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摧毁的爱, 一旦重新修建好, 就比原来更宏伟、更美、更顽强。—— 莎士比亚
有那么一些人因不懂得珍惜,或者内心曾经受过伤害等原因,让自己与爱阻隔,也让自己对“爱”产生了怀疑,产生世界待自己不公,世界不爱自己,甚至觉得世界抛弃自己了等不好得想法。
那么,世界真的如他们所想的那样无情么?其实不然。
1.世界本不缺爱,而是你内心的执拗与偏见阻挡你发现爱我们大家都知道,这个世界因为充满爱,所以它才变得充实而有意义;这个世界因为充满爱,所以它才变得有血有肉;这个世界更因为充满爱,所以它才让人流连忘返……世界因爱而精彩,因爱而生动。
正如那句话“这个世界并不缺乏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一样,这个世界是充满了爱的,有些时候你感受不到,并不代表它不存在,它可能就在你身边,只是因为你内心对爱的执拗与偏见蒙蔽了你,让你对爱心生成见,看不到而已。
我们平常能够看到,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由于从小缺乏某一方的爱,在性格上会表现出某些独特的气质,会对缺失那方的亲人有仇恨心理……
这些个情况大体都是因缺少某方面的爱,而在内心深处产生的成见,带来的对这方面爱的误解。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打消这种内心的偏见与执拗,去拥抱爱呢?
《邻里美好的一天》就是这样一部教人放下内心的执拗与偏见,并去找寻曾经遗失的爱的电影,感人至深。
2.《邻里美好的一天》告诉我们,唯有自我和解才是打消内心执拗与偏见,找回遗失的爱的不二法则《邻里美好的一天》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取材上世纪美国家喻户晓的儿童节目《罗杰斯先生的左邻右舍》,节目中罗杰斯先生搭建了一个向孩子们传递“爱”的桥梁,他制作这个节目的初衷不是为了帮孩子们打发时间,而是希望教会孩子无私去奉献爱,勇敢去表达爱。
这档电视节目前前后后总共上映了895集,正是这么多集节目的坚持,《罗杰斯先生的左邻右舍》才让无数在破碎家庭中心灰意冷、被糟糕父母伤害抛弃的小孩学会了如何去爱,罗杰斯也因此,在33年来被美国人尊称为“代理父亲”,成为很多人童年的记忆。
本片并非介绍罗杰斯的人物传记,而是聚焦罗杰斯先生(汤姆·汉克斯 饰)与记者罗伊德·沃格尔(马修·瑞斯 饰)之间的一段友情故事。
讲述的是一心想要揭露社会阴暗丑恶的新闻记者罗伊德被安排采访罗杰斯先生,作为杂志新一期的英雄人物专题报道。罗伊德试图借机挖掘罗杰斯先生阴暗面,也正因自己与父亲的矛盾面临着家庭问题和个人困境。
而在采访过程中,他被罗杰斯言行一致的真诚善良慢慢影响,最终实现与父亲的和解,慢慢懂得关心妻子,能够花时间陪伴儿子的转变。
罗伊德在电影中的转变,离不开罗杰斯言行一致的影响,更多的是其内心对执念与偏见的放下,在自己内心达成自我和解,实现最终的家庭、亲情、事业的多重丰收。
如果没有罗伊德内心的自我和解,即使罗杰斯再多的外部影响也是不能打动罗伊德,并让他做出改变的。
唯有罗伊德内心的自我和解,才有了后续的温馨亲情画面。
3.在罗杰斯的帮助下,罗伊德是怎样自我和解,实现最终的自我救赎的对于一个人来说,要想实现内心的自我和解是相当难的,这需要一个人摒弃自己长期坚持的某些观点,尤其是对于爱这方面的成见就更加难以放下的的情况下,更是难上加难。
那么,电影中罗伊德是怎样做到的呢?
纵观整部电影,我们能够看到,罗伊德内心和解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3.1起初的逃避排斥
在没有接触罗杰斯的时候,罗伊德由于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外花天酒地,不关心母亲、自己以及姐姐,直至母亲生病去世,父亲都不管不问,仇恨父亲,也导致他很多年不见父亲。
他还因此在年轻的时候,为了摆脱原有家庭,选择与自己的老婆安德莉亚私奔,来到新的地方生活。
直到他姐姐的婚礼,父亲的再次出现,他都没有原谅父亲。即使在婚礼上,父亲主动寻求和解,因父亲无意提到他母亲,心生愤怒的他,难以压制内心的愤怒,动手打了父亲,导致婚礼上的不欢而散。
后来其父亲主动找上门来,想寻求儿子原谅,他都无动于衷,根本不为所动。就算后来父亲来家求和解,被他赶出家时,发病住院了,他还借口离开医院,不愿照顾父亲,我们能够看出,他对于父亲的成见之深。
这时期的罗伊德,内心对于父亲是排斥的,这时,罗伊德内心存在逃避与排斥心理,听不进任何劝诫。
但这种逃避与排斥的局面,后来却因一次对罗杰斯的采访,彻底改变了。
3.2接触后心有所触
罗伊德与罗杰斯的相识是一次杂志人物介绍的采访:罗伊德本以其揭露社会阴暗丑恶的新闻记者著称,还因尖锐的言语得到了新闻界的大奖。罗伊德采访罗杰斯,本身是想挖掘罗杰斯在公众前面不一样的形象,也就是罗伊德的黑历史。
这样一位敏锐、毒辣的记者,带着“挖掘罗杰斯先生阴暗面”的目的对他进行采访,然而让人意外的是,罗杰斯先生反而从罗伊德的言辞中捕捉到了他的家庭问题,两人的角色关系也随之产生互换,罗伊德反而变成了被罗杰斯先生采访的人。
在采访中,罗伊德不仅看到的是表里如一的罗杰斯,在节目中用自己的言行感化广大青少年,让他们懂得去爱,教会他们如何去控制自己内心的情绪,在平常生活中也是一样,跟自己夫人乔安关系处的非常好,即使在家里,还能够看到与乔安的钢琴对弹。
在地铁上,能够看到罗杰斯与其他乘客的热情演唱,以及在与罗伊德的沟通中,他也坦承自己也是有情绪的,只是自己懂得去排解,比如游泳、弹琴时的低音键的重击等等,罗杰斯真正做到表里如一的真诚善良。
在采访中,还让罗杰斯了解到了自己的往事,包括过往童年时候自身的遭遇与现在的生活状态。罗杰斯先生并没有强行给他洗脑真善美,也没有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评判罗伊德的“弑父”,他只是主动问起罗伊德的童年趣事,问他小时候喜欢玩什么玩具,他的父母是怎么陪他打发这段美好时光的。
采访中的一幕幕,让罗伊德内心有所触动,让他对父亲、妻子、孩子之间的关系有所思考,真正发生化学反应的还是罗伊德被邀请参加罗杰斯的节目,直接晕倒后,住进罗杰斯的家里,其后去吃早餐的一分钟静默。
3.3一分钟静默顿悟
在餐馆吃早餐的时候,我们看到罗杰斯吃的很素,这也有这一分钟的静默,罗杰斯告诉了罗伊德父亲对于他性格方面塑造的重要性,并让罗伊德回想那些爱我们的人。
在这一分钟里,电影中为了表现效果,就像按下了暂停键,瞬间所有声音都消失了,我们不知道罗伊德想到了什么,但神奇的是,他脸上的表情逐渐从愤懑到轻松,困扰他的恨意离开了,童年时感受到的温暖回来了。
我们也看到了他眼角有泪花,这是他感动的泪花,也是自己心中喜悦的泪花。他终于直到自己小时候也是爸妈陪伴,给自己买“兔子”玩具等等,也是很爱自己的。
这时,他内心的成见已经放下了,真正在内心深处达到了自我和解,从后面他的行动,我们能够窥见一斑。
3.4最终的自我救赎
在内心达到和解后,他回到家主动向妻子坦白当时留下妻子在医院不管不顾的歉意,还主动去往父亲的居所,去照顾陪伴癌症晚期的父亲。
在后来妻子跟儿子到来时,晚上儿子醒了,主动去热奶,主动去照顾儿子,以及后来父亲去世,回到家的他主动提出让自己缓缓,在家带娃,让老婆去忙工作等等,我们可以看出,罗伊德内心确实改变了,他感受到了久违的家人的爱。
他也通过照顾父亲的这段经历,将原本只要400字的人物介绍,写成了杂志的封面故事,还得到领导的肯定。
凡此种种,我们能够看到罗伊德在内心和解后,达到了最终的自我救赎,找回了曾经的爱,活得有血有肉。
这就是罗伊德的自我和解之路的四个阶段,通过这四个阶段,我们能够看到一个由不相信爱,内心逃避的人向懂得去爱,懂得放下成见,珍惜当下,活得有血有肉的真汉子形象。
在生活中,没有人能够一帆风顺,即便像电影中描述的罗杰斯—— “美国仅次于上帝的人”,也有不被儿子理解的时候,但正如罗杰斯先生对杰夫说的那句话一样——我喜欢这样的你,我愿意去爱现在的你。
懂得去爱是一种幸运,只有懂得爱的人,才能更好的爱自己、爱别人、爱这个世界,爱让人成长,爱也让我们变成更好的自己,也让我们有勇气面对生活的方方面面。
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幸,面对种种不愉快,那些我们曾经付出的爱,也必将以另一种形式,永远的留在别人的生命里,你看我们做到内心自我和解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