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前往北平,毛泽东将此行程称为进京“赶考” ,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考量与现实意义。
从历史借鉴角度看,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后,迅速走向失败,原因在于骄傲自满、贪图享乐,失去了进取之心与民众支持。毛泽东以此为鉴,时刻警醒全党,胜利之后不能重蹈李自成的覆辙,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与优良作风。
在现实层面,党即将面临重大转变。彼时,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中国共产党即将从长期被压迫、被围剿的党变成全国范围的执政党,工作重心由农村包围城市转入城市领导农村,其创业之难即将成为过去,而巩固和开创新事业的考验即将成为现实。党能否适应这一系列转变,管理好城市、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稳定的新秩序,是摆在面前的重大课题。此外,即将诞生的新政权还面临着国际敌对势力的威胁与挑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持怀疑、敌视态度,在外交、经济等多方面可能进行封锁、遏制 。
基于上述历史教训与现实挑战,毛泽东以“进京赶考”来形容这一关键历史节点,激励全党同志以谨慎、积极的态度应对未来的执政考验,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努力向历史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