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中,人们的愿望就是能有一份不错的工作,然后娶妻生子过美满的生活,相信这也是大多数人眼中的幸福生活。
而安徽一位80后的小伙,他并没有普通人这样的想法,而是独自居住深山古庙7年,平时靠香火钱生活,有时候一个月的花费可能只是别人一天的花销。他究竟为什么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呢?
今天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名叫王先凯,他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安徽一个比较贫困的小山村。王先凯的家里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好几个孩子了,所以他的出生并没有为家里带来重大的影响。
父亲还是每天都下地劳动,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在他还晓得时候,母亲就因病去世了,独留父亲和几个孩子一起生活。
父亲伤心之余,生活还是要继续,所以除了每日的劳作之外,还需要照顾年龄最小的王先凯。
时间长了之后难免会有点力不从心,于是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将王先凯过继给叔叔抚养。在那个时候大家的法律意识还比较淡薄,所以过继这样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于是王先凯的叔叔就成为了父亲,父亲对他很好,还送他去读书,虽然只是读到小学毕业但是王先凯还是很感激父亲的。
辍学之后,王先凯每日的生活就是帮父亲去地里劳作,日复一日,直到村里组织外出打工挣钱,才是他第一次离开父亲出门。
也许是从小的自卑,也许是天生的性格不擅交际,养成了王先凯沉默寡言的样子。于是在外工作几年,王先凯并没有交到什么朋友,每天都是独来独往的。
性格这种东西本来就很难改变,所以他越发的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之下,王先凯来到了镇上的一座寺庙,这里诵经的声音以及香火之气,让王先凯的内心能够得到久违的宁静,能够驱散他心中的孤独感,于是他喜欢来这。
就在王先凯一边工作一边来寺庙的时候,家里传来一个不好的消息。王先凯的父亲去世了,得知这一消息她赶忙回到家中,父亲一生没有娶亲只有自己这个儿子,所以王先凯以儿子的身份为父亲操办了丧事。
丧仪结束之后,本来王先凯的本意是回到亲生父亲身边的,但是这位父亲从来没想过认回自己,于是王先凯带着对父亲的怀念以及对亲生父亲的怨恨回到了镇上。
但是王先凯没有再回到打工的地方,而是回到了那个寺庙。因为只有在这里王先凯才能感觉到内心的平静,才没有那么强烈的孤独感。
他每天都和寺庙里的僧侣一起做早课,诵经,打扫卫生,心中对亲生父亲的怨恨竟然也少了许多。虽然时不时还会想到以前的事情,但是内心平和了许多,记得最多的也是欢乐的时光。直到王先凯上山砍柴大难不死之后,他好像一下子看开了。
人们说在鬼门关走过一遭之后,看待世界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可能王先凯就是属于这一类。伤愈之后,王先凯决定正式皈依佛门,寺庙的方丈也送给了他一本佛经,他开始踏上了云游的道路,成为一名修行的居士。
直到2014年,王先凯来到了温泉镇的后山村,偶然听说这里有一座古庙,里面供奉的是不知名的药神和华佗,相传这位药神平日里治病救人无数,但是在采药期间不慎跌入山间而亡。
巧的是这位药神的尸身旁边就有一座佛像,于是村民自然而然的将这尊佛像当成药神供奉起来。这几年,寺庙中原先的住持不在了,寺庙也渐渐的荒废,只有村民又是自发的前往寺庙整理一番。
听到此处,王先凯觉得这就是自己的栖身之处,他和药神冥冥之中挺有缘分的,两人都曾经跌入山间,药神一定是经历完世间的所有磨难然后飞升极乐世界了,冥冥之中指引自己前来做寺庙的住持。
于是王先凯就来到了这所寺庙住了下来,由于这里没有经过正规的备案,所以也没有必要的生活补贴,唯一的生活来源就是香客的供奉,香火少的时候一个月只有40块钱,这可能是普通人一天的支出,但是对于修行中生活简朴的王先凯来说足够了。
就这样慢慢的,这所寺庙的香火渐渐旺盛起来,也有些香客会请开光后的佛像回去供奉,也算是一笔收入。
期间王先凯的亲生父亲来找过几次,对于他年纪轻轻不找正经工作的事情很是愤怒,但是王先凯不以为意,他知道这样的生活才是自己想要的。
王先凯来到这所寺庙已经7年之久了,村民也把这里当成心灵的圣洁之地,有人去世之后也会请王先凯进行超度,而王先凯每天就是修行的居士一样的生活,他的这一生已经和佛结缘了,并且心灵得到了净化和满足,这才是真正适合王先凯的生活。
野生和尚啊,有证没
懒汉的归宿
他是通不过相关部门审核的
有证的吃香喝辣,洗脚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