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科是孩子学习中的常见现象,也是人才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由于偏科,许多孩子常常无可奈何地输在考试的水平线下,这既让孩子本人倍感烦恼,也让父母担心不已。
肖波在房中学习,几乎忘了时间。马上就要开饭了,爸爸在客厅中喊他吃饭,肖波匆匆忙忙走出来。
爸爸笑着摇头:“又在攻克什么难题啦?”
肖波开心地嚷嚷:“刚刚把数学老师留的最难的那道题解出来了!真爽!”
爸爸点着头:“我就知道肯定是在解题!除了数学,还有什么科目能给你这么大的吸引力?”
肖波撇撇嘴:“爸爸,怎么听着您好像不高兴我勤奋努力啊?没想到,没想到!”肖波装模作样,一副不理解的表情。
爸爸敲敲肖波后脑勺:“你这家伙,明知道我说什么要是你语文和英语也有这种热情,我就放下心头大石了!”
肖波扒者饭,对爸爸说:“真扫兴!”
上述事例中的肖波爱好数学、物理等理科,而对于英语、语文却不感兴趣。生活中很多孩子都有偏科现象,或者偏爱文科,或者偏爱理科,或者是文理科中的某一两门。只有少数孩子能真正做到不偏不倚,各科齐头并进。
孩子产生偏科的原因往往有很多,而且也较为复杂。孩子正处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特别容易对一些较形象的科目感兴趣。比如对文科感兴趣的一个孩子说:“小说有一种特殊的魅力,我喜欢里面的故事,每当看着一本小说,我便沉醉于其中,那是一种美的享受,对理科可就没有那种感受。”
老师个人素质的高低,责任心的强弱,也会直接影响孩子对此科目的喜爱与厌恶。一位爱好数学的孩子深有体会:“在小学,我有一位非常好的数学老师。他待人非常诚恳,课余时间常与我们一起讨论研究数学问题。在他的感染下,我觉得学习数学是一种乐趣。但对于语文,除了上课听一下,就置之不理了。再加上后来调来的一位新语文老师,?我很难与她适应,而她也对我们不上心,自然成绩就-落千丈,于是就不爱学语文了。”
同时,社会思潮也会直接渗人到孩子的学习中。比如,有的孩子听信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这句话,就会把主要精力放在理科的学习上,对文科自然就冷淡了。
我们都知道,学校教育是基础教育。学校开设的各门功课都是为以后发展打基础的重要学科。如果孩子对某些学科不感兴趣、不喜欢,则可能意味着这方面的教育将是不完整的。
要纠正孩子偏科,第一就是要激发孩子对所有学科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的一种动力。孩子某一学科学得差,首先应培养孩子对该学科的兴趣。例如,孩子对数学不感兴趣,在小学低年级,学习数的概念的时候,不妨和孩子一起做一些数字游戏,孩子不仅从游戏中形成数的概念,也培养了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要让孩子明白偏科的危害。一定要让孩子认识到偏科对于学习、考试和个人发展的不良影响。过早偏科会影响对其他科目的兴趣,如果不加以调整,势必会导致对偏科外的科目没兴趣,总体成绩下降,造成一种恶性循环,最终让孩子对除自己特长外的科目形成一种“这些我都不在行的态度”,弄不好会彻底丧失对不在行科目的学习信心。只有让孩子看到这一点并下决心改变现状,才可能采取有效措施尝试扭转局而。
第三,鼓励孩子在弱势科目上的点滴进步,继续发挥优势学科。如课堂发言,读书笔记等等。引导孩子主动去接触弱势学科,加强对弱势学科的日常学习,也可以从相关学科中找出突破点,进而带动弱势学科的提高。
对于孩子的优势学科,父母千万不要打击他们的学习热情,要鼓励孩子保持这样的学习劲头。争取利用学科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从喜欢的学科引发对另一学科的兴趣。
最后,充分运用父母的影响作用。父母的关注与期待,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在心理学上称为“皮革马里翁效应”。父母的期望值高,孩子奋斗努力的动力会更大,这对于偏科的孩子尤其重要。一般偏爱某科的孩子,父母总是会强化这一点:而孩子厌烦或者忽略的科目,父母也会弱化对孩子的期望。这也是造成两种不同循环的重要原因。因此,父母要科学理智地利用这种影响力,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孩子的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