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纳瓦罗提出的 “不卖出股票就不会亏钱” 这一观点,本质上是将未实现的账面亏损等同于不存在的实际损失。这和我们A股有些股民说的,“我不卖你怎么割我”有异曲同工之处。那么这种行为是否有效,可行性有多高呢?我们来简单的分析一下。

这一逻辑看似符合会计学原理,但在实际投资中需结合市场规律、政策影响和投资者行为综合评估。下面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一、理论基础与现实矛盾1. 会计原则的局限性
从会计学角度,未卖出的股票确实不产生实际亏损。但若股价持续下跌且企业基本面恶化,投资者可能面临永久性损失。例如,2025 年 3 月美股暴跌后,特斯拉股价较历史高点腰斩,即便持有未卖出,其市值缩水已不可逆。
2. 流动性需求的刚性约束
长期持有策略要求投资者具备充足的现金流应对生活开支或其他投资机会。若因股市下跌导致资产流动性不足,投资者可能被迫在低位抛售。例如,私募大佬但斌在美股暴跌前曾卖出 70% 持仓,但因担心错失 AI 机会重新买入,最终导致净值回撤。
二、政策影响与市场波动
1. 关税政策的传导效应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直接推高企业成本,削弱盈利预期。例如,科技企业因供应链中断可能面临 15% 的收益下降,而零售企业需承担进口商品价格上涨的压力。若政策长期化,股市可能陷入 “盈利下修 + 估值压缩” 的双重打击。
2. 市场情绪的放大作用
恐慌性抛售会加剧股价下跌。2025 年 4 月美股两天内蒸发 6.5 万亿美元市值,纳斯达克进入熊市,恐慌指数 VIX 单周暴涨近 51%。此时持有股票需承受巨大心理压力,而纳瓦罗的乐观言论可能加剧市场分化。
三、历史经验与当前挑战1. 特朗普第一任期的启示
2017-2020 年,减税和放松管制推动美股上涨,但贸易战期间市场仍出现剧烈波动。例如,2018 年四季度标普 500 指数下跌 14%,与当前关税政策引发的下跌具有相似性。
2. 科技股的结构性风险
纳瓦罗认为拜登时期的股市收益集中于 “科技七巨头”,但 2025 年 3 月这些公司集体暴跌,特斯拉单日跌幅超 15%,英伟达、苹果等跌幅均超 5%。若科技股持续疲软,市场整体复苏将面临挑战。
四、专家分歧与投资者行为1. 纳瓦罗与马斯克的对立
纳瓦罗的保护主义立场与马斯克的自由贸易主张形成鲜明对比。马斯克批评纳瓦罗的理论脱离实际,认为其 “自负且缺乏智慧”,而纳瓦罗则指责马斯克 “仅代表车企利益”。这种分歧反映了政策制定者与企业家对经济策略的根本差异。
2. 机构与散户的行为分化
面对关税冲击,机构投资者已提前减仓。例如,超六成 QDII 基金降低美股仓位,部分产品调仓幅度达 40 个百分点。而散户在暴跌后选择 “逢低买入”,但这种行为可能加剧短期波动。
五、可行性评估与策略建议1. 适用条件
长期资金:持有期限需覆盖经济周期(通常 5-10 年)。
分散配置:避免过度集中于受关税影响的行业(如科技、制造业)。
风险承受力:需具备应对 20% 以上回撤的心理和财务准备。
2. 潜在风险
政策不确定性:若关税长期化,企业盈利可能持续下滑。
估值压力:当前标普 500 指数市盈率达 21.5 倍,远高于历史平均水平,进一步上涨空间有限。
替代资产竞争:资金可能转向黄金、国债或新兴市场(如 A 股)。
3. 替代策略
动态平衡:设定止损线(如 - 15%),跌破时减仓避险。
行业轮动:增持受益于政策的板块(如能源、国防)。
对冲工具:利用期权、期货对冲下行风险。
“不卖出股票就不会亏钱” 是一种理想化的理论假设,在现实中需面对政策冲击、市场波动和投资者行为的多重挑战。对于普通投资者,持有策略的可行性取决于资金期限、风险承受力和市场判断。若选择持有,需做好长期波动的准备,并通过分散配置降低风险;若无法承受不确定性,适时止损或调整仓位可能更为理性。历史经验表明,盲目坚持 “死扛” 可能错失止损机会,而灵活应对政策变化才是长期生存之道。财经浩然,持续更新热点和板块股票信息,大家点赞、关注、 收藏起来吧!希望每一篇文章对你都有所帮助! 注意所涉及的股票不做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