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远地看到小桌时,板面上明晃晃的光带格外引人注意。虽说黄花梨以莹光见长,但这一条过于突兀,轮廓窄长而分明。
黄花梨罗锅枨半桌(沿用原名),长77.5宽43.5高77.8厘米,断代为十七世纪,早可到明晚期。
桌面板心三拼,中间一片十分亮丽,不仅因为颜色浅,而且莹光强,从本来就明艳的底色中脱颖而出。
左边窄、右边宽,三拼板心中的这两条和边抹色泽接近,唯独中间这片浅淡金黄,给人第一感觉是后配的。
箭头所指的地方,宽板和窄板上的图案具有一致性,通过木纹对比可知左右是一木对开的。
分析得出三拼面心的加工顺序:先用中板与宽板配合,然后确定窄板尺寸,再裁切拼接。
虽不敢断言窄板和宽板与边抹同料,但差别很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同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转到另一头观察,中间板条变得不那么分明,莹光仅比两边稍强一点点。
而且,只要是从左向右观察,明暗反差就平和许多,不像从右向左看那样格格不入。
这就意味着,颜色和亮度差异可能源于两个裁切面上的反射光强度不同。
还记得几天前的那只黄花梨素小箱吗,光看这张照片,多数人都会以为口沿上下板材配色不统一,不是同一批料的。而在下面的左视图中,反方向观察色差瞬间消失。
同一种料开出不同部分的板材,纹理和油分分布可能不一样,从而导致效果迥异,黄花梨罗锅枨小桌应该也是这样的情形。
由此推测,小桌制作时为粗加工面,基本上没有光感,古人自然也不以为意,后来在使用过程中逐渐被磨光,莹光显现,成为现在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