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国人口数据再次引发广泛关注。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我国人口连续三年出现负增长,总人口从2021年的14.12亿人降至2024年的14.08亿人。2024年我国新生人口954万人,死亡人口1093万人,人口比上年末减少139万人。在此之前的2022年我国人口减少了85万人,2023年减少了208万人。这一趋势表明,我国人口增长已进入下行通道,如果按照2024年的人口减少数量计算,预计到2030年总人口将跌破14亿人。
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我国人口结构的深刻调整,也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从人口特征来看,我国人口总量虽然仍居世界前列,但增长动力明显不足。2024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099%,这一负增长趋势的背后,是生育率的总体下降和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结果。2024年,我国总和生育率(TFR)降至1.2左右,远低于维持人口更替水平所需的2.1。与此同时,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22%,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16%,老龄化社会特征日益凸显。
在人口性别结构方面,我国男女性别比持续失衡,但近年来有所改善。2024年,我国总人口性别比为104.34(以女性为100),较2021年的105.1有所下降,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生育政策的调整和社会观念的转变。然而,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性别比失衡问题依然突出,这不仅影响婚姻市场的平衡,也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年龄结构的变化是我国人口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2024年,我国0-14岁少儿人口占比为16%,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为62%,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22%。
与2021年相比,我国少儿人口占比下降1个百分点,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降2个百分点,老年人口占比上升3个百分点。这种“少子化”和“老龄化”并存的年龄结构,使得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供给压力加大,社会保障体系面临严峻考验。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提升是我国人口发展的一大亮点。2024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8年,较2021年的10.5年有所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新增劳动力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55%。
从人口增长趋势来看,我国人口负增长的趋势短期内难以逆转。如果结合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每年的死亡人口数量将会快速增加,而人口出生率可能进一步下滑,以此预计到2030年,我国总人口可能会降至13.8亿人左右,到2050年可能进一步降至12亿人以下。这一趋势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首先,劳动力供给减少将制约经济增长潜力;其次,老龄化加剧将增加养老和医疗负担;最后,人口总量下降可能导致消费市场规模缩小,影响内需拉动作用。
面对人口负增长带来的挑战,我国需要采取综合对策。首先,应进一步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提升生育意愿。其次,应加快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应对老龄化挑战。再次,应优化人口空间布局,推动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均衡配置。最后,应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劳动力素质,推动经济向创新驱动转型。总之,我国人口连续三年负增长,标志着人口发展进入新阶段,这一变化既是挑战,也是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