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溥仪被特赦后重回故宫,售票员:买票才能进,他如何回答

梅梅评历史 2024-08-27 19:06:48

1959年12月4日,这一天,对于“末代皇帝”溥仪来说,是个极为难忘的日子。

这天一大早,溥仪就穿戴整齐,和其他犯人们一起来到了俱乐部大厅。

众人一进门,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条大红横幅,只见横幅上写着苍劲有力的11个大字——“抚顺战犯管理所特赦大会”。

自三个月前,中央下达将会对“改恶从善”的犯人进行特赦后,所有人都对这一天充满了期待,溥仪也不例外。

虽然他自知”罪孽深重“,“特赦的人里,有谁也不可能有我”。

右一为溥仪

大会开始后,台下一片寂静,所有人都静气凝神,生怕漏听了自己的名字。

在简短的开场白过后,只见最高人民法院的一位工作人员拿出一张纸,接着高声念出了一个名字。

一个让所有人都感觉不可思议的名字。

“爱新觉罗·溥仪!”

溥仪一下子愣在当地,在身边人的提醒下,他才满怀激动地站起身,走到主席台前,恭恭敬敬地接过特赦令。

“罪犯爱新觉罗·溥仪,男性,五十四岁,满族,北京市人。该犯关押已经满十年,在关押期间,经过劳动改造和思想教育, 已经有确实改恶从善的表现,符合特赦令第一条的规定,予以释放……”

不等看完特赦令上的内容,溥仪早已痛哭失声,按照常规,溥仪并不在第一批特赦人员名单中,还是毛主席格局远大,罕见破例道:“要赦,就先赦‘皇帝’,共产党有这个气魄!”

从此,“逊帝溥仪”、”伪满洲皇帝溥仪“、“战犯溥仪”,就变成了“公民溥仪”。

成为公民之后,溥仪的生活过得怎么样?

周围人又是如何看待这位曾经的皇帝的?

溥仪人生的三个阶段

溥仪的第一个户口本

溥仪被特赦回京后,暂时先住在五妹金韫馨的家里,由于当时的粮油关系以及各种副食品票证等一切生活物品,都是跟户口紧密联系的,所以,溥仪回京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上户口”。

这年12月9日,溥仪在五妹夫万嘉熙的带领下,来到了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厂桥派出所。

他们表明来意后,一位名叫“吴静深”的民警接待了两人。

经过长达十年的改造后,溥仪已经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颐指气使的皇帝了,在见到吴静深后,溥仪先是给他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才将特赦令双手奉上。

直到这时,吴静深才知道眼前这个身材瘦高,穿着翻领大衣,带着眼镜,像文弱教书先生一样的人,竟是大清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

按照工作习惯,吴静深在给人上户口时,会跟上门办事的群众简单寒暄一般,虽然溥仪之前的身份、经历非同一般,但他此时已经是新中国的公民了,所以,吴静深还是照常规办事。

吴静深在给溥仪上户口

当时,户籍底簿上每个居民的填写内容共29项,吴静深先按照特赦令,将溥仪的全名一笔一画的誊抄下来,然后又问及他的住址。

溥仪一下子陷入了深思中。

大清未亡之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随着大清的覆亡,他一直在颠沛流离中度过,哪里才算是他的“住址”呢?

他3岁前一直住在北京什刹海边的醇亲王府,自3岁被慈禧太后选为继任皇帝后,他才搬入紫禁城,并一直在那里生活了15年。

直到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他才被逼搬离紫禁城。

溥仪搬离紫禁城

这之后,溥仪为了自保,先是住进了父亲载沣居住的北府,然后又逃到位于东交民巷的日本公使馆,一年后,溥仪在日本人的护送下,又移居到了天津。

1931年,溥仪为了争取日本人的支持,又甘愿沦为日本人的傀儡,从天津到了东北长春。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害怕被国人处以“极刑”的溥仪,在逃往日本的过程中,又被苏联红军抓获,并关押在苏联长达五年。

1950年,在毛主席的要求下,溥仪和一批伪满战犯被引渡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直到1959年被特赦回京。

算起来,他这么多年,居住时间最长的就属“紫禁城”了,可当他说出这个地方时,吴静深吓了一跳:“这个地方可不能随便写。”

因为此时的紫禁城已经不是某个人的私产,而成了故宫博物院,不管谁进去参观都得先买票。

1961年溥仪和沈醉、杜聿明等一众人参观故宫时,他还没转变过来,直到售票员拦住他们要门票,溥仪才意识到:“我到这个地方来,竟然还要买门票?”

在和五妹夫万嘉熙商量后,溥仪才决定在住址一栏填上“前井胡同6号”,这是“五格格”金韫馨的家,溥仪的很多家人也都住在这附近。

之后,吴静深又问起了溥仪的职业,溥仪急忙答道:“我刚特赦回来,政府还没安排。”

文化程度不高的吴静深,遂在职业一栏写下了“无叶”两字。

在填写婚姻状况一栏时,吴静深随口问道:“你的婚姻状态是?”

溥仪立马局促起来:“我……我现在是一个人”。

吴静深也发现了他表情的变化,于是换了个说法:“爱人是死了,还是离了?”

溥仪叹了一口气:“死的死,离得离”。

这该怎么填呢?

吴静深只得继续追问:“最后一个是什么情况?”

“离了”。

溥仪极力回答地云淡风轻,可只有他心里清楚,婚姻带给他的遗憾有多大。

婉容与文绣

在前半生中,溥仪结过三次婚,有过四位妻子。

1922年,溥仪按照祖制,娶了“一后一妃”,此时的溥仪还保留着“皇帝”的头衔,所以,他对待皇后婉容和淑妃文绣,就像对待一件玩物一样,高兴了把玩一下,不高兴了就丢在一边,以致婉容年仅30岁就得了疯病,最后在狱中悲惨死去,而文绣也因受不了溥仪的冷漠,于1931年愤然登报离婚。

溥仪在伪满洲国当皇帝的时候,也纳过两个妃子,分别是“祥贵人”谭玉龄和“福贵人”李玉琴。

谭玉龄

在这四位妻子中,溥仪唯一另眼相待的是谭玉龄,只可惜,1944年,谭玉龄得了一场风寒,不久经日本人治疗无效去世,她死时仅有22岁。

之后“入宫”的李玉琴,也受不了溥仪的种种限制,对他感情不深,1956年,她正式向民政局提交了离婚申请,年届50岁的溥仪又恢复了单身。

在《我的前半生》中,溥仪这样提及自己的四位妻子:“我有后、有妃,还有两位贵人,但唯独没有爱情,没有幸福。”

前半生沉浸在“皇帝梦”中的溥仪,既不自爱,也没有爱人的能力。

随着吴静深再次抛出如拉家常般的提问,溥仪的思绪又被拉回到眼前:“你的受教育程度是?”

“上过11年私塾”。

吴静深不语,只在文化程度一栏写下了“私书”这俩字。

在之后更换户口本时,溥仪的文化程度几经变更,有写“初中”的,也有写“高中”,最后又改回“初中”的。

溥仪的真实文化程度有多高?虽然我们不能量化,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对在初中文凭之上。

据史料记载,溥仪自入宫后,就被安排进了上书房学习。

为了让溥仪成为雄才大略的君主,摄政王载沣殚精竭虑,为溥仪静心挑选了朱益藩、陈宝琛、陆润痒、袁励准等一众学识渊博的大家为“帝师”。

在学习了“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接受了传统的皇家教育之后,1919年,13岁的溥仪又有了一位新的英国老师——庄士敦,庄士敦不仅是牛津大学的高材生,还担任过威海卫租借地的英国行政长官。

溥仪与庄士敦

在他的教导下,溥仪的英文水平不仅突飞猛进,在数学、地理等现代学科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

所谓“名师出高徒”,在这么多名师多对一的指导下,即便溥仪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他的文化程度也不会低,否则,他是无法完成《我的前半生》这本巨著的。

在居民户口本填写的29项内容中,吴静深只填写了17项,因为其他12项诸如家庭出身、个人成分、宗教信仰等,他实在不知道怎么填,只好空在那儿,好在这些也不是必填项目。

不到半小时,吴静深就将登记好的户口本交给了溥仪,溥仪接过户口本,又深深鞠了一躬。

这位曾经的皇帝,第一次有了普通公民的身份证明。

之后,为了让溥仪慢慢适应和融入新社会,周总理又煞费苦心,为他做了许多安排。

周总理与溥仪夫妇

溥仪的第一份工作

考虑到溥仪的身份和自身特点,1960年1月,周总理为溥仪介绍一份在北京植物园的工作。

在此之前,周总理曾咨询过溥仪的意见,问他有没有什么想做的工作。

溥仪思索一会说:“我想试试做一名医生,在宫中的时候,师傅教我读过不少医书,我在战犯管理所也学过一些,并且也参加过针灸、听诊等实践活动。”

周总理听后,顿时哈哈大笑,委婉拒绝说:“医生这个职业恐怕不适合你,以你的身份,你若医得好,别人会夸大对你的赞美,你若医不好,闲言碎语也是成倍的啊!”

这年2月16日,溥仪拿着市民政局的介绍信,正式到西郊的北京植物园报到,考虑到溥仪刚参加工作不适应,周总理还特批他可以半天工作,半天学习,为了方便他上下班,植物园领导还给他专门安排了宿舍。

对这份工作,溥仪非常满意也非常用心,他说:

“ 我和劳动人民在一起工作和劳动 ,我也成了伟大祖国的一名光荣的公民 ,搬一砖 ,弄一瓦 ,种一草 ,栽一木 ,都是为了加速社会主义建设 ,我的高兴和自豪绝不是笔墨和语言所能形容的 … …”

在植物园工作半个月后,溥仪的户口从“西城区前井胡同6号”迁出,迁到“北京植物园南阜村20号”。

这是溥仪拥有的第二个户口本。

在这个户口本上,除了溥仪的住址、文化程度发生变更之外,在职业和服务住所一栏,还填写了“北京植物园,不教劳动”几个字,这里的“不教劳动”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为了保护溥仪,周总理特别知会有关人员,溥仪在植物园工作,属于正常的劳动工作,而不是“劳动教养”。

此外,溥仪的出生日期为“1906年1月14日”,为什么在上面还要加盖“变更”的字样呢?

这主要是因为溥仪报的是阴历生日,也就是正月十四,而户口本上应该填写阳历生日,换算之后,应该是1906年2月7日。

在植物园工作了整整一年后,溥仪不仅掌握了播种、移栽幼苗、上盆等全新的技能和知识,更重要的是,这段经历帮助他完成了从皇帝到普通公民的转变,开启了他新生活的篇章。

1961年3月,溥仪接到通知,他将和杜聿明、王耀武等七名特赦人员一起,被调入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工作,不仅有单人宿舍居住,待遇也由原来的每月60元提高至每月200元。

随着工作地点的变化,溥仪的户口再一次发生了变更。

溥仪的最后一段婚姻

溥仪入职后不久,现住址就由原来的“北京植物园”迁到了“西城区赵登禹路32号”,这是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的所在地。

这份新户口本有两处非常值得一提,首先是户别由原来的“植物园”改成了“机关”,其次是家庭出身一栏,填了一个“58”。

这个“58”代表什么意思呢?

刚开始笔者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但在翻看了2004年前被废止的《家庭出身代码表》后,我才明白,”58“代表的是“土司”!

在我国封建历史上,"土司"是指由中央王朝授予的一种官职,主要用以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首领。

清朝是由我国的少数民族——女真建立的王朝,溥仪的祖先努尔哈赤,在建立后金时,就是女真族建州部的首领,从这一点来说,把溥仪的家庭出身归为“土司”一类,也很贴切。

在换了新工作、拥有了新户口后,溥仪的生活又迎来了新的变化。

1962年2月,在同事周振强和人民出版社编辑沙曾熙的介绍下,溥仪认识了当时37岁的李淑贤,李淑贤那时是北京关厢医院的一名护士,对医学的共同兴趣,让二人第一次见面就有聊不完的话题。

在两人相识之前,李淑贤已经有过两次婚姻。她的第一次婚姻是与一个北平伪警察,该警察在1955年被政府枪决;第二次婚姻则是与一个银行会计,两人结婚仅一年就因感情不和而离婚。

溥仪对李淑贤的过去表示了理解,并没有深究,而李淑贤也不计较溥仪的过去,在见过几次面后,二人对彼此都很满意。

这年4月30日,溥仪和李淑贤在诸多亲友、同事的见证下,正式结为了夫妻。

对这最后一段婚姻,溥仪倍加珍惜,他曾对妻子表白说:“在遇到你之前,我真不知道爱情为何物,和你结婚之后,我才知道人世间还有这么珍贵的情感。”

对妻子,溥仪也是呵护备至,据李淑贤后来回忆,无论是洗脸还是做饭,溥仪在家时总是喜欢陪在她身边,如果她需要上夜班,溥仪就会打电话或去医院找她,给她送些水果和衣服,直到很晚才一起回家。

溥仪和李淑贤结婚之后,周总理考虑到二人再住单位宿舍也不合适,就为他们选了位于“西城区东观音寺甲22号 ”的一个小院子。

随后,溥仪和李淑贤的户口随之迁入新住址,有意思的是,户主是李淑贤,溥仪是作为“户主之夫”随迁的。

在这个地方,溥仪和李淑贤只度过了五年的幸福时光,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患尿毒症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

溥仪的一生,最终定格在这张小小的户口簿上。

总结:

溥仪的一生,经历了从皇帝到战犯再到公民的巨大转变,这一转变不仅是个人身份的变化,更是时代变迁的深刻体现。

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历史,也是国家历史的缩影,正因为如此,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户口簿,才被当做“国家一级文物”珍藏在北京警察博物馆里。

正如鉴定专家所说:“这个文 物可能没有青铜玉器、瓷器字画那样的艺术和科学价值,但它的社会教育价值和历史意义已经超越了其他文物。”

参考文献:

1、《“ 末代皇帝 ”溥仪的户口簿》,孙辉刚,珍档,2018.9

2、《末代皇帝的改造》,穆玉敏,百年潮,2022.1

3、《溥仪的百姓生活》,杨纪,钟山风雨,2020.2

1 阅读:37

梅梅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