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6年的“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上,当全国各地的劳模代表们纷纷进京抵达现场后,经周总理提示,毛主席突然在人群中看到一位年近六旬的老人,在仔细确认过他的相貌后,毛主席连忙上前握住他的双手,满怀激动地说道:“老班长,啊,老班长回来了!”
毛主席此言一出,迅速引起整个会场的众人惊讶、围观。那么,这位被毛主席尊称的老人又是谁?他又是如何成为开国领袖毛主席的昔日老班长呢?
老班长名叫李开文,1898年6月26日,出生于安徽金寨县的一户贫农家庭,为了给父母减轻负担,在他很小的时候便学会了下地干农活。
在他16岁那年,除了农活以外,他还开始跟同村的大人们一起烧窑卖苦力,每日都会走上百里多的崎岖山路,也因此练成了双“铁脚板”。
尤其是在大革命期间,红色的革命风气传到大别山地区,红军派出宣传队,到各个农村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李开文目睹着这一切,深受感动,他虽然听不懂那些复杂的理论,但他能清清楚楚地看到,红军确实是一支为贫苦百姓而奋斗的队伍,在红军的影响下,李开文的思想也悄然发生了转变。
随着革命风潮席卷全国,他们金寨县的众多有志青年也纷纷加入其中,到了1929年,李开文做出了可能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已经是四个孩子父亲的他终于下定决心,跟着红军干。负责征募的同志得知他家里的情况,便劝他多考虑考虑,毕竟他还有一大家子人要照顾。但李开文决心“舍小家为大家”,最后还是毅然加入了红军,跟随红军转战各地。
由于国民党军调集重兵,不断对大别山区的红军进行围剿,红军最终不得不撤离。李开文也接到了从大别山区撤离的命令,凑巧的是,李开文所在的219团的撤退路线正好经过他家,甚至就是从李开文的门前经过的。
如果李开文有心和家人告别,完全可以找到机会。但李开文担心见到家人后自己就会沉浸到温柔乡里去,从而消磨斗志,因此毅然决定“过家门而不入”,只是默默看了几眼,就从家门前走了过去。
八岁的儿子哭喊着抱紧他的腿,求他不要走,回家看看刚刚生产的妈妈。
李开文心里很清楚,如果见到妻子的眼泪和两个出生才半个月的双胞胎,肯定再也走不掉了;而留下来的结果只有一个——死在敌人的屠刀下……
多年以后回到家乡,李开文还忍不住问儿子:“当初你恨不恨爸爸丢下你们?”
儿子老实地回答:“说不恨是假的,当初肯定恨,但现在不恨了,知道爸爸干的是光荣的事情。再说,当初你要是不跟着红军走了,不仅你得死,咱们全家都得死。”
一开始,李开文还只是一名普通的赤卫队员,但他在战场上的表现非常出色,肯吃苦不怕困难,并且一直冲锋在前。
在撤离的时候,219团的团长急需一名担架兵班长。担架兵虽然是后勤医护兵不参与实际战斗,但需要冲在枪林弹雨的第一线抢救伤者。
而团长最终选择了还没有当过担架兵的李开文来担此重任。原因无他,因为李开文那一双“铁脚板”在部队里“鼎鼎有名”。
在部队撤离期间,担架班有好几个和李开文是同乡的战士到李开文这里诉苦,有的甚至想要退出队伍,因为他们实在是受不了,想回家和家人团聚。
李开文:“咱们参加革命,就不能想着回头,你们现在回去,不仅没办法和革命同进退,而且老家已经被敌人占领,回去就是送死。既然这样,不如坚持下去,和队伍一起走出去,解放家乡,让家乡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李开文的话引起了老乡战士们的共鸣。
当部队抵达汉中附近时,敌人的飞机发现了他们的踪迹,朝着担架队扔下来了数十枚炸弹,李开文直接就被飞石尘土埋到了地下,被战友们挖出来时,已经不省人事了。
李开文苏醒时,听力也大幅度下降。医生告诉他:“你的双耳都已经伤残了,好在五脏六腑都很完好,休养个一年半载的就好了。”
当李开文出院后找到团长说想上前线打仗时,团长摸着耳朵告诉他:“你这样子怎么能打仗呢?还是去烧饭吧!”
就这样,李开文成为了红军中的一名炊事员。
过草地的时候战士们不仅仅是没有吃的,更为困难的是没有柴烧,有时候连想喝一口热水也成了奢望,李开文一路上遇到柴草就捡起来带着,他甚至把湿的柴草塞进自己衣服里,靠体温把柴草捂干。
被捂去水的柴草很容易烧着,每次他的灶总是第一个烧起来的,无论是挖野菜还是煮皮带,李开文总能想办法让战士们有口热汤喝,他的事迹逐渐传遍全军,大家都亲切地尊称他为“老班长”。
1936年冬,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召集红军各部队领导来延安开会。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说:“现在主席身边缺人,还请你们找一些忠实可靠的人到中央工作,记住,一定要忠实可靠!”
紧接着一位姓王的红军师长向周恩来推荐:“我手下有一位鄂豫皖老红军,叫李开文,此人忠实可靠,可以到主席身边工作。”就这样,李开文等红军干部战士被抽调到延安工作。
从此,李开文就在毛主席身边一干就是十一年。
在延安基本上人人都知道毛主席喜欢吃红烧肉,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毛主席喜欢吃的是不放酱油的红烧肉。
李开文做的红烧肉就是从来都不放酱油,只用红曲调味,这让红烧肉更加有滋味。
毛主席和这个新来的炊事班长熟了以后,经常亲切地喊他“老班长”。李开文可不敢让毛主席喊自己老班长。
但毛主席却说:“你的年纪比我大,有比我更早的加入红军,不喊你老班长喊什么呢。”
李开云担心领导们的身体营养状况,经常自费买肉给领导们做红烧肉吃。
毛主席对李开云做的红烧肉赞不绝口,并给李开云的红烧肉取名为“老班长红烧肉”,但是,由于条件艰苦,毛主席特意叮嘱李开云:“不要另开小灶,等条件好了,大家都能吃上红烧肉了再吃。”
后来的很多年里,毛主席还常常感叹:“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肥肉也可以每天吃到了。只是那个在延安艰苦日子里,想尽办法给我做红烧肉的老班长,现在却不在身边了。”
每到这个时候,主席的身上总会有种淡淡的失落。
一天,炊事班来了一位心高气傲的首长秘书,在殷道山打完饭后,这位首长秘书硬说打的饭太少了。
但每天的饭菜都是有定量的,如果给他打的多了,那其他首长就势必要少吃了。于是,殷道山拒绝了这位秘书要多打些饭菜的要求。
那秘书顿时就不高兴了,开始出言不逊。殷道山听后也很不高兴,质问他为什么要骂人。秘书眼见这炊事员竟然敢“顶撞”自己,勃然大怒之下出去找来了保卫科的干部,将正准备吃饭的殷道山给抓走了。
李开文知道此事的来龙去脉后顿时怒火中烧,当时就想去找领导评理。转念一想,殷道山饭都没吃,现在又被关到了监狱里面,肯定很饿了,决定先去给他送饭吃。
李开文越想越气,看到墙角有一块大石头,就拿起来砸向了监狱的门,并大声喊道:“我们哪里做错了!你们擅自把人关起来,没有王法了吗!”
李开文还不解气,又去找领导陈云评理,陈云了解情况后,让他别担心,这件事他会亲自处理。
在陈云的干涉下,那位炊事员很快就被放了出来,那个保卫干事也登门道歉,并在机关党员大会上作了深刻检讨,接受了处分。
按理说,李开文应该放心了,但是,他心里还是感觉放不下,因为除了陈云,其他几位首长都没有表态。
几天后,李开文去给毛泽东送饭的时候,毛主席突然对他说,“老班长,你好大的胆子,连中央监狱的大门都敢砸了。”
李开文心里一惊,毛主席还是知道了这事。于是,李开文支支吾吾的回答,“主席,我是个粗人,遇事冲动。”
“你砸的好啊!你砸的可不只是中央监狱的大门,更是在延安冒头的官僚主义!这一砸,砸的好!”
毛主席的态度给李开文带去了很深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了他的选择。
由于李开文的种种事迹,受到了部队上下的一致好评,所以,边区大生产运动劳动模范李开文也榜上有名。
在上千人的大会上,毛主席亲手将白布毛边的奖状授予了他。
一直以来,李开文优良的作风都广受好评。在行军途中,长征路上,窑洞里,田间地头他一直是朴素的战士,“劳动模范”李开文实至名归。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也下令胡宗南部对延安发起重点进攻。但由于部队走得太急,导致炊事班储存的腊肉和咸鸡蛋还在窑洞里。
在一个深夜,李开文带领两个精明强干的战士,急速行走了好几十里路,潜回到被敌人占领的延安。
还真如李开文所料,没有碰到敌哨兵,就这样,李开文几人,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尽最大能力取走了食物。
成功回到部队驻地,李开文高兴极了。
毛主席看到饭桌上居然还有腊肉,立刻询问是从哪里找来的。得知是老班长冒险回去拿的,毛主席非常担心也很生气,当即表示这饭菜吃不下去。
看到李开文伤心了,才改变了态度,说大家不要辜负老班长的心意,含泪吃完了饭。
1949年7月,李开文被组织安排进中央机关干部学校学习。
半年后,李开文从学校毕业,李维汉考虑到他年龄大了,又受过不少苦,便安排他去天津糖厂担任厂长,但被李开文给拒绝了。
李开文说自己是个大老粗,没有多大本事,哪里管得了糖厂里那一千多号人,他坚持要回到家乡去。
他恳切的说:“我想回大别山,因为那里是我的家,有家人,我想为自己的家乡做点事情”。组织领导听取了他的建议,让他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大别山做响山寺粮站站长。
这时候,李开文就说他抛妻弃子干了20年革命,现在全国解放了,他也该回去找她们母子几人“还债”了,这样他心里才会好受一点。
临走以前他去见了毛主席。毛主席问他为何不去天津糖厂工作。他爽朗的笑着说:“天津糖厂的糖甜,可没家乡的水甜啊。”
阔别家乡多年的李开文回家后早已物是人非,为了逃避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家属的追杀,李开文的妻子带着他唯一的儿子逃进了深山,没想到他的儿子竟然会在山里饿死。他的妻子孤苦伶仃地等待了李开文十多年后都不见他的身影,李开文的妻子万念俱灰以为他早就战死了,所以改嫁给了其他人。
得知这一切的李开文十分痛心,但是这些都是那个战争时代所造成的,既不能怪李开文,也不能怪他的妻子。
六安地委对李开文十分重视,准备让他担任金寨县的副县长,没想到李开文直接拒绝了,李开文深知自己的斤两,当不好副县长,后来给他安排了当金寨县响水乡粮食站的站长的工作,李开文高兴上任去了。
有人笑李开文这个老红军,放着天津的厂长不当、县城的县官不做,偏要回这山沟犄角旮旯里的粮站当个破站长,真是不太精明!李开文觉得,只要能为党和国家做贡献,为人民服务,无论在哪个岗位,做什么工作都是一样的。
来到粮站,李开文一如既往地兢兢业业,脏活、累活,他都亲力亲为。仓库周围方圆百里的小路,老鼠钻出来的鼠洞、黄鼠狼开出来的天窗,他都补得严严实实。这些在别人眼里不起眼的小事,都是他要守候的东西。
后来也就被评为了粮食系统的全国劳动模范,再次来到北京,又见到了毛主席,便发生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两天后,在蔡畅的陪同下,李开文受邀来到中南海丰泽园,他穿着单薄的黑色小棉袄,一双破旧的黑布鞋,在这个寒冬,显得尤为单薄。
毛主席迅速将他上下打量了一番,这才注意到李开文衣着单薄。这么冷的冬天,穿这么点怎么御寒呢?
毛主席知道他朴素的作风,但还是皱眉说:“老班长,北京天气寒冷,你咋穿这么少啊?”
听到毛主席的关心,李开文感动不已,他压制住滚烫火热的心,表示自己不冷!与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相比,这点冷算不得什么!
毛主席叮嘱身边警卫员,给李开文找来一件皮大衣、一双毛皮鞋,好像回到了许多年前延安的冬天,毛主席坚持让他穿上,李开文推脱着不穿,最后实在拗不过毛主席,李开文一句“好,我穿上。”最后乖乖就衣服穿好。
回安徽后,他就把毛主席送他的衣物脱下来,珍藏了起来,再也舍不得穿。
而是在建国10周年之际,将皮大衣捐赠了给县城展览馆,鞋子送给了一位贫苦老汉。
因为他希望,能够以此物警醒后人,如今的美好生活是多少革命先辈用鲜血换回来的,所以一定要铭记历史,牢记使命。
李开文退休后也没有闲下来,他主动请缨,搬去了烈士陵园,住在陵园的一个小房子里,希望用自己的余生守护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们。
1992年2月29日,“老班长”李开文先生在平静中去世,享年95岁。按照他遗愿,他的墓地建在了响山寺旁边的山坡上。
向这位革命先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