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爷黄炳权,养牛养出了新套路,养殖成本几乎为零不说,竟然还硬是把牛粪变成了“黄金”,靠牛粪成了亿万富翁。

黄炳权是个农村娃,小时候家里穷,不说是饥寒交迫吧,也只是能勉强糊口。
在这样的家境里,他能不饿肚子已经烧高香了,上学读书简直就是奢望。
可即便如此,他还是勉强上完了初中,才离开了校园。
农村出身的黄炳权,能吃苦、舍得出力气,再加上有一定的文化,经人帮忙进入了合浦县的常乐丝织厂,在厂里当了一名机修工。
他脑子比较灵光,遇事爱琢磨,在工作中总结了不少经验,也为后来的成长打下了基础。
时间一晃到了1983年,个体经济在政策的扶持下成了一个创富风口。
黄炳权敏锐地觉察到这是个难得的机会,于是果断从厂里辞职,跑到了广西北海开启了创富之路。
即便是放到现在,他这样的举动看起来也是比较鲁莽的,创业和打工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没有任何经验和准备就下海创业,这跟烧钱没什么区别。
不过,黄炳权可不是脑袋一热作出的决定,而是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谋定而动。

通过一番考察,他敏锐地觉察到,广西北海即将迎来一波打工潮,人群聚集的地方也就意味着有财富可挖。
而他自己的强项是酿酒,但是光卖酒最初的销路肯定是很难打开的。
于是,他就想到了开餐馆,人可以不喝酒,但是不能吃饭,只要店里有了顾客,喜欢小酌的顾客就会喝两杯小酒。
这样一来,最初的经营模式就定下了基调,“东园酒家”由此应运而生。
由于他的酿酒技术的确不错,自从酒馆开业以来,酒的口感及品质口口相传,销量也直线飙升,甚至还吸引了很多经销商。
截至1995年,他光在酒上的营收就突破了亿元。
后来为了稳定酒的口感与品质,他又大手一挥,收购了一家废弃的珠蚌养殖场,除了原材料之外,又增加了一个卖珍珠的创收渠道。
但是,由于酒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黄炳权也遇到了一件头疼的事情,那就是每月生产出来的50吨醪糟没办法处理。
起初他也想了办法,就是免费赠送,把醪糟送给养猪的农户。
可是醪糟并不是主要饲料,猪吃得也很有限,很快就连送都送不出去了,这个问题可是没少让他头疼。
后来有人给他提了个醒,牛的食量比较大,一头牛每天可以吃掉80斤草料。

他想了一下,觉得养牛这个主意不错,醪糟配上草料不仅节约了养殖成本,不仅解决了醪糟问题,把牛养成了之后又是一笔收入。
于是,他就经过一番考察,直接进了1000多头吃东西比较杂的印度奶水牛。
养牛的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黄炳权刚开始养牛的时候遇到了很多棘手的问题。
起初牛对醪糟比较抵触,不喜欢吃,他就想办法调整醪糟和草料的比例,调成牛可以接受的口味,然后逐渐增加醪糟的配比。
印度奶水牛喜热不喜冷,温度低到10度以下就不进食了。
为了解决温度问题,他不得不买来柴火给牛棚供暖,一个多月的时间,光烧柴火的钱就超过了30万。
另外,温度低了之后草生长得也慢,草料也会出现供应不上的情况。
好在附近的水果厂里,有堆积如山的果皮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他就拉回来让牛吃。
谁知,这一番操作下来,他竟然又琢磨出了门道,把养殖成本直接降到了其他养殖户的30%,省钱省得不是一星半点。
老问题解决之后,紧接着又出现了新问题,那就是牛吃得多,排泄的粪便也很惊人,一天就能堆积8000多斤牛粪。
黄炳权是个很能钻研的人,又把主意打到了牛粪上。

不过,在这件事情上,他请了不少专家帮忙,先是建了一座沼气池,合理利用能源的同时,也把牛粪中的臭味也去除掉了。
没了臭味的牛粪堆起来之后,他又引入了大量的蚯蚓,把牛粪变成了有益菌群的蚯蚓粪。
经过这样转换之后,原本臭气熏天的牛粪,就变成了天然有机肥,一吨能买到3000元,而且深受农户的欢迎。
后来他又包下了上千亩废弃盐场,养起来海鱼,牛粪在海鱼养殖上也提供了极大的助力。
再加上,他还在专家的帮助下,在牛粪上面开发出了多个创富项目。
总而言之,别人眼里的牛粪,在黄炳权的眼里却犹如“黄金”一般,创造了一个变废为宝的财富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