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语“筚路蓝缕”“一鸣惊人”“问鼎中原”,看楚国兴衰史

卧山君历史 2024-10-21 13:58:32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能够鉴今,博古通今知兴衰。

众所周知,一部春秋史,几乎是晋、楚之间的争霸史。终以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国灭亡为分水岭,标志着春秋时代终结,周王朝名存实亡,战国时代开始。

自武王姬昌兴周灭纣成功,平定天下分封诸侯,西周王朝便正式拉开了帷幕。

然而,却出现了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即所有诸侯国的国君都称呼“公”,唯独楚国国君称呼“王”?

针对此问题,就不得不从楚国的发展简史,以及特殊身世说起。

请耐心观赏阅读,共同探讨历史文化知识点, 深度理解华夏民族自古至今战略定力的意义所在,从中得到启发。

楚庄王熊旅(又名侣、芈姓熊氏)在“一鸣惊人”的前三年,一直是在“扮猪吃老虎”,韬光养晦,隐忍蛰伏。岂料想,此举正是在为日后“问鼎中原”,称霸天下打基础、做铺垫。

公元前614年,楚穆王病逝,楚庄王继位。

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年轻的楚庄王自继位后,居然不理朝政,整日吃喝玩乐,沉迷美色。将楚国所有的军政要务全都交给了令尹(相当于总理)斗越椒打理。

为此,满朝文武全都忧心忡忡,纷纷上书苦谏。

然而,楚庄王为了不让那些烦人的“多嘴犯”,影响自个的“好心情”。于是,在宫殿门外立了一块奇葩的警示牌:“若上书,有胆敢劝谏者,杀无赦!”。

楚庄王“荒淫无道”的人设,引起了众大臣的强烈不满;唯独“令尹”斗越椒却满心欢喜。

斗椒在楚国把持着朝政,大权独揽,专横跋扈,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甚至萌生了取而代之的贪念。

殊不知,“荒淫无道”只不过是楚庄王为了混淆视听,所使出的“障眼法”。

想当年,庄王的祖父楚成王,经历了著名的“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楚国被晋国打得抱头鼠窜、落花流水。楚国的“称霸梦”因此灰飞烟灭。

自此,以晋国为核心的政治风向标在中原大地逐渐形成,小诸侯国都拜晋国为带头大哥。

事后不久,楚成王的儿子熊商臣起兵谋反,逼迫成王自缢,商臣便成为楚穆王。

后来,楚庄王从他父亲穆王手中接手了王位,并继承他爷爷楚成王的遗志,怀揣“称霸中原”的梦想,只是没言辞、口号、标语表达出来理想信念,而是韬光养晦,蛰伏三年。以“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态势,一举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楚庄王为何要蛰伏三年?还不惜牺牲君王的名声,给自个树立“荒淫无道”的形象,公示于众。

那三年他又做了一些什么荒诞不经的事?最终却“一鸣惊人”,脱颖而出成为一代霸主的呢?

这一切的一切,要从楚国的“若敖氏家族”,慢慢地细说从头。

1,若敖氏家族的兴起

早在商纣时期,楚国国主鬻(读:鱼)熊,自幼习文练武,潜心攻读。胸怀安邦定国之宏志,匡时济世之雄才,虽年愈九旬,但依旧雄心勃勃。

武王姬昌兴周伐纣前期,特意慕名前往楚地荆山,拜访了鬻熊。

两个有识之士,一见如故,一见倾心,相谈甚欢,并结成“莫逆之交”。

鬻熊随即愿意投入姬昌麾下,共济天下苍生。

怎奈皓首银须、耄耋之年的鬻熊,姬昌见状既心疼又惋惜:“您虽有壮志雄心,奈何风烛残年,岂能耀光几年呢?安心养老为是”。

鬻熊听罢姬昌的话,却自信满满:“我虽老迈年高,但不影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姬昌也觉得他说的话有一定的道理。于是将鬻熊带回了西岐,共谋灭纣兴周的宏图大业。

鬻熊到西岐后,被周武王尊为谋士,贵为师长。后来,成为建立西周王朝的开国元勋。

到了周成王时代,周王室对有功之臣的子孙后代分封国土,册封诸侯。

按当时的分配制度,共有五个等级爵位:公、侯、伯、子、男。

鬻熊的曾孙熊绎,被封为第四等爵位,即获“楚子”或“子楚”爵号。

诸侯爵位分封毕,周成王便在岐阳设坛会盟天下诸侯国的最高领导人。

这是熊绎第一次持有周王朝的“诸侯代表证”,出席“全国代表大会”,因此他感到特别的荣幸与开心。

但事与愿违的是,当满朝文武逐一入主“指定席”后,熊绎发现主席台上,居然唯独没有自己的座次。

正狐疑间,周王室大会司仪官走到熊绎面前,指派他去安放祭祀用的香草和木牌。然后,又安排他去看守台前的火炬塔。

熊绎见状,连忙申辨说:“吾乃楚国之诸侯!”。

铿锵有力的声音并没打动众人,相反,让满场诸侯们哄堂大笑起来。

司仪官趁机讥讽道:“今日只有公、侯、伯以上的诸侯方可入正席。而你不过是区区楚子,蛮夷之族尔,岂敢违背周天子之命,还不速去”。

听罢,熊绎心里怒火中烧,但碍着这是全国性的活动,又是公共场合不便发作,再说凭实力也不敢发作,只好忍气吞声复了命。

代表大会结束后,憋了一肚子火的熊绎回到了楚国。只见满朝文武大臣皆在都城的门口列队迎接,场面气势恢宏。

原本想一扬国威,却见主公垂头丧气而归。大臣们不解地询问了熊绎不开心的原因。

得知原由后,个个义愤填膺认为:周王室欺人太甚!欺辱楚国国贱位卑,实属不该,既然得不到“合法席位”,那咱就与之分庭抗礼!

理智的熊绎见大伙群情激愤的样子,便郑重宣告:

“今日中原受辱,皆因我楚国积贫积弱,财富匮乏,兵微将寡。若与中原王朝相抗衡,必是自取灭亡!欲求生存,不受凌辱,唯有同心同德,奋发图强”。

于是乎,熊绎带领楚人,穿着破衣烂裳,拉起柴车,走进深山老林,田野河川,开荒种地,大力发展国民经济。

励精图治数年后,逐步将楚国带入繁荣昌盛局面,更是创立了“自强不息,革故鼎新,至死不渝”的荆楚人的精神风貌。

这便是成语典故“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来历。

经过将近50年的艰苦奋斗,勤俭建国,楚国的综合国力日趋强盛,开疆拓土,其军事实力已经雄霸长江汉水流域。

想当初,周王室不将子楚当人看,轻慢楚国主公。现如今,已是今非昔比,楚人也开始不把周王室当回事,甚至是大逆不道,时不时冒犯一下周天子的权威,挑战一下周王室的尊严。

公元前791年,熊仪继位,改称为“楚武王”,直接与周王室平起平坐、分庭抗礼。这也是周王朝治下唯一的诸侯国胆敢自称为王的原因。

此时,已到了周宣王时期。熊仪也算是从熊绎开启“筚路蓝缕”后的首位楚王。

熊仪去世后,因葬于若敖地,故此谥号称为“若敖”。

武王的儿子熊坎继位,史称“楚厉王”。

其间,武王的小儿子“斗伯比”则被封为楚令尹。他以父亲的谥号“若敖”为氏,(芈姓)又因受封于斗邑,因此成了斗氏之祖。

斗伯比确实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人,他曾多次为楚武王出谋划策,击败江淮一带的诸多小诸侯国。并且将周王室所罩着的随国(现随州)彻底征服。功勋卓著的他,是楚武王集团中核心成员之一(正国级常委)。

随后,在斗伯比的经营下,若敖氏家族开始飞黄腾达,蒸蒸日上;一直雄霸着令尹之位,成为楚国头号家族。

到了楚文王后期,因文王驾崩,其弟熊子元杀了太子熊艰,另立熊恽为君王,史称“楚成王”。

而熊子元也因此一跃成为楚国的新令尹。令尹之职从此改弦易张。

熊子元大权独揽,嚣张跋扈,引起了楚国上下怨声载道,人神共愤。

最终,被若敖氏家族的斗班出手,将熊子元诛杀。

熊子元当政期间,导致国力衰退,民不聊生。自然而然急需一位铁腕令尹横空出世,进行雷厉风行的改革,帮助楚国走出颓势。

此人便 是斗伯比的儿子,斗谷于菟,字子文。

斗子文出任令尹之后,为了振兴楚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更是不惜散尽家财,帮助楚国走出困境。

自此,斗子文的声望与日俱增,威信越来越高。几乎再也没有哪个家族胆敢与若敖氏分庭抗礼。

因此上,楚国的内政外交几乎全被若敖氏家族把持着。

自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去世以后,楚成王与斗子文(斗谷於菟)便瞅准机会,试图挥师北上,觊觎“中原霸主”的位置,取而代之。

斗子文辅佐楚成王几十年,临退休时。不忘将令尹位子交给同氏族的斗子玉。

斗子玉上位后,正逢晋国公子姬重耳(后来的晋文公)流亡楚国。

斗子玉观察发现重耳有不同凡响之处,想必日后回到晋国,定会克承大位,成为圣君。

斗子玉十分害怕重耳将来会成为楚国的劲敌,于是乎,力劝成王将其除掉,以绝后患。

然而,宅心仁厚的楚成王拒绝了斗子玉的建议,放了重耳一条生路,让其流亡到了秦国。

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耳顺利回到了晋国,成为晋国君主,史称“晋文公”。

继位后的重耳,励精图治,开疆拓土。中原各诸侯国仿佛看到了希望,纷纷叛楚投晋。

各诸侯国的反常举动,牵动着楚成王那根敏感而脆弱的神经,直接刺痛小心脏生疼。

他授予斗子玉将令,决定先围攻宋国,杀鸡儆猴,以儆效尤。

而晋国那边的重耳,好不容易做强做大了晋国,成为中原的带头大哥,正感觉十分良好,岂容楚国再来欺负自家的小弟之理?

于是,重耳便整顿三军,御驾亲征,先后攻克了曹国和卫国。并将大军驻扎在卫国(山东荷泽)境内,以防虎视眈眈的楚国侵犯。

楚国这边,斗子玉还没拿下宋国,而曹、卫二国已被晋国收入囊中。

楚成王得知消息后,气得差点吐血。

成王心里十分清楚,此刻的晋国在中原正置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属于正义之师,晋师出有名,而且势头正盛。目前与之硬碰硬绝非明智之举。

连忙颁发撤退诏书:要求斗子玉火速撤兵,班师回朝,以为后图。

然而,刚愎自用的斗子玉,信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毅然决然地违抗君命,率军急进,与晋军对峙于城濮(今山东荷泽的鄄城西南)。

大战一触即发,姬重耳念及当年流亡在楚时,楚成王对他的恩德照顾,并遵盟定、守誓约:即命晋军退避三舍(一舍为30里),报答楚成王当年的恩情。

成语“退避三舍”的典故也因此是这么来的。

城濮之战还是不可避免地开打了。

结果,楚国大败而归。斗子玉因违抗君命,还吃了败仗,不得不自戕谢罪!

后世有史学者加以推测与猜想:楚成王之所以不杀重耳,只是想借重耳之手除掉斗子玉。言外之意就是之前作好了局,或达成某种政治默契。

因为,当时若敖氏家族的势力,实在是太强大了,在楚国能呼风唤雨,一手遮天,权倾朝野,从而导致王权旁落,岌岌可危。必须要借外力,想办法削剪若敖家族的势力。

然而,斗子玉的死,并未伤及到若敖氏家族的皮毛,何况想彻底铲除若敖氏家族,谈何容易?

自城濮之战兵败后,楚成王在若敖氏家族的怂恿下,意欲废长立幼,改立太子。

太子熊商臣得知消息后,立马起兵谋反,成功逼死成王,然后登上王位。史称“楚穆王”。

穆王在位期间,与若敖氏家族的关系,紧张到了水火难容的地步。

因当时楚成王确立商臣为太子时,曾遭若敖氏家族的极力反对。

成王想废长立幼的想法,也是若敖氏家族出的主意。

因此,楚穆王一直对若敖氏家族耿耿于怀,但又无可奈何。

公元前614年,楚穆王驾崩,楚庄王继位。

楚国王位传到楚庄王手上时,国内的政治矛盾日益尖锐,高层局势已是四分五裂。

国家的绝对权力,依旧掌握在以斗越椒为首的若敖氏家族手中。

楚庄王继位初期,楚国局势非常不稳,连若敖氏家族内部也出现了内讧。

斗克内斗失败后,竟挟持楚庄王熊侣逃出郢都(荆州江陵)。

好在楚庄王被及时营救出来,这场政变未遂事件,史上称“斗克之乱”。

经过此事变,让楚庄王醍醐灌顶,幡然醒悟:自己身为国君,居然成了若敖氏家族内斗的政治筹码。

而此次内斗中,斗克只是若敖氏家族的一个旁支,便敢拥兵自重,挟持国君,而身为国君的庄王却毫无办法。

若敖氏家族的豪横,让楚庄王如坐针毡,如鲠在喉,毫无招术应付,唯有隐忍。

楚庄王只得伪装出“荒淫无道”的样子,借以迷惑若敖氏,降低其防备。

楚庄王继位后的前三年,整日沉醉于声色犬马,花天酒地,灯红酒绿之中,几乎不过问军国大事。

在诸多大臣眼里,认为庄王已经无药可救,彻头彻尾是一个贪图享乐、荒淫无道的君主。

其实,楚庄王心中的难言之隐,大臣们根本难以知晓。他只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君王。正如己言:日夜纵欲寻欢,心里并不快乐!

2,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一日,楚国大夫伍举前来求见楚庄王。

伍举并不像别的大臣那样死谏。而是找到了“曲线救国”的办法。

他想旁敲侧击,试探性地摸摸君主的水之深浅。

楚庄王听罢内侍禀报之后,不屑地说道:“寡人倒要看看是哪个不怕死,不要命的鬼魂,胆敢前来劝谏?”

当伍举踏足宫殿时,一眼瞧见君王左手抱着郑姬,右手搂着越女,左拥右抱,琼浆玉液,好不快活逍遥。

伍举向庄王行了君臣大礼后,笑着说道:“听说大王这里有美酒佳肴,劲歌热舞,臣下正想讨杯水酒喝!”

楚庄王听罢,立马来了精神,心想:遇着了志同道合的知己!顿时喜笑颜开,给伍举赐座,与之畅饮起来。

趁着楚庄王酒兴正浓,高兴之余,伍举开口说道:“王上,臣之前在荒效野外闲游时,遇见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生得一副仙风道骨模样,他对臣下说了一些难懂的隐语,臣愚钝不知其意,特向大王请教”。

庄王一听,更是来了兴致,连忙追问道:“是何隐语,还能难住楚地大才子?”

伍举见有了门,就毕恭毕敬地回复道:“那老者说,我荆楚大地出了一只大鸟,身披五色斑斓的羽衣,栖息于高坡之巅已有三年之久,不见其飞,不闻其鸣,不知是何鸟?”

庄王听罢,若有所思:“这恐怕是只呆傻之鸟吧!”

伍举却说:“应该不是,这世上怎么会有如此俊美漂亮的呆傻之鸟呢?”

庄王心中立刻明白了。

说道:“你所说的那只呆鸟,其实是神鸟凤凰,它三年不飞不叫,是在等待时机成熟,一飞必冲天,一鸣必惊人!卿家的意思寡人明白了,暂且退下吧!静候佳音!”

这场暗藏玄机的对话交流,伍举心中有底了,瞬间豁然开朗:这位貌似荒淫无道的君王,其实是很有作为,他是在等待时机,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地完成宏图大业。

若敖氏家族势力根深蒂固,关系网盘根错节,牵一发动全身。为了让若傲氏放松戒备心理,君王他选择了隐忍,韬光养晦,暗中观察,默默选拔人才。

这个表面上贪图享乐的“昏君”,其实不输芈姓熊氏先祖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为楚国开创辉煌盛世的历代圣君。

庄王他志存高远,一心想北上图霸,完成宏伟的复兴蓝图。

历史的转折点就发生在公元前611年,那一年,楚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举国上下都陷入了饥荒恐慌中。

此时,楚西边的几个小诸侯国在庸国的怂恿下,趁机发动武装叛乱。

一时间,荆楚大地上下风雨飘摇,人心动荡不安。

楚王宫廷例行朝会上,令尹斗椒作完政府工作报告后,便对楚庄王提出建议:

“大王,眼下国家处于生死存亡之中,为躲避战乱危险,臣下觉得尽快迁移都城,此为上策!”

大夫伍举听了立马反驳道:“郢都乃楚国之根本,怎么可以轻易放弃?”

可斗椒不以为然:“你说得倒轻巧,现如今全国面临饥荒,士兵吃不饱、穿不暖,人心涣散,岂有心情和能力御敌?”

斗椒“逃跑主义”,使楚庄王抓住了反击的机会,心想:此刻正是夺回军事指挥权的绝佳时机。

见斗椒与满朝文武争论不休。庄王不失时机地出面调停。

“众卿家不必争论了,寡人决定御驾亲征,平定叛乱!”

楚庄王的话语一出,伍举顿时明白了,这只神鸟马上就要展翅高飞,一鸣惊人了,此乃楚之大幸!

饥荒与叛乱双重危机,倒是让楚庄王因祸得福,趁机夺取了兵权。

他一边安排楚军边战边退,诱敌深入;一边迅速展开外交功势,让“外交天团”游说秦国和巴国出兵平叛,开出条件是平分战利品。

三面夹击下,楚国将庸国叛军一举全歼,庸国的国土被楚、秦、巴三国瓜分。划归楚国的土地,命名上庸(三国时期刘封的镇守地)。

彻底解决了内忧外患之后,楚庄王趁势对国内政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收回官员的任命权,逐渐分化瓦解令尹的实权。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斩杀贪官污吏,铲除奸佞之臣。

楚庄王的雷霆手段,让以斗越椒为核心的若敖氏家族为之震憾,纷纷胆战心惊起来。

此时此刻,斗椒被楚庄王压制得喘不过气来,几乎无还击之力。斗椒方才明白:什么沉迷酒色?什么玩物丧志?统统是伪装。这一切的一切,只不过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障眼法而已。

早知今日,三年前就该废掉楚庄王,何必养虎成患,自食其果,追悔莫及。

既定的事实木已成舟,明白、后悔已经晚了。若敖氏家族正处在悬崖峭壁边,随时都有累卵之危。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亲率楚军,前去讨伐陆浑戎部落(河南洛阳附近)。

这是楚庄王首次出征中原。陆浑戎在楚军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首战告捷,楚庄王并未班师回朝,而是直接带领军队直接陈兵“周天子”的老巢近郊,洛水之滨的都城洛邑(今洛阳市)。

数百年来,自诩正统的周王室一直看不起楚人,从未正眼瞧过,还称蛮夷,甚至多次出兵讨伐楚。

新仇旧恨交加。楚庄王这回是要向周王室彻底证明自己:楚国的军事实力已经让周朝望尘莫及。

楚军气势恢宏的阅兵式、分裂式威震洛邑。首都城中的百姓人心惶惶,君臣惊慌失措。

周定王只好派遣大夫王孙 满(王孙是身份、满是名)为使节,以犒赏三军为名,到楚军陈兵驻扎的军营议和。

庄王见满前来,便知其来意。

开门见山地问王孙满:孤王听说,禹王时期曾铸有九鼎,代代相传,以为传世瑰宝。如今就定鼎在洛邑,不知九鼎轻重体积几何?

王孙满小心翼翼答曰:“九鼎体积太庞大,无法度量!”

庄王闻言,不屑地说道:“能有多大,只不过是个鼎而已,我大楚的士兵只要将兵戟上的铜钩拆下收集起来,铸九鼎绰绰有余!”

满听后,并不在乎庄王的威慑与挑衅,仍气定神闲地言道:“铸鼎虽易,但能否拥有天下,全在德、不在鼎啊!”

“满不在乎”的成语也就出自于王孙姬满身上。

姬满大使一语点醒楚庄王。

不久,楚国主动撤兵,班师回朝。

而此次军事行动,就是著名的“问鼎中原”典故的出处。

令楚庄王意想不到的是,在自己意气风发“问鼎中原”之际,楚国国内却发生了宫廷政变。身为令尹的斗越椒实在不堪忍受楚庄王的打压,趁机起兵谋反。

公元前605年,楚庄王率军与斗越椒带领的若敖氏叛军,决战于皋浒(今襄阳市城西)。

两军对阵,斗椒向楚庄王连射三箭,都偏之毫厘间,叛军的气焰嚣张到了极点。

千钧一发际,楚庄王身边的心腹爱将养由基(百步穿杨、百发百中的神射手),瞅准时机,朝斗椒射出一箭,正中面门,斗椒瞬间毙命领了盒饭。

若敖氏家族的亲兵见失去带头大哥,顿时阵角大乱。

楚庄王趁势反击,一举全歼叛军。自此,若敖氏家族彻底土崩瓦解,灰飞烟灭。

楚庄王一举粉碎若敖氏叛乱后,从此大权在握,再无后顾之忧。

在举国欢庆,庆祝平叛成功的国宴上,却发生了一起不愉快的事情。

正当群君臣欢天喜地,从日出喝到掌灯时分,酣畅淋漓地全都喝得面红耳赤、醉醺醺之时,突然间一股怪风将殿内的蜡烛全都吹息。

黑暗之中,居然有色胆包天的将士,趁黑非礼了楚庄王的爱妃,绝色佳人许姬。

亲嘴摸乳的拉扯间,机智的许姬将那个人的帽缨顺手扯了下来。

许姬抹瞎来到楚庄王身边,向庄王描述了突发事件全过程。

并且耳语庄王:“只要点上蜡烛,凭帽缨便可揪出胆大狂徒。

楚庄王听罢许姬诉说,竟有胆大狂徒趁此给自己戴绿帽,正想发飙,严惩不贷。

此时,王孙满的那句话回荡在耳边:“若想拥有天下,在德,不在鼎!”

于是乎,楚庄王下令:让所有人在亮灯之前,全都卸下帽缨,意思很明显:表示不追究责任!

此宴会也被后世誉为:“绝缨之宴”。

据说,那个色胆包天之徒,为感恩楚庄王的大恩大德,自此忠心耿耿,出生入死,还曾救过楚庄王的性命。

楚庄王宅心仁厚的举动,让群臣心悦诚服,心生敬畏之心。

与此同时,天下所有的有识之士,敬仰楚庄王的德行,纷纷来投。

这期间,包括有出身卑微的孙叔敖(芈姓、蔿氏)。

任人唯贤的楚庄王,对孙叔敖的才干非常欣赏!破格提拔为楚国令尹(平民宰相)。

上位后的孙叔敖兢兢业业,发展农耕,开江治水,改革兵制,整顿军纪,为楚国日后称霸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就在楚国国富民强之际,附庸国陈国(现河南周口一带)却发生了“夏姬之乱”。

陈国夏姬是一个绝色美人,国君陈灵公(伪姓、陈氏,虞舜后裔,田氏代齐姜的同宗)贪图夏姬美貌,欲想霸为己有。

不料,被夏姬的儿子夏征舒一怒之下,射杀而死。

陈灵公一死,立马引起陈国国内的动乱。

身为带头大哥的楚庄王,见小弟有难,岂有袖手旁观,按兵不动,坐视不管的道理?

公元前598年,楚庄王兴兵讨伐陈国,不费吹灰之力就平定了陈国内乱,然后,意欲将陈国顺便纳归于楚。

夏姬的儿子征舒犯有“弑君之罪”,被处以车裂重刑。

夏姬原本红颜祸水,也在劫难逃死罪。

可是,楚庄王一见夏姬的绝世娇容,眼都直了,腿脚不灵,哈喇子直流。就有了纳夏姬为妃的念头。

楚庄王正想赦免夏姬之时,遭到了群臣的强烈反对,特别是大夫伍举。

苦谏道:“大王伐陈,原本属于主持正义公道,属于负责任的大国担当。然而,收夏姬为妃,天下人必会讥笑大王是趁人之危的小人,也是贪图美色之主,于统一霸业极为不利!望王上三思而后行!”

站立一旁的平叛功勋将军子反,也垂涎夏姬的美貌,就请求楚庄王将夏姬赏赐给自己当老婆。

同样也遭到了伍举及巫臣(芈姓屈氏申公)的极力反对。直言不讳地称夏姬是红颜祸水,谁碰她谁必死无疑。

庄王见大臣们为一个女人而争论不休,唯独令尹孙叔敖一言不发。

于是,楚庄王挥了挥手说道:“此当从长计议,以后再议,令尹留下,其余人等先行退下,散会!”

众人退出后,楚庄王单独询问孙叔敖。

“此战伐陈,令尹一直沉默不语,是否对寡人有意见啊?”

孙叔敖连忙行了大礼:“微臣岂敢,臣只是为了一件十分棘手的案件而冥思苦想着,一时间发呆走神了,还望王上恕罪!”

庄王听罢,瞬间来了兴趣,微笑着追问道:“有什么事情还能难倒你这个大智慧人?寡人倒想听听”

孙叔敖回答:“有一位农夫牵着一头牛,从别人的田埂通过,牛不听话踩到了庄稼,田主人生气了,将农夫的牛扣下了,说什么也不还给牛主人。此案情孰是孰非,一时难定夺,破费了脑子也难想清”。

庄王闻言立马道:“错在田主,农夫的牛踩了庄稼只有管教不严之过,田主却因此扣人家的牛,岂有此理?着实太过分。他究竟是想告诫别人呢?还是想以此为借口,强占别人的财物?这叫居心不良”。

孙叔敖听完,心中暗喜。然后装成恍然大悟,意有所指地说道。

“原来如此啊!那大王是不是该把别人国家的物归原主?至于夏姬,大王您是不是该断了纳妃的念想?”

楚庄王明白了孙叔敖的意思,但是心里确有不甘,自己费钱费力好不容易扩大疆土,还是要还归别人,一时间难以接受现实。

孙叔敖却认为:楚占领陈,无非是多了一座城池而已,却丢失了天下诸侯们的信用,纳夏姬为妃不过是多了一个美色,却失去了群臣的敬仰。

楚庄王经过思虑再三,最终听取了孙叔敖的建议,艰难地作出决定。

归还陈国国土,放走了夏姬。将流亡在外的陈国公子午迎接回来,帮其恢复了王位,史称“陈成公”。

楚庄王一系列仁义之举,得到了各诸侯国的一致称颂,这也是楚国第一次被中原诸侯们刮目相看。

有了稳定的内政,强盛的国力,楚人便有了举信义大旗,称霸中原,天下归心的资格。

此间,中原霸主晋文公重耳已经去世十多年。其后的几任国君资历平平,全是庸碌之辈。其他的中原诸侯国也无雄才大略之主。南方的吴、越两国,羽翼尚未丰满。

可以说,历史舞台上为楚庄王争霸天下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和时间。楚国离霸主之位只差一步之遥,大变局只是等待一个机遇出现。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因郑国首鼠两端,左右逢源,朝晋暮楚,很是生气。

便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都城新郑。郑国位于晋楚之间,属于战略要地,若能拿下郑国,楚国就能封锁晋国南下之路,从而控制中原门户。

当楚围困郑三个月后,郑国顶不住投降了,国君郑襄公屈尊前来求和。

有意思的是,堂堂一国之君,竟然赤裸上身,手牵绵羊,按照周礼在自家宗庙前向楚庄王行跪拜大礼,请求议和,何等屈辱?

“肉袒牵羊”的成语也是这么来的。

楚庄王见状,便以周礼回应待之,与郑国议和。

可是,大夫伍举却不认同。他觉得郑国毫无信用,背信弃义,不如就此灭掉郑国,以绝后患。然后再挥师北上,顺利攻打晋国。

孙叔敖听间伍举的建议,却不以为然。他深知楚庄王此举是为了一箭双雕。一方面是为了得信于天下;另一方面是想借郑国为诱饵,逼晋国大军前来,师出有名地一雪祖父楚成王“城濮之战”的耻辱。

果不其然,不久后,晋国就出兵前来讨伐楚军,两国军队在黄河南岸的邲地展开对峙。史上著名的“邲之战”或“两棠之役”就这样打响了。

楚军布成三个方阵,向晋军轮番发起攻击。晋军被楚军杀声震天的气势吓破了胆,四散溃逃。

十分搞笑的是,楚庄王此刻没有乘胜追击,相反下令撤兵,选择了让晋军逃跑。

这一奇葩举动令伍举十分不解,因为此番正是全歼晋军的绝佳时机,为何撤兵帮助晋军逃跑?

楚庄王的想法是,自城濮之战,楚输给了晋,一直没能抬起头来。此战已经报仇雪恨。况且当年晋文公报了成王礼遇之恩,“退避三舍”,留有余地。

楚军也不能不仗义,事情不可做绝,“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伍举十分理解楚庄王的良苦用心,但是对于“城濮之战”国耻仍耿耿于怀,于是就建议庄王用晋兵的尸体搭建几座人肉景观,以彰显大楚国威。

所谓人肉景观,就是将敌军尸体堆积起来,用土封存,做成类似金字塔形状的巨大墓堆,从而炫耀胜方的辉煌战果,并且树碑立传让后世子孙铭记先祖的卓越战功。

这个建议却被楚庄王一票否决。

两国交战,士兵原本就是无辜的牺牲品,都是华夏子孙,曝尸荒野已是不仁。

晋军将士为自己国家尽忠报国,各为其主,不能再用他们的尸体来宣扬战争的残忍。

于是下令:将死者妥善安葬,入土为安。

“邲之战”使楚国国威大震,楚庄王的尊重生命,不建景观的仁义之举,赢得了天下归心。

自此,鲁、宋、郑、陈等中原诸侯国都相继背弃晋国,站队依附楚国。

晋国慑于楚国的实力,再不敢南下与楚相抗衡。楚国从此奠定了中原霸主的绝对地位。

3,风水轮流转

公元前591年,一代枭雄霸主楚庄王与世长辞。

楚庄王死后不久,楚国国内便发生了内乱。

王公贵族之间为了利益分配问题,矛盾日益尖锐,纠葛争斗不断。

受到王族威胁打压的大臣们,都纷纷投奔他国避祸。最著代表性的是屈氏后代伍子胥和屈氏申公巫臣,先后逃往晋、吴两国,并且帮助吴国走上富国强军之路,给楚国带来无穷无尽的隐患。

楚庄王之后,楚国的历任君王全都资质平平,国力逐渐衰退,与称霸中原的霸业道路渐行渐远。

到了楚平王时期,昏庸的平王听信谗言,居然将国之重臣伍举的后代满门抄斩,只有伍举的孙子伍子胥逃过了一劫。

而楚平王万万没想到,就是他的荒唐之举,给楚国带来灭顶之灾。

之后,楚平王还惨遭伍子胥“鞭尸三千”的处罚。

从楚子熊绎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励精图治。

到楚庄王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之问鼎中原。

最后有孙叔敖等治世能臣的“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华夏”之赫赫楚国。

他们都未曾忘记楚之先祖们的遗志,积极进取,笃行不怠,始志不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古之圣贤孔夫子曾评价曰:贤哉楚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楚庄王曾说过:战争的目的只是为了和平,而不是无休止的征服与杀戳。何为武?止戈方为武!

楚庄王虽极度能隐忍,却拥有宽厚仁慈的气度,还拥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他无愧天下王者之风!是后世学习之楷模!

呜呼!伟哉庄王!贤哉庄王!惜哉庄王!庄王千古!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