三号人物,排在他前面的就是孙中山和廖仲恺。

可以说如果廖仲恺想试一试争夺权位,苏联会非常支持。

而许崇智则手握兵权,是粤军总司令。蒋介石当时手上不过是一群黄埔军校的学生军而已。

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三人都是国民党早期元老,无论资历和背景,党内地位都不是蒋介石能比的,而许崇智手握军权,同样不可小觑。

说完蒋介石的政敌,我们再来看看蒋介石自己。他在争夺党内一号人物这件事情上,有几个劣势:

其一,就是上面说的籍贯问题。他不是广东人,不能太走进孙中山的核心圈子。

其二,相比上面几位,蒋的资历太浅。

蒋介石什么时候加入同盟会的?1908年。

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三个人这时早已经加入了同盟会。论资排辈,蒋介石不够看的,这也导致胡汉民和汪精卫一开始都没有把他当做对手。

其三,学历低。

蒋介石宣传自己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实际上呢。他不过是振武学校毕业的。这个振武学校是专门给中国留学生开办的一个预科学校。

这所学校的毕业生要先下部队待一段时间才能转入士官学校。蒋介石1910年冬天从振武学校毕业,见习期间分配到13野炮联队。主要工作是什么呢?是喂马

其四,蒋介石记录不好。

蒋介石跟着孙中山以后,经常动不动闹情绪,撂挑子跑了,还要人哄着回去。

在蒋介石上位之前,他的离队记录有14次之多。比如刚开始筹集黄埔军校时,困难重重,蒋介石觉得没啥希望,向孙中山提出辞职,当天就离开了广州回浙江老家了。后面还是廖仲恺发了多封电报,蒋介石才回来广州。

其五,相比其他几位,蒋的贡献更少。

蒋介石经常自鸣得意的大功之一:刺杀陶成章

但是,刺杀陶成章,蒋介石是听他结拜大哥陈其美的安排,和孙中山没什么关系。

本质上是陈其美为了争权夺利,而蒋介石之杀陶成章,纯粹是一种江湖行为,与所谓政治理由完全无关。既然是为了私利,何来功劳可言?

其六,党内职位低。

蒋介石在党内的地位并不高。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时,24名中央执行委员中,没有蒋介石;17名候补委员,里面有教员,但是仍然没有蒋介石。你看,蒋的地位还不如跨党而来的教员。

对于当时的蒋介石而言,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他都没有机会成为那个最终大佬。但是他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蒋介石最终上位,要感谢三件事。

这三件事是什么?分别是汪胡反目、廖仲恺被刺杀、中山舰事件

咱们一个个来说。

汪胡反目说的就是汪精卫和胡汉民。其实这两人私交一直不错。

汪胡两人早年人生轨迹类似,在日本的时候,两人同用一个笔名“民意”来写文章。当年汪精卫行刺清廷摄政王失败被捕,胡汉民在外面千方百计想办法营救,甚至以为汪精卫已死时,胡汉民悲痛欲绝,痛哭不止。

在面对权力的诱惑之时,再坚固的友情也可能变质。

孙中山死后,汪精卫回到广州。但是他并没有第一时间去见胡汉民,而是绕过了胡汉民,和廖仲恺、许崇智、苏联顾问鲍罗廷一起搞出了一个国民党中央,先声夺人,取得了“法统”地位,汪精卫当了国民政府主席,廖仲恺任财政部长、许崇智任军事部长、胡汉民在这里面只拿到了一个外交部长的职位,蒋介石是广州卫戍司令。

这样一来,汪精卫和胡汉民的接班人之争就相当于公开化了。排名前两位的大佬开始了明争暗斗,而接下来的廖仲恺被刺一案则给了蒋介石更大的机会。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在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外遇刺。廖案的事件经过今后另开一文来讲,这里就不过多赘述。

廖仲恺出事以后,国民党成立了一个三人委员会来调查此事。

哪三个人?汪精卫、许崇智、蒋介石

胡汉民为什么不在其中,因为当时凶手交代说幕后主事之一有胡毅生

而胡毅生的亲哥哥就是胡汉民。

这样一来,为了避嫌,胡汉民自然不能参加这个三人委员会。

对于汪精卫来说,这就是搞掉胡汉民的机会,直接就把矛头指向胡汉民。

而蒋介石在这其中活动积极,他的所作所为很让人怀疑。廖仲恺被刺当天,蒋介石就宣布广州戒严,早早查出嫌疑人,但是最后却让几乎所有嫌疑人跑到了香港。

胡毅生的逃跑让胡汉民跳到黄河也说不清,社会上群情激奋,蒋介石就以保护为名,实际上将胡汉民软禁了起来。

汪精卫则趁机落井下石,把胡汉民踢出了局——让胡汉民去苏联考察,这其实就是变相放逐胡汉民了。

胡汉民出走,这事还没完。廖案继续查下去,牵出了一批粤军军官。这样一来,粤军头号人物许崇智成了下一个众矢之的。

借着查案的机会,蒋介石自然是要把水搅浑。蒋介石安排人从参与刺杀廖仲恺往起扒,爆出了粤军里贪污腐败、伪报军饷、买卖军火等丑闻。

这些事情,放在当时,所有的军队都不干净。但是蒋介石就咬死了粤军不可靠,需要大整顿。

用这个理由,蒋介石把许崇智周围的一部分粤军换成了黄埔的人,蒋介石又一次借口保护许崇智,把人软禁了起来。虽然许崇智试图联络心腹,但是他的心腹被蒋介石提前一步控制了。

随后蒋介石假惺惺地当好人,劝许崇智暂避风头,等风声过了之后再回来重掌军权。

到了这个时候,许崇智还能怎么样呢?只好拿上蒋介石的钱,离开广州。

就这样,广州的国民政府短短半年里出现了剧变:廖仲恺死了,许崇智出走,胡汉民被贬,排在蒋介石前面的只剩下了汪精卫。

1926年1月,国民党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汪精卫主政,蒋介石主军的格局。

表面上汪精卫是最大的赢家,但是我们如果继续往后看,会发现蒋介石才是笑到最后的那个人。

随后发生了“中山舰事件”,这件事情的真相至今没有定论。但对于蒋介石来说,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又有机会搞事情了,这一次他要搞掉汪精卫。

蒋介石趁机发动戒严,监视和软禁大批共产党人,解除省港罢工委员会的工人纠察队武装,包围苏联领事馆,监视苏联顾问。当然他事后假惺惺地说这些都是误会,相继解除了对苏联人的包围和监视,释放了共产党人。

而蒋介石做这些的时候,有没有问过汪精卫呢?当然没有。

这把汪精卫气得大骂:

“我是国府主席,又是军事委员会主席,介石这样举动,事前一点也不通知我,这不是造反吗?”

但是汪精卫很快发现,自己指挥不动军队,自己就是一个光杆司令啊。

而苏联人这个时候也看出来了,汪精卫没能力控制整个国民党;而他们认为蒋介石不过是“喜欢权力”,但是他的思想先进性和革命意愿没有问题,你看他都把长子蒋经国送来我们苏联了嘛。

那汪精卫不行,我们就扶持蒋介石嘛

于是,“中山舰”事件结束得不明不白,蒋介石获得了苏联和国民党右派的支持,汪精卫无奈之下出走。蒋介石先后出任了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军人部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以及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等要职。

当年最不起眼的蒋介石就这样成了一把手。

蒋介石虽然成了一把手,但是他后面还要花很大的精力才真正巩固住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最终形成自己独裁的“蒋家王朝”。

纵观蒋介石的上位之路,我们会发现蒋介石其人极善权谋,李宗仁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到位:

蒋介石统兵、治政的本领均极低能,但使用权谋、运用诈术则天下第一。

0 阅读: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