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柳青文学研究会走访慰问老作家活动
临近春节,虽有寒意,可冬阳灿烂,依旧温暖。
在柳青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董颖夫老师的带领下,柳研会长安工作部慰问了为柳研会做出巨大奉献几位著名老作家。
走进王峰老师的家,墙上挂满了名人字画,靠着四面墙壁的书柜里,摆放的各类名著藏书,淡淡的书香气,弥散了整个屋子,让人不禁沉浸在那墨韵书香的世界里。足有一人高打印的书稿,整齐地摞在墙角,这些书稿凝聚王老师的心血,也是他辛勤耕耘的结晶。
王老师虽年过八旬,可他依然神采奕奕,精神气十足,脸上洋溢着和蔼的笑容,他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轻松祥和的氛围中,大家亲切交谈,并虚心向王老师讨教。谈及创作,老师的眼神中立刻闪烁着别样的光芒。他说:“这几年腿脚不像从前那么灵光了,也不太出门了,大家问在家忙啥?我说玩呢,再问玩啥?只好如实说写作画画呢。”于是,就在群里看到了王老师发表的新作。浏览作品后才知道王老师不仅文章写的好,绘画也颇有造诣,花鸟鱼虫,山水人物,惟妙惟肖,形象逼真。
王老师曾在长安报做过编辑,乡镇搞过企业,当过厂长,丰富的阅历,使他的小说变得更加耐人寻味。书法、绘画也充满了张力。从他近日发表的《八十痴翁忆学画》文中不难看出,他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志向、有抱负的人。他一生做过三个梦,第一个梦想,是当一名作家;第二个梦想,是当一名医生;第三个梦想,是成为一个画家。
功夫不负有心人。四十多年来,他用心血熬煮文字,艰苦地写作,创作出版了各种文学、文化作品800余篇,20本著作,760万字,荣获了全国省市区奖30多个,其中全国性11个。《风雨桃花村》(1991年1月有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桃花镇》上下部(1998年8月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是长安县,长安区有史以来最早有国家正式出版身出版的长篇小说。这三部长篇小说结束了长安几千年来无长篇小说的历史,填补了长安无长篇小说出版的空白。到1999年7月,长安才有另一部小说问世。另有一项文学研究成果专著《长安方言析议》填补了有史以来国内无长安方言专著的空白。
多年的努力换来丰硕的成果,也终于圆了他的作家梦和画家梦,儿子替他圆了当医生的梦。
活到老,学到老,写作、绘画到老。每天早上起床,坐在书桌前,伴着窗外鸟儿的啼鸣,将心中的感悟与思考化作一行行文字,将内心的美好幻化成一幅美图。他的每一本书,都是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文学执着追求,涵盖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人性的光辉与复杂、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每一页都承载着深厚的情感与智慧。他的每一幅绘画,色彩斑斓,充满想象,透射出无尽的创意与热情,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美好的向往。
从王老师身上,看到了他对文学的炙热情怀与精神风貌。
说话间,我们来到老作家李顺年老师家,见董老师率领着柳研会的新成员,他非常高兴,侃侃而谈,谈过往,谈当下、热情洋溢,目光烁烁,让人仿若能透过时光,窥探他一路的激昂与坚守。
李老师热爱文学,擅长诗词,堪称诗词大家。曾为学生编著传统文化读本《德言思行》《美哉汉字》《诗书润心》《亲近大自然》《历史的天空》等教学辅导书籍。并在众多的唐诗中,选了近千首诗作,编著《唐诗咏长安》和《唐诗话长安》1至3卷,并加以详注、散译。让读者通过这些唐诗,感受唐诗的精妙艺术及魅力,也给学生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李老师曾就职于长安县组织部,调入长安二中,先后担任副书记、副校长,任职期间,为了展示弘扬中国诗词书法,在2012年,他打造了一道文化墙,搞了一场轰轰烈烈文化建设活动,吸引来三百多个校长到二中来参观,好评如潮,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认可。退休留校后,他继续给学生编书,让学生多念书,多背书,多学知识,成为对社会有用人。
李老师从诗品,人品上都值得我们去很好的学习。
当我们来到李希仲老前辈家中时,方知李老师去了南方二女儿家里。我们隔屏看望问候了李老师,遥祝他身体健康,诸事顺意。
李希仲老师是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出版了62万字的长篇小说《粉巷》,荣获改革开放四十年长安区优秀文学作品奖。他的作品,在陕西西安文坛引起不小轰动。
现已83高龄的他,每天上午读书写作,下午去楼下散步,这种良好的习惯保持至今,这种对文学锲而不舍的精神,实在令人汗颜。
最后一站,看望了老作家崔晧老师。他是1964年以前,最先在延河上发文章的一名作者,也是最早在文学上崭露头角的年轻人。用他的话来说,把文学爱了一辈子,钟情文学一辈子,文学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每天无论工作再忙,都要挤出一定的时间来写作。他记着陈忠实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在乡镇不只是为了工作,更是为了积累题材搞写作,这句话激励着他在郭杜一干就是了25年。的确,基层工作为他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很快出版的新作品,如《社火》《长安香积寺村志》《戏满长安》,近期还出版了40万字的长篇小说《苍茫神禾原》,《苍茫神禾原》也荣获改革开放40周年长安区优秀文学作品奖。
崔老师的书房各类藏书非常之多,这些书籍伴他走过一生,。当我们惊叹书房有那么多藏书时,他笑着说:“还有40没搬回来呢。”
看望的老作家还有著名作家、诗词大家、书法家陆程久老师,他作品颇有创意,值得我们学习。
每到一处,董颖夫名誉会长总是不厌其烦的把老作家的感人事迹逐一向我们做详细介绍,希望我们多向老作家们学习,学习他们献身文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使柳青精神得以很好的传承。与此同时,董老师也把新一届柳研会长安工作部领导班子的成员向前老前辈做了引荐,请他们多费心扶帮中青年人,传授文学真经。
省柳研会还向博学多才,著书颇丰的肖宝善,张耀富,毋东汉,周博学,樊耀亭等老作家发出了慰问信,祝他们新春快乐!福寿康宁!
这次慰问活动,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拜访,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场意义非凡活动,老作家用他们的一生诠释了对文学的热爱,对柳研会的倾力付出,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在书本上无法学到的东西,受益匪浅,不枉此行。
这些老作家虽已过了耄耋之年,却依然在文学领域里熠熠生辉,他们对文学的热爱跨越了漫长岁月,历经风雨洗礼却从未褪色。他们都是德艺双馨,学富五车的大作家,取得了成绩,不骄不躁,笔耕不辍,不断探索文学的新境界。我被他们的精神深深地感染。
在快节奏日常生活中,浮躁与懈怠时常充斥我们的生活,难以静下心来专注写作。而老作家却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态度,就能在创作出好的作品。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要以老作家为榜样,学习他的自律与坚持,让生命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
2025年1月22日
作者简介: 苗晓瑛,陕西长安人。陕西散文学会会员,陕西柳青文学研究会理事,长安作协理事、散文委员会副主任,西安政协长安文史员。在省市级报刊、杂志及电子媒体发表散文随笔数百篇。出版散文集《青青潏河岸》。
编辑:水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