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就在4月21日,根据日媒《日经亚洲》爆料,他们发现就在今年的1月16日开始,中国就开始暂停了从美国进口大豆和玉米,逐渐转向了巴西和其他国家。
而特朗普第二次上任的日期则是1月20日,也就是在他上任的几天之前,中国就为可能发生的“贸易战”做足了准备。
事实也证明,我们提前做的预防十分有必要,就在4月特朗普宣布增加关税后不久,中方就足足向巴西进口了240万吨大豆!

2025年1月16日,中国做了一件既低调又精准的事——悄然叫停了对美国大豆和玉米的采购。没有大张旗鼓,没有提前预告,也没有多余解释。

交易暂停那一刻,美国农民或许还在想着来年的收成会不会赶上天气,可他们没想到的是,自己赖以生存的最大客户,已经把订单转手给了别人。
而这个“别人”,不是别人,正是近年在农业出口领域稳步上位的巴西。
四天之后,也就是1月20日,特朗普才正式重返白宫。

中国没有喊口号,没有搞宣传战,只是默默下了一个订单——下给了巴西和其他几个替代供应国。这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早有准备的调整。
从中美贸易战爆发的第一年起,中国就在大力扶持巴西的大豆产业,甚至不惜投资基础设施,修铁路、建码头、扩仓储。
所有这些动作,在当时还被一些美国媒体当作“拖延战术”来看待,如今看来,那根本就是未雨绸缪,是为这一刻的突然转身做铺垫。

而美国呢?特朗普一边自信满满地挥舞关税大棒,一边幻想着中国会被迫低头。
现实却是,中国不但没低头,还干脆转身离开了这个动荡的市场,把过去数十年形成的贸易链条砍了个干干净净。
关税战之后,中国几乎不向美国进口农产品最讽刺的是,美国农民从头到尾都被蒙在鼓里。他们或许还记得第一次贸易战中损失了多少,也知道那时候的巴西是如何填补空缺的。

但这一次,他们依然天真地以为“中国还会回来”,以为大豆的需求总归要靠美国。
然而,中国不仅没回来,还加速了与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国的农业合作。特朗普刚刚上台,农业订单已经“断勾”,连一个转身的机会都没给。
结果很快显现出来。曾经靠出口中国赚得盆满钵满的美国大豆农,发现自己的仓库越来越满,而订单却越来越少。
运不出去的货堆积如山,价格持续下跌,贷款违约率飙升。一些原本还能维持运营的家庭农场,只好挂牌出售,有些干脆宣布破产。

那群在2020年还相信“补贴计划能撑过一切”的农民们,如今才明白,补贴只是缓兵之计,真正的命脉还是市场。而这个市场,在短短几天内,彻底蒸发了。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特朗普回归后,口号依旧,姿态依旧,关税依旧。他坚持认为,中国还会像上次一样被迫回来谈判,农民还会像上次一样咬牙坚持。
可这一次,不一样了。中国不是退缩,而是脱钩。这不是一场讨价还价的谈判,而是一次清算后的清场。

美国农业部的数据已经写得明明白白:大豆出口量锐减,对中国出口几近归零。
与此同时,巴西的出口创下历史新高,中国对巴西大豆的依赖程度创下新纪录。
而在特朗普宣布增加关税之后不到两周,中国采购的240万吨大豆中,几乎全部来自南美。这是一次极其精准且高效的市场转移,执行之快,令世界侧目。
如今的美国农民成最大受害者
直到如今美国媒体才终于开始醒悟了。许多农业评论员在电视上质问政府,为何在农民苦苦支撑时,国家的外交策略却像在玩火。
当初那句“我们会赢”的豪言,如今成了一纸空谈。而那些曾坚定支持特朗普的农业州选民,发现自己正被曾经信任的人一笔带过,被所谓的“国家战略”一脚踢开。
他们的呼声不是没有传到华盛顿。国会的听证会上,来自农业大州的议员纷纷表态,农民的焦虑和愤怒已经难以掩饰。

但问题是,这些声音在主张关税、谈“强硬姿态”的政治面前毫无分量。
失去市场的美国农民,正在被动承受这一切。他们无力改变宏观经济政策,也无法阻止客户的出走。
他们种地、收割、贷款、还债,但最终却要为一场根本不是由他们挑起的贸易战买单。过去几年里,他们已经尝到了“政策波动”的苦果,如今这种苦,变成了不可逆的市场失落。

而在几千公里外的巴西,农民却迎来了他们的丰收年。
大豆出口一船接一船开往中国,利润飙升,农业贷款畅通无阻,投资兴旺。当美国还在反复讨论“是不是该调整政策”时,巴西早已在世界舞台上稳稳站住了脚。
这就是现实。政策的代价,最终由最无辜的人来承担。而那些号称要“让美国再次伟大”的人,却在一次次操作中,把美国的农业推向了衰败。
参考资料:
极目新闻 2025-04-22 《“中国向美采购大豆玉米为零”,透露了一个不是秘密的秘密》
极目新闻 2025-04-12 《中国本周购买至少240万吨巴西大豆,美国农民喊话特朗普:我们不能成为牺牲的羔羊》
观察者网 2025-04-11 《中企抢购40船巴西大豆,美国豆农“悬着的心终于凉了”》
环球时报 2025-04-21 《"原来,中国早就有预判"》
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