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泰山亚冠退赛事件近日持续发酵,其核心争议已从最初的退赛原因转向亚足联的处罚逻辑。球迷与媒体的质疑焦点在于:为何亚足联不仅判山东泰山0-3负于蔚山HD,还要取消其所有比赛成绩并追回奖金?这一被斥为“吃相难看”的处罚背后,究竟是规则使然,还是利益驱动?
根据亚足联官方公告,山东泰山因赛前单方面宣布退赛,直接触发了《亚冠精英赛竞赛规程》第5、6条:“比赛开始后退出比赛的俱乐部,其所有比赛将被取消并视为无效,积分和进球数不予考虑”。这意味着,山东泰山此前在亚冠小组赛的3胜1平3负战绩(积10分)被全部清零,晋级资格也随之消失。
这一规则本身看似“一刀切”,但亚足联的逻辑在于维护赛事的严肃性——若允许俱乐部中途退赛且保留部分积分,可能引发其他球队效仿,导致赛事体系崩坏。然而,规则本身是否合理?有观点认为,判0-3负足以体现对退赛的惩罚,清零积分则是对俱乐部长期努力的全盘否定,显得过于严苛。
更引发争议的是亚足联对经济利益的强硬态度。根据处罚细则,山东泰山需退回小组赛阶段获得的约790万元人民币奖金,若原本晋级还将失去额外143万元奖金,并需赔偿其他俱乐部和商业机构因退赛造成的损失。
这一处罚的争议点在于双重标准,一是已分配奖金的追回,山东泰山此前赢球的奖金已通过比赛实际产生,其他对手(如光州、横滨等)因战胜泰山获得的积分和奖金却无需退回。这种“单方面追讨”被质疑为“只罚退赛方,不罚受益方”,损害了规则的公平性。 二是赔偿责任的模糊性,亚足联要求泰山赔偿“其他参赛俱乐部和商业机构损失”,但具体金额未公开,且未明确界定损失范围。这被批评为“无限扩大追责”,可能成为亚足联填补财务漏洞的借口。
不得不说,此次事件折射出亚足联在处理争议时的双重倾向:一方面强调规则刚性,另一方面对规则的执行存在选择性。例如,山东泰山退赛的导火索被猜测与上轮亚冠中球迷举敏感标语事件有关(尽管俱乐部已道歉),但亚足联未公开调查此事,而是直接以退赛为由重罚。这种“避重就轻”的态度,让外界怀疑其利用规则打压中超球队的意图。 ,也难怪有球迷认为此次亚足联的吃相也太难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