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那风云变幻的年代,可谓是俊才云集。既有智谋超群,聪明得仿佛不似凡人的谋士,又有作战勇猛,如同战神下凡一般的名将,各方贤才纷纷崭露头角。
曹魏有一员大将,人生颇为波折。其父丧命于张飞,母亲被曹操霸占,自己还遭曹丕猜忌,连司马懿都忌惮他。但他行事低调,懂得审时度势,最终成就一代名将之位。
这人就是曹魏有名将领秦朗,他这一生可谓波折不断。靠自身打拼获高权位,之后还能在找人算计他人后,毫发无损地脱身,这般手段确实厉害。
【父亲死于张飞之手】
秦朗他爸叫秦宜禄,这人在当时不算出名。然而,能在史书里有几笔记录,那肯定是有点能耐的。毕竟史书留名可不是件容易事儿,没点本事可不行。
起初,秦宜禄在吕布手下当部将。吕布众多部将里,他虽不算特别突出,但勉强也能算得上是吕布的心腹之一。
起初,刘备跟吕布带兵开打,刘备打不过,就找来曹操帮忙。吕布遭两方夹击,情况不妙,赶紧派秦宜禄去找袁术搬救兵。
袁术的做法挺耐人寻味,没急着派救兵,反倒把自家宗室女子许给秦宜禄,把他留在身边供自己驱使。从这能瞧出,秦宜禄这人确实有点儿能耐。
然而秦宜禄对吕布颇为忠诚,面对袁术示好,他并未接受,而是婉转回绝,还向袁术提出,希望能快点出兵。
等他返回下邳,吕布已然战败身死。秦宜禄见状,就归降了曹操。曹操瞧着他有点本事,便让他当了铚县县令。
秦宜禄本是武将,转做文官实在别扭。他擅长战场拼杀,对治理地方一窍不通。那些费脑筋管理事务,他压根不想干,相比之下,还是在战场上尽情搏斗、快意恩仇更合心意。
所以,刘备和曹操关系破裂后,张飞领兵前来。张飞一番说辞,成功说服秦宜禄,让他放弃原有立场,转而投靠刘备。
然而,他投靠刘备后发觉,刘备势力比吕布还弱,手下能撑场面的仅有关羽、张飞。刘备要抗衡曹操这般强大对手,覆灭只是早晚。思索之下,他便考虑重回曹操阵营。
话说他把铚县弄丢了,就这么空手回去,曹操肯定饶不了他。得想个法子,带点啥“礼”去见曹操。要不反水投曹,演一出卧底戏?或者去偷袭关羽、张飞,甚至把刘备首级取了,拿去向曹操邀功。
没想到,秦宜禄还没来得及动手,张飞就察觉到他心思不对,起了二心。张飞当机立断,为避免后患,直接把秦宜禄给杀了,来了个先下手为强。
要是张飞动作再迟缓些许,恐怕刘备就得遭受重大损失了。
【母亲被曹操强占】
秦宜禄那会儿去袁绍那出差,就把老婆孩子都留在吕布这儿。一来出门办事又不是去玩,拖家带口不方便。二来留下他们当人质,吕布才放心让秦宜禄走,不然心里总会犯嘀咕。
那时候,曹操和刘备的军队合并到了一块儿,关羽连同其他人,都在曹操的阵营里听从指挥调遣。
眼瞅着下邳城马上就要被攻破了。关羽去见曹操,跟他提了个要求:“等城被拿下,我想向曹公要个人。”
曹操心生好奇,问道:“究竟啥人,能让你大费周章跑到我这儿来讨要?”
没啥特别的,有个女子叫杜氏,是吕布手下将领秦宜禄的老婆。我跟她见过几次,觉着我俩挺合得来。曹公啊,我至今单身,再不成家,恐怕就得一辈子打光棍咯。关羽叹着气讲道。
曹操听闻后,目光投向关羽,一番思索,认为关羽说得在理,于是便点头应允。
要是关羽当时适可而止,说不定秦朗就会被他收为义子。或许关羽怕曹操记性不好,之后反复跟曹操提这事儿,结果反倒勾起了曹操的好奇心。
关羽压根没认清曹操那“曹贼”真面目。瞧瞧曹操,先是娶了大将军何进的儿媳,后来还和张绣嫂嫂有纠葛。就他这过往,万一瞅上杜氏,可咋整?
下邳城被攻破后,曹操立马让人把杜氏带到跟前。这一看,曹操直接被杜氏的美貌震惊。不过,他好像每次见着美女都这样,真搞不懂曹丞相的审美标准究竟是怎样的。
曹操看罢众人,心里反复念叨“对不住啦,关兄弟”,之后便把杜氏收作自己的妾室。
关羽对曹操那叫一个气,可又没办法。之后关羽憋了好久的火,曹操也自知做得不厚道,很长时间都躲着关羽,一瞧见关羽,扭头就走。这都是后来发生的事儿。
【司马懿都忌惮的一代名将】
杜氏嫁给曹家后,把她跟秦宜禄生的儿子秦朗也带进了曹家。如此一来,秦朗懵懵懂懂就成了曹操的儿子。
那会儿,曹操家里有好些像这样被领进门的孩子。曹操对他们挺好,虽说这些孩子没有继承家业的资格,但在其他方面,所享受的待遇跟曹操的亲生孩子没啥差别。
然而,正是由于不具备继承资格,多数儿子肆意妄为,整日沉迷于奢华享乐之中,逐渐都变成了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富家子弟。
在众人里,秦朗格外特别。他行事低调,性格沉稳,待人彬彬有礼。平日里既热衷读书,也不忘勤练武艺,称得上是文武兼备。所以在曹操那些并无血缘关系的儿子当中,秦朗最得曹操喜爱。
若秦朗有继承权,恐怕会是曹丕强劲敌手。正因他无继承权,曹丕继位后,即便知晓秦朗是个人才,也未轻易重用。说到底,秦朗的能力让曹丕心有忌惮,不敢轻易托付重任。
秦朗对这形势心里透亮。曹丕在位一天,他就没机会崭露头角。可他才华满满,不想白白浪费时光。所以,他就琢磨着把希望寄托在曹丕儿子曹叡那儿。
曹丕整日忙着正经事儿,根本没功夫照看曹叡。这时候,叔叔秦朗就顶上了,陪着曹叡。由于他俩年纪差得不多,曹叡跟秦朗相处得特别好,感情相当深厚。
曹叡登基后,瞅着一帮老臣,肯定得发展自个儿的势力。秦朗这人,既是曹叡叔叔,又极富才华,在曹叡身边那是相当突出,理所当然就被重用了。
曹叡封秦朗为骁骑将军和给事中,让他常伴身旁。可秦朗没因这殊荣得意忘形,反倒行事越发小心谨慎,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曹叡这人爱好挺奇葩,他怂恿大家互相告密,一旦有人告密,就找由头把被告之人处死。哪怕人家就犯点芝麻绿豆大的小事,他也绝不轻饶,直接把人处死。
可奇怪的是,秦朗作为天子身边的近臣,对此竟啥都没说。而且他当官的时候,压根没给朝廷推荐过一个人才。要知道,当时人才选拔全靠举荐,他这样的情况可太少见了。
但这恰恰体现秦朗的精明之处。秦朗不进谏,表明他恪守臣子本分,皇帝惩处何人,臣子不该随意置喙。而他不推举人才,意味着他并无结党营私的念头。
秦朗见证了曹叡的成长,对曹叡内心想法极为了解。曹叡最反感的,便是臣子对他随意评说、指手画脚,还讨厌他们在底下搞小团体、拉帮结派。
于是曹叡愈发看重秦朗,给他委以重任。这下,秦朗可算是盼来了能展现自身才能的时机,得以在众人面前崭露头角。
在公元233年,并州刺史毕轨向朝廷报告,说鲜卑的首领步度根和轲比能联合起来,起兵对抗曹魏。朝廷就派毕轨去平乱,可他却吃了败仗。这下鲜卑人势头大增,到处攻打城池,让朝廷上下都很震惊。
曹叡便派秦朗率朝廷大军去平叛。秦朗用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法子,把鲜卑人打得节节败退,成功平定叛乱。因他指挥出色,朝廷军队伤亡极少。曹叡设宴犒劳秦朗,还给予丰厚赏赐。
234 年,诸葛亮发起第五次北伐,司马懿带兵抵抗。曹叡觉得司马懿这老滑头心思难测,于是派秦朗带两万兵马,表面上是去帮司马懿,实则暗中盯着他,要是司马懿有啥不轨举动,秦朗可当场处置他。
最终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这场战事也就这么不了了之。诸葛亮离世,使得这场战争未能有个明确胜负结局,直接结束。
过了四年,曹叡重病缠身,身体状况极差,晓得自己没多少日子了,就着手考虑后事安排。秦朗作为曹叡极为信任的身边臣子,照理该被列入托孤大臣的人选之中。
那时曹叡已病入膏肓,意识模糊,连话都说不顺畅。这种状况让心怀不轨之人瞅准机会,得以从中谋取私利。
刘放和孙资负责文书、诏书起草等机要事务。他俩跟秦朗关系很糟,怕秦朗当了托孤大臣对自己不好,就偷偷改动诏书,把秦朗从托孤大臣名单里去掉,结果司马懿的对手只剩没多少能力的曹爽。
有人怀疑这两人是司马懿的手下。司马懿忌惮秦朗,便设了个计,把秦朗从托孤大臣的名单里给弄出去了,所以才有人产生这样的怀疑。
无论怎样看,这件事都间接致使曹魏大权被他人掌控。要知道秦朗文武双全,心思深沉,行事也如同司马懿般小心翼翼、低调。倘若司马懿与他为敌,恐怕很难有获胜的机会。