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雍正王朝》的情节设定中,四阿哥胤禛登基称帝之后,邬先生出于自我保全的考量,决定退隐江湖。此时,十三爷特意亲赴郊外,为邬先生举行饯行之礼。饯行之时,邬先生郑重告诫十三爷,鉴于其当下身份已然发生重大转变,在行事方面务必谨小慎微。同时,邬先生还着重强调,十三爷务必竭尽全力辞去所封的铁帽子王爵位。
十三爷素无强烈权力欲求,于他而言,铁帽子王这一爵位虽极为难得,但并非志在必得之物。彼时,雍正皇帝对十三爷赤诚相待,摒弃了“鸟尽弓藏”此类狭隘行径。基于此君臣相得之态势,围绕铁帽子王一事,便未再衍生后续事端。
基于此,衍生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铁帽子王与普通亲王在诸多方面究竟存在多大差异?为何诸如怡亲王允祥这般人物,亦将铁帽子王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象征?
从众多读者视角审视,铁帽子王地位尊崇、价值非凡,其重要缘由常被认为是爵位具备世袭罔替之特质。此观点虽确有其理,然而,尚欠全面考量。事实上,铁帽子王为宗室王公所珍视,除却世袭罔替这一关键因素,尚有其他多方面的成因。
【一旦获得铁帽子后世皇帝就无权废除】
在诸多反映清初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里,“铁帽子王”这一称谓屡见不鲜。以经典剧集《雍正王朝》为例,其中便呈现了关外八位铁帽子王合谋逼供、扰乱朝纲的情节。
事实上,在乾隆朝之前,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铁帽子王”这一称谓与制度。清朝初期,开国诸亲王辞世后,其后代子孙在爵位承袭方面,遵循特定模式。以礼亲王代善家族为例,直至雍正一朝,该家族爵位始终维持亲王等级,未曾改变。其他开国亲王的爵位传承,同样遵循着这种不递减、按原级承袭的原则。
在王朝开国之际,所封诸王爵位采用非降级承袭之制,皆为享有“铁帽子王”之衔,于此情形下,世袭罔替这一特性便无着重强调之必要。然而,至乾隆一朝,随着皇子数量的递增以及宗室人口的繁衍壮大,朝廷基于现实状况,不得不对原有制度进行调整变革。
乾隆帝敕令颁行新规,明确在无特殊旨意之情形下,宗室爵位承袭须严格遵循降等承袭之制。具体而言,亲王之子承袭爵位时降等为郡王,郡王之子承袭时则降等为贝勒。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出于对历史功过的重新审视,为睿亲王多尔衮昭雪,复其亲王爵位。彼时,乾隆帝亦着眼于清朝开国时期诸位亲王的卓越功勋,经审慎考量,特将礼亲王、睿亲王、郑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等八位亲王之爵位,敕定为世袭罔替,以彰其开国之功,垂范后世。
雍正皇帝驾崩前,于遗诏中明确敕令,怡亲王爵位享有世袭罔替之特权。乾隆帝登基后,秉承先皇遗志,依循祖例,正式将怡亲王爵位纳入世袭罔替的序列之中。
需着重指出,关于怡亲王爵位世袭罔替的具体年份,学界尚无定论。据《清史稿》所载:“乾隆中,祀盛京贤王祠,命王爵世袭罔替。”然而,可以明确的是,在雍正一朝,怡亲王并未获封“铁帽子王”这一殊荣。
依据清代律法释义,世袭罔替指爵位可世代相承。即便袭爵之人触犯刑律,君主仅能惩处其个人,诸如褫夺爵位、予以监禁甚至处以极刑。然而,君主并无权废止该家族之亲王爵位,而应于其兄弟子侄中遴选出一人,令其承袭此爵。
以辛酉政变为例,政变结束后,慈禧太后责令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自裁。然而,出于封建爵位制度的考量,朝廷并未将怡亲王与郑亲王的爵位予以废除,而是安排其各自子侄继承。
在封建爵位制度中,世袭罔替这一特权具有严格的身份限定。对于异姓贵族而言,通常难以享有此殊遇。以公爵为例,若其因触犯律法获罪而遭革职,其爵位可能面临永久性废止,抑或降等为侯爵、伯爵。
【享受的政治待遇截然不同】
在清代的历史规制中,配享太庙乃一项无上殊荣。张廷玉,这位历经三朝的元老重臣,以唯一获此资格的汉族臣子身份,被尊为“清代第一汉臣”。需知,配享太庙之门槛极高,非但汉族大臣获此殊遇极为艰难,即便亲王、郡王之中,能够配享太庙者亦屈指可数。
在清代,享有配享太庙殊荣的亲王仅13位。其中,前4位皆为努尔哈赤的尊长或手足。而其余9位之中,除超勇襄亲王额驸策凌外,均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由此可见,在当时的制度下,普通亲王并无配享太庙之资格。
配享太庙所承载之殊荣绝非虚妄。于每岁之时,朝廷皆会依规举行一系列庄严肃穆的祭祀仪典。届时,皇帝将亲率宗室王公及满汉大臣,一同前往太庙虔诚祭拜。与此同时,配享太庙诸王之裔孙亦须随往。此等情形,对于相关家族而言,无疑是至高无上之荣耀。
其二为旗主身份。自太祖努尔哈赤肇始八旗制度,其诸多子侄便分别执掌一旗或二旗,此等执掌者即为八旗旗主,彼时以“大贝勒”“贝勒”称之。
在关外及清初阶段,旗主所掌握的权力几近于汗与帝王。旗下人丁的生死荣辱、财产处置等诸多事宜,旗主皆拥有绝对决定权。彼时,即便贵为皇帝,亦难以对旗下具体政务进行干涉,旗主权力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呈现出高度集中的态势。
自康熙朝起,清廷对下五旗旗主实施抑制策略,将成年皇子分封于下五旗,并使其领有数额各异的佐领。具体而言,原旗主王爷需从自身掌控的佐领中,分出一定数量给予新分封的皇子。尽管旗主地位依旧存续,但其权力较往昔有所削减。值得注意的是,新分封的皇子不能以旗主相称,仅能称作领主。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八旗制度根深蒂固,即便步入晚清阶段,旗主王爷的政治地位依旧坚如磐石。需明确的是,此等旗主王爷皆源自开国之际所封的铁帽子王。与之相对,通过恩封而获封的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以及庆亲王,虽同样拥有铁帽子王的称号,却仅领有部分佐领,并不具备旗主身份。
其三为朝班序列相关规制。据《大清会典》记载,在朝会场合,宗室王公的站位排序皆有明确规范。其中,亲王班次居前的依次为礼亲王、睿亲王、郑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与怡亲王。
在朝会的站班序列之中,位次先后蕴含着深刻的身份标识意义。特别是在诸如皇帝登基、亲政、大婚等重大庆典场合,礼制明确规定,礼亲王需率先发表陈词,随后其他数位亲王依次发言。此规制严谨,即便是当朝皇子,若仅具一般亲王身份,亦绝无僭越之可能。
其四为经济待遇方面。铁帽子王大多属开国勋王,清军入关后,他们获赐数量庞大的庄园田产,规模常达百万亩之巨,尚不计关外的田产与牧场。这些产业一经划归其名下,便如同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爵位一般,能够世代承袭。
入关之后所封之王,鉴于资源的有限性,无法享有此等待遇。自康熙时期起,皇子分封所得土地,大致维持在几万亩左右,基本上不及开国诸王封地的十分之一。
在清朝宗室封爵体系中,铁帽子王这一特殊阶层,对朝廷按年发放的俸禄,并非依赖有加,该俸禄于他们而言,仅具增益之效。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实则为广袤田产所产生的地租。以礼亲王家族为例,该家族每年各类收入总和可达二十余万两白银,如此富庶程度,远非普通亲王所能企及。
由此可见,清代铁帽子王所享权益,绝非仅局限于世袭罔替这一范畴。在政治与经济领域,他们皆获有优渥待遇,此乃普通亲王、郡王难以望其项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