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剑客
最新安置动态,解读安置疑惑。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指正,若有侵权请联系修改或删除。
机关干部,到底有没有岗位津贴?
这个问题,一直被人提及。提到岗位津贴,就必须要聊一下,军官的任职岗位。
无外乎两种:基层与机关。
比如,A是基层的正连职上尉,每个月有800的岗位津贴;B是机关的上尉参谋,每个月累死累活,没有岗位津贴。
不知道这是不是个案,还是基本上呈现出的现状,就是如此?
(一)
怎么解决机关干部因加班,导致岗位缺失待遇保障,放在后文细说。
接着梳理一下,现有岗位津贴的类型:
①基层主官岗位津贴。现行的部队基层干部和士兵骨干岗位津贴标准,具体的调整时间是从2015年1月1日。
②科研干部岗位津贴。2019年,为促进军队科研岗位津贴制度规定落细落实,激励一线科研人员多出高水平成果,经中央军委批准,军委机关有关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改革期间科研岗位绩效津贴和等级津贴发放若干具体问题的暂行规定》,在全军部队施行。
科研岗位津贴制度是中央军委批准试行的一项重要政策,对于建立充分体现科技人才知识价值和智力贡献的分配制度,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吸引保留优秀拔尖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③新训干部岗位津贴。从2020年开始,新训骨干的岗位津贴已明确并且陆续发放到位。岗位津贴保障范围涉及各单位组建的新兵旅、新兵大队,包括副班长、班长、排长、副连长、连长指导员、副营长、营长教导员等岗位。
马克思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可见,物质激励,也是重要的一方面。
新条令就有这样的规定:“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注重发挥物质奖励的激励作用。”而老的条令相关内容为:“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从辅到相结合注重发挥。”
微言之变,导向意蕴鲜明。总得来说,岗位津贴的机制,是激励,更是促进岗位任职多建功。
(二)
机关干部岗位津贴,可不可以有?
要界定机关干部的岗位津贴,就必须要界定“三个是”---一是,因何事要有岗位津贴?二是,因何人可以有岗位津贴?三是,因多少可以领岗位津贴?
①因何事要有岗位津贴?
我们很多少人,强调岗位津贴,比如基层的营连,担负的是主官责任,吃喝拉撒一应俱全,责任大,体现的是岗位责任厚重,从激励干部岗位任职上,理应核发甚至在现行的津贴上增加基层主官的岗位数额。
再来说机关干部。有人提到,“现在旅团级机关根本不算机关......”先不论机关的认定大小,要认识到的,现行现状是机关确实存在因编制体制调整,存在“人少事多杂务多”的现象,“加班写材料忙不停”的苦逼日子。呈现出来的是“领导忙起来干部忙”、“干部忙起来基层忙”、“基层忙起来战士忙”,一环扣一坏,环环相扣。
所以导致部分机关干部在岗位职责上,与基层干部有对比,比如,有人提到的“正连参谋没有基层排长工资高”,缺失感作祟,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但是也要看到问题的关键。
总得来说,要解决机关干部的岗位津贴,必须在“事”上下功夫,立下“上篇章”与“下篇章”的结合。
②因何人可以有岗位津贴?
机关干部的岗位津贴,据小编了解,准确来说,有少量的是因为特殊岗位,比如小编之前了解到的,在某部机关保卫、纪检、审计等业务处,是有岗位津贴的。
目前来说,机关干部设定岗位津贴,也要因人而异。我们现有的工资结构体系里,已经涉及到一项工作性津贴,没有针对受众群体单列,而是一种普惠性的,面向所有人,包括战士。所以,如果增加机关干部的岗位津贴,就必须在现有的工作性津贴上细化,区分机关工作性津贴和基层工作性津贴。
现阶段,岗位津贴的特性比较复杂,因兵种、因军种、因地区差异,也就存在核发的岗位津贴受众不一。要区分人,就必须细化到专业岗位和任务岗位的津贴。
机关干部呼吁岗位津贴的核心点,症结在于“加班”的无用功,“忙累”的徒劳功,这“两功”的实效导致部分机关干部“白加黑”的现状出现,苦心又苦力,希望通过“无薪水”的劳动力获取岗位价值的体现。也就可以理解大家提到“作训参谋、人力干部加班忙的怀疑人生”。
③因多少可以领岗位津贴?
假设,机关干部在具备一定条件下,可以领取岗位津贴。“领多少岗位津贴”其实无外乎可以有两种方案:一种,是普惠性的,“打卡式”核发;一种是差异性,“单列式”核发。
普惠性岗位津贴,也就不区分机关干部的岗位、专业,通而同一,可以设定为每人400/月,随工资到卡,类似于之前机关干部的伙食补助。
差异性岗位津贴,也就是区分机关干部的岗位、专业,异化单口。对担任机关行政管理职务的干部,可设定每人/400月的岗贴;对担任机关专业技术业务职务的参、干、助干部,可参照特种作战、机要密码专业岗位津贴,以等级定标准,按照“基础津贴+岗位补助”模式设置。“基础津贴”以技术级别确定发放标准,适当增加不同等级津贴的差额:特级1000元/月,高级800元/月,中级600元/月、初级400元/月。
(三)
要解决的到底是什么?
红盾调整改革后衍生出一些新岗位,比如合成营士官参谋、保障队队长等职务,其是否符合基层军官岗位津贴的发放条件缺乏统一。
同时结构设置不够好。比如应急作战部队岗位津贴每月100元的标准,随着军队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单一的岗贴结构无法体现出作战部队有区别的训练,生活状态。
一份岗贴,就意味着一份特殊的责任,特殊的期待。要解决的:不能因为“加班”而导致核发岗位津贴的问题,也不能因为岗位津贴强制加班的问题;也要解决津贴的“统筹兼顾”与“贡献大小”相结合的问题;既然解决管理上的问题同时也要调整技术上的问题,比如,特别是随着红盾体制编制调整后,对于军人的岗位职责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关于军人津贴,特别是针对特定岗位的货币化补偿措施,
可以进一步做以下几点完善:
一是突出岗位津贴制度的公开公正。结合调整改革的实际情况,充分了解机关与基层部队现状,可以区分兵种专业,出台更加完善,更加公开公正的岗位津贴制度,真正让岗位津贴补贴与岗位责任相对于付出。
二是,加大职能部门的分类审核机制。岗位津贴,是军人最直观的与付出成正比的兑现。但是,问题又来了。在一个大单位,同军龄的军官虽然岗位职责差异很大,而工资则相差无几,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有人加班累成狗,有人喝茶看报等下班”的不合理现象,这种现象集中体现在机关部门间的军官、机关与基层的军官、作战单位与后勤保障单位的军官。
特别是在一些基层单位,由于军官提升慢,出现了同龄、同军龄的军官工资也有不同的。推行军官职业化,要将调整改革待遇保障政策,更好地契合军事职业特点。
对外强化竞争性,保障军官工资和福利待遇在社会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保障军官在家属随军就业、子女入学、使用社会公共资源等方面依法享受政策优待,以此增强军官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
对内体现公平性,充分发挥津贴补贴调节作用,进一步向艰苦地区、作战部队、特殊岗位、重要群体倾斜,精准反映军官的贡献差异,实现付出与回报成正比,充分激发军官的积极性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