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好!1天2位名人离世,一人是赵本山首徒,一人是央视导演

姩姩有娱 2024-09-18 11:28:47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德不配位,没有代表作,绯闻缠身但却拿着高收入的明星是前者。

兢兢业业,从底层做起,荣誉满身却毫不张扬的老艺术家是后者。

前者只会误导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后者却是国家不可多得的人才。

每一位老戏骨都值得敬佩,同样,每一位老戏骨的逝去都令人伤悲。

翟波和袁德旺这两位同年同月同日离世的老戏骨就让人深感惋惜。

在这两位的老艺术家身上都发生过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一、翟波:赵本山的开门大弟子

2024年7月8日,相声演员房鹤迪通过微博发布了一条讣告。

他的师父翟波去世了。

作为徒弟,他承诺会处理好师父的身后事,以后好好孝顺师娘。

说到翟波,年轻一点的人,几乎没怎么听说过他的名字。

可是,老一辈人都知道,他曾经是赵本山的开门大弟子。

在他没跟赵本山决裂之前,俩人曾经撑起了东北二人转的半壁江山。

1959年,翟波出生在辽宁铁岭开原县的一户工人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位钟表修理工,母亲则是一名电工。

白山黑水的东北赋予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独特的艺术细胞,翟波也不例外。

虽然不是艺术之家出身,但幽默、搞笑的基因从小就长在他的骨子里面。

因为和赵本山师徒相称,所以很多人下意识觉得他比赵本山小很多。

事实上,翟波和赵本山幼年相识,赵本山只比他大了2岁。

翟波之所以成为赵本山的徒弟,还要从他被人诬陷,一怒之下离开铁岭讲起。

早些年间,全国各地都有专门的剧团,铁岭也不例外。

县里的剧团在赵本山离开以后,把翟波请了过来当门面。

事实上,翟波也不负所望,不仅成为了新的台柱子,还在1989年的时候,成功当上了团长。

那时候,翟波一年就能给剧团创造11万元的收益。

可是,富贵迷人眼,财帛动人心。很快,一些眼皮子浅的小人便诬告翟波贪污。

清者自清,翟波的清白很快得到了证实。

然而,气不过的他最终还是决定一走了之,并声称自己10年不回铁岭。

10年光阴弹指一挥间,赵本山的事业逐渐走上更大的舞台,翟波的名字也在东北广为流传。

1997年,这对阔别多年的老友在央视主持拍摄的《农家十二月》中相遇了。

彼时,赵本山正打算进一步扩展自己的事业

于是,看中翟波潜力的他直接向翟波抛去了橄榄枝。

许是赵本山开出的条件太过诱人,翟波当场就答应了。

2001年8月,第一届“本山杯”在铁岭举办,翟波凭实力拿下金奖。

此后,他更是成为了赵本山名正言顺的徒弟。

据说,在翟波加盟了赵本山团队之后,原本已经写好的《刘老根》剧本也因为他重新改写。

翟波加盟《刘老根》是双赢的结果,刘老根大获成功的同时,翟波也走向了成功。

由他亲自操刀,创作的《神调》更是成为了一代经典。

然而,俩人的合作关系并没有持续很久,很快便分道扬镳了。

关于他们二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坊间的传闻有很多。

有说是赵本山给翟波的工钱太少,也有说翟波不甘心居于赵本山之下。

总之,翟波离开以后,赵本山公认的大徒弟就成了李正春了。

二、袁德旺:知名央视导演

无独有偶!

和翟波一样袁德旺也是一位从草根做起的老戏骨,甚至俩人去世的时间都是一样的。

1947年,袁德旺出生在北京,彼时,距离新中国成立只剩2年的时间。

童年时期的他生活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心中充满了对党的忠诚和对国家的热爱。

中学毕业以后,为了实现报效祖国的梦想,袁德旺参了军,并被分配到了铁道兵文工团。

部队的日子快乐又充实,他在那里一待就是20多年。

其间,他出演了多部话剧、歌剧和舞台剧等作品。

1983年,袁德旺因为年龄和各种原因需要从部队转业。

考虑到他工作的特殊性质,上级将他分配到了中央电视台文艺部。

当时的央视和今天完全不能比。

不光工作人员少,而且分工不明,很多部门之间的工作都杂糅在一起。

这对当时空降的导演——袁德旺是一项重大的挑战。

为了把工作做好,他在幕后做了很多协调的工作,这些工作不为人所知,但却琐碎累人。

1884年,袁德旺迎来了导演人生中的重大挑战——办春晚。

众所周知,春晚是1983年正式举办的,袁德旺接手那一年正好是第2届。

按理说,有了第1届的经验,他在操办的时候有了参考就不会手忙脚乱。

然而,现实远比想象复杂得多。

84年的时候,中国和英国之间正在举行关于香港回归问题的第8轮会谈。

如何在春晚体现中国的立场成了袁德旺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

请一位香港艺人在春晚的舞台上表演,成了最好的选择。

作为导演,袁德旺当仁不让,收拾好东西就南下深圳了。

到了深圳以后,他每天就呆在自己临时找到的落脚所里收听收看香港的节目。

可是,他物色了好久还是没有物色到合适的人选。

一个星期的出差时间很快就到了,失望的他决定去一家音像店碰碰运气。

皇天不负有心人!

就在他坐车前往音像店的途中,他在自己乘坐的吉普车上听到了一首《我的中国心》。

当这首歌的旋律响起、歌词从车载音响中缓缓飞出的时候,袁德旺意识到自己找到了合适的人。

为了联系和邀请到这首歌的原唱张明敏,袁德旺忙前忙后,跑断了腿。

好在,结果是成功的。

1984年的春晚,身穿西装的张明敏一首《我的中国心》直接火遍大江南北,红透两岸三地。

时至今日,很多人可能已经忘记了84年春晚的节目。

但是,每当这首感人至深的歌曲响起,我们就会想到袁德旺和张明敏英雄惜英雄的故事。

袁德旺老先生在执导春晚的时候,可以说是经典辈出,名人云集,每一届都堪称经典。

然而,人的精力终究是有限的。

2004年以后,力不从心的他渐渐退出了春晚的舞台。

三、文化的悲哀

究竟是作品成就了艺术家?还是艺术家创作了伟大的作品。

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然而,文艺圈和影视圈近年来确实存在一个奇怪的现象:

包括春晚在内的所有影视作品都在向着无聊的方向发展。

赵本山那一批老艺术家上春晚的时候,每年的小品都是一大看点。

从《红高粱模特队》到《卖拐》再到《不差钱》,每一个都是作品都是“常看常新”。

可是这几年的春晚,强行煽情,笑点尴尬,歌曲老套,收视率更是一路下滑。

有人说,这是因为网络发达了,人们看得东西多了,所以收视率下降很正常。

可是,这几年,作为地方台的河南卫视反而在春晚和各种晚会的制作上收获了一片好评。

可见,人们不是不喜欢春晚,也不是不需要春晚。

恰恰相反,人们需要的是更高质量的春晚,更符合时代发展的作品。

然而,现在的娱乐圈的风气和现状都非常奇怪。

长相普通,演技拙劣的小明星反而能接到大制作,时不时出来“恶心观众”。

那些真正有演技的演员反而只能接一些边角料的角色。

就拿最近上映的《红楼梦》来说,剧中的灵魂人物“林黛玉”堪称史上最差。

跟86版的红楼梦简直不是一个次元的东西。

网友更是锐评:“一黛不如一黛”!

真不知道,这是时代的悲哀,还是艺术的悲哀。

结尾: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偶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回忆。

生活在文艺蓬勃发展、艺术家辈出时代的人显然是幸运的。

真正的艺术会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人的性格与三观,让观众向着优秀的方向发展。

垃圾影视和快餐作品为了追求短暂的利益常常放大人性的弱点。

长期接受这种作品,会让人的戾气变重,三观扭曲。

作为观众,我们还是希望,市场上多一些正能量的佳作,少一些稀奇古怪的烂片。

参考信源

上游新闻:沈阳著名二人转演员翟波今晨去世

环球网:朱时茂发文悼念导演袁德旺

新民晚报:多次执导春晚的导演袁德旺去世,曾力荐周杰伦,发掘张明敏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