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卑微宗室子到傀儡皇帝,统治南宋四十年的宋理宗,死后头骨却被做成杯子
在南宋史上有一位君主,他出身卑微,沉默寡言,登上帝位全靠奸臣阴谋,但却是稳坐帝位四十年,没有人比他更懂享受人生。
第一段:波谲云诡的皇储之争嘉定十三年,景献太子离世,给宋宁宗带去了无比沉重的打击。
南宋的第十三位君主宋宁宗是一个子嗣凋零的可怜人。
他一生共育有九个儿子,却无一例外的,全部在一岁之前夭折。
无可奈何之下,宋宁宗不能放任国无后继之人,于是便在宗室子弟中挑选将来的继承者。
挑来挑去,宋宁宗挑到了六岁的宗子赵与愿,也就是后来的景献太子头上,并将他接到宫中尽心栽培。
随着赵与愿年纪的增长,他与朝臣史弥远的关系日益亲近。
南宋开禧北伐失败后,赵与愿联合史弥远,将战败的罪责全数推到韩侂胄身上。
不久之后,二人又联合了杨皇后,三人一起将韩侂胄秘密杀害。
同月,赵与愿被宋宁宗立为皇太子,真正享有继承者的名号。
宋宁宗原本以为后继有人,不必忧虑了,但天意弄人。
就在宋宁宗勤勤恳恳栽培赵与愿数年后,赵与愿却一命呜呼了。
史书上并没有详细记载他的死因,但毫无疑问的,赵与愿的死再次让当时的南宋陷入了国无后继的危机之中。
最后,宁宗以“属近且贤”的理由,选了沂王赵抦的继子赵竑,并过继为皇子。
然而,赵竑与史弥远的关系非常不融洽,二人可谓是势同水火。
赵竑屡次放话,说等他即位之后,必然要将史弥远流放到最偏远的地方。
史弥远得知消息后,除掉赵竑的心思就越发急切,他急于寻找一个可以替代赵竑的棋子。
于是,史弥远将目光转向了同为宗室子弟的赵贵诚,即后来的宋理宗。
赵贵诚初名赵与莒,他的父亲仅是一个八九品的县衙小吏。
就在宋宁宗第八个儿子夭折之后,赵与莒被宋宁宗派到各地寻找赵氏宗族的大臣给带回了宫,并改名贵诚,被立为沂王嗣子。
原本他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不知道从哪个犄角旮旯跑出来的偏远贵族,却在被史弥远盯上后,卷进了皇储之争的漩涡。
史弥远为了阻止赵竑即位,遂计划推赵贵诚上位。然而,皇位之争向来腥风血雨、阴谋不绝,一个小小的王爷嗣子又要如何保全自己,稳坐帝位?
第二段:装聋作哑的傀儡皇帝自打史弥远打定主意拥护赵贵诚上位后,就开始全心全意地替他铺路。
赵贵诚被史弥远推着一路升官,从秉义郎到皇侄。
同时,史弥远还精挑细选了自己的心腹郑清之作为他的老师,对他进行皇室教育。
嘉定十七年,史弥远趁着宋宁宗重病不省人事,立刻抓紧时机,将赵贵诚立为皇子,改名赵昀。
至此,赵竑和赵昀的身份地位都居于相当地位,而整个朝廷在史弥远一手遮天的权势之下,赵昀登基已是指日可待。
宋宁宗离世当晚,史弥远迫使杨皇后同意让赵昀即位。
随后,又召学士院翰林学士程珌假冒宁宗手笔,写下遗诏,立赵昀为继承人。
等到赵竑赶到之时,史弥远早已安排好一切,率领众大臣接下那道假遗诏,拥立赵昀即位。
赵昀登上帝位后,却无法逃脱史弥远的控制。
他作为史弥远一手安排上位的傀儡皇帝,根本就没有任何的话语权。
如此的傀儡生涯过了十余年,等到史弥远去世,赵昀才开始掌权。
尽管前期的宋理宗在史弥远的控制下,无力决定国事,但在他亲政后的时间里,做出了不少有益于国家变革的政绩。
比如,他裁撤冗官,大兴文教等,成就了“端平更化”的积极局面。
而在武功方面,宋理宗也算是颇有雄心,联蒙抗金,延缓了南宋的衰退之势。
同时他任用南宋最后的名将孟珙来巩固边防,赢得了不少战争的胜利,保全了南宋的局势。
然而宋理宗的晚年时期就不再那么励精图治了,耽于享乐、醉生梦死、荒怠政事差不多是他晚年的写照。
他还重用了奸臣贾似道,使得贾似道一度权倾朝野,在宋理宗不理朝事的那些年里,多为贾似道一揽国家大权。
甚至于宋理宗执意要立智力低下的赵禥为太子时,贾似道也大力支持。
等到宋理宗离世,赵禥即位,由于赵禥丝毫没有处理政事的能力,整个国家的权力就全然落到了贾似道的手里。
宋理宗一生,有卑有尊,有功有过,一代君王确实难以用“庸君”一言蔽之。
参考资料:
[1]胡昭曦.论宋理宗的“能”与“庸”[J].中国史研究,1998(01):109-118.
[2]李超.宋理宗继位问题再探——以赵竑与史弥远之矛盾为中心[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0,33(02):77-8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