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应该说是本年汽车圈最吸引眼球的新闻之一了,上汽集团与华为终端签署了深度合作协议。为什么华为会选择上汽?上汽集团又会选择华为呢?
这背后的答案,隐含着中国汽车产业从“制造驱动”向“科技驱动”跃迁的关键密码。如果站在华为的角度来寻找合作伙伴,什么样的车企才是最合适的?
华为需要一个“门当户对”的合作伙伴,这更能解释华为携手上汽的底层逻辑——上汽,足够强,且有华为需要的资源。
上汽的强,首先在于规模。
它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汽车企业集团之一,2024年上汽集团的终端交付量达到463.9万辆,其中自主品牌销量达240.8万辆,新能源车型123.4万辆,海外市场突破108万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中国汽车工业名副其实的头部玩家。
站在华为的视角,销量本身就是产品研发制造能力的最根本和直接的体现,更何况上汽是在合资、自主、燃油、新能源、海外市场全面开花,这意味着上汽拥有绝对成熟和领先的量产体系,能够快速实现新品牌车型的快速高质量规模化落地。
比如华为如果希望接下来借助全球政经局势的东风,进入所有中国品牌都梦寐以求的西欧发达市场,在那里拥有丰富研发经验并取得不俗销量的上汽,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规模化也是工业制造领域最直接控制成本的方式,如果华为的鸿蒙智行业务接下来想要进一步向下拓展,这就会是寻找合作方时极为重要的考量。
在竞争愈发白热化的智能汽车市场,极致的规模化可以将双方联合研发的智驾系统、电池技术等成本降得足够低,使产品一问世就具备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这应该也是华为对上汽非常认可的地方。
但相比这些,更引人注目的可能还是其在实现规模化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全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这是任何竞争对手都难以在短期内复制模仿的。
比如上汽集团搭建了包括涵盖纯电(星云平台)、混动(珠峰架构)、氢能的三大整车平台,以及智能车全栈解决方案、固态电池等七大技术底座。这些技术不仅能够支撑双方合作车型的快速开发,还为后续更深度合作提供了足够大的扩展空间。
这些与华为的鸿蒙座舱、ADS3.0智驾系统形成互补,既保留主机厂的工程化能力,又融入科技企业的迭代优势,构建“华为定义智能,上汽定义汽车”的共生模式
在供应链层面,上汽早已实现了全方位的自主可控,从激光雷达、电驱系统到智能座舱,上汽通过零束科技、延锋等子公司实现核心零部件的自研自产,避免了外部供应链波动风险,这对于曾被“卡脖子”的华为而言,意义可想而知。
总而言之,上汽全方位的规模优势也好,独特的全链路闭环能力也罢,都是新势力车企所欠缺和难以企及的,也必然是对华为有巨大吸引力的。
人才和文化决定上限同样的逻辑,我们也可以反过来站在上汽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曾经发出“灵魂论”的上汽,会在四年后愉快地与后者成为合作伙伴。
因为上汽也变的足够强了。
这不仅是上文所提到的那些优势,因为决定一家企业上限的,是人,和一群人所形成的文化。
上汽是中国汽车产业公认的黄埔军校,一大批中国最好的汽车人才曾从这里诞生。根据公开数据,2023年,上汽研发人员达到34800人,研发投入220.13亿元,2024年,上汽启动管理层竞聘上岗机制,并整合乘用车、海外出行等板块成立“大乘用车事业部”,打破传统国企的线性流程,转向“用户导向”的敏捷开发模式。
如今在上汽创新开发总院、零束科技等研发机构里,每天有数万名工程师围绕三电技术、智能网联等领域忙碌着。上汽能够实现这样的人才蜕变,并非偶然,就像中国第一家合资公司在上海这座城市成立,同样不是偶然。
最近海外第一网红Speed在中国直播的现象级影响力,正是从上海点燃,上海这座城市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开放包容的文化。
很难想象上汽的开放包容文化可以脱离上海而存在,就像这座城市总是最先接触到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上汽也正是在与世界一流企业的合作过程中,酿成了“美美与共”的企业文化。
美美与共一词,出自社会学家费孝通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他认为,在文化碰撞中既需保持自身特色(各美其美),也要欣赏他者文化(美人之美),最终通过碰撞与融合实现和谐共生(美美与共)。
这或许可以成为上汽与华为合作的最佳注脚,也是中国汽车产业实现从“制造驱动”向“科技驱动”跃迁的最好剧本。
总结当规模化生产遇到智能化技术,当垂直整合能力赋能生态构建,当人才储备支撑持续创新,当包容文化促进跨界融合,上汽与华为的合作项目背后,是中国汽车工业从“跟跑者”向“规则制定者”跃迁的里程碑式成果。
在这场变革中,我们看到的将不仅是两家TOP企业的携手,更是整个产业升级的希望和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